论“家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社会意义
2023-10-13 08:51:21
论文总字数:11130字
摘 要
“家风”历来就是一个家庭素质和教养的体现,它是一个家和家族世代相传的德行准则和处事方法。在中国近代以来,家风的变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传统型家风中注入“爱国教育”形成近代型家风;第二阶段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文革时期家风传承出现了中断的现象;第三阶段是受改革开放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家风。新时代家风的建设对家庭建设、社会风气建设、党风政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带来影响。关键词:家风,发展,家庭教育,社会影响
Discussion o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Tradition’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Tradition in the New Era
LI Danke
(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Family tradition’ has always been a manifest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upbringing of a family. It is a moral norm and the approach method for generations. In modern China,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family trad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o inject ‘patriotic education’ into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tyle to form a modern family tradition.The second stage is to be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family tradition was interrupted. The third stage was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med a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ra of family tradition has an impact on family building, social ethos construction, party style and political styl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family tradition, development,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impact
家庭是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家风”历来就是一个家庭素质和教养的体现,它是一个家和家族世代相传的德行准则和处事方法。重视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能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对于建设和弘扬新时代家风文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家风像是母亲河,她生生不息,流淌着家族的历史与沧桑,家家有风尚,代代永流传。家风一直是衡量一个家族品行风尚的有力标准。但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 ,总有人会认为只有所谓的“世家贵族”才有树立家风家训的必要,其实不然,尽管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家风家训小故事”都是出自名仕之家,但也不能忽略每个家庭作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先成“小家”而后才能立“大家”。
一、家风的三次变革
(一)传统型家风向近现代型家风的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十分重视家风和家庭教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正所谓“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一个社会是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只有每个小家庭懂礼仪,知廉耻,这个社会才能懂礼仪,知廉耻;只有每个小家庭讲仁义,守信用,这个社会才能讲仁义,守信用······若能以“一家之言”成“一国之志”,国风自然端正,社会必然有所进步,国力定会有所壮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的价值导向主要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道德标准。
在现代人眼中,无论中外,谈论到“家风家训”仿佛都是“世家贵族”才会有的东西,在古代中国,普通家庭可能解决温饱尚有困难,更无闲心去编纂家训族谱。其实不然,在中国传统以农为本的社会,多数家庭受农本思想所支配,大都能形成勤俭刻苦的美好品德,可能比起现在并没有那么多的“大义”可谈,但是作为“修身齐家”的外在表现却能形成很好的效果,勤勤恳恳农作,踏踏实实做人,形成以耕读传家的典型家风。古代由儒家思想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家风”主要是指家庭对于个人的教化,也就是说“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这一时期,教育核心主要围绕“仁”与“礼”,例如“里仁为美,近善远佞”、“和侍相邻,与人为善”、“明事知理、尊师重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贵族世家们多以“读书明智”的理念来教育子女,纵观我国的家庭教育史,其中不乏瑰宝。
如果说早期的“家风”只能作为一个家族的门风标准,是“一家之言”,只在小范围内教育后人,难成“大义”之气。那么,到了时局动荡的近代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的提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的“民族主义”更是给“昏睡”中的国人开启了另外一扇觉醒的大门,“爱国教育”逐渐走入人们心中。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除了延续先贤们的理念之外,更是注重爱国教育,正是在他刚柔并济的教育之下,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出过建筑学家、经济学家、图书馆学家、考古学家等等,每个子女在本领域之内都造诣颇深,成为了很有成就和贡献的卓越人才。而这种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足够深远,正是将“家风”这“一家之言”发展壮大成了“一国之志”。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教育向来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不仅注重孩子们言谈举止,行为处事的“小道理”,而且注重培养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安身立命的“大道理”,要有爱国主义情感和抱负,这一点尤为难得,他深刻的意识到,小家庭并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而是应该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做出点贡献,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他根据子女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对子女进行教育,小时候通过讲爱国故事来启蒙孩子们的爱国意识,长大以后通过比较东西方文化和国情的差异来引导子女们认真学习,积极投身民族和国家发展大业。梁启超教育孩子既要心怀忧患意识,也要学会看淡生活得失,“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人生中遇到的风浪和挫折。正是这种心态使梁启超的子女们在时局动荡的艰难环境中还能从容应对时事并有所作为”[3]。
如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了九位各界精英,而子女们也在通过他们的力量将许多优秀品质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只要有传承,就会有希望。
(二)文革时期家风传承的中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提到“家风”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及那场声势浩劫的“大革命”了。 提起文化大革命,我们不难想到“破四旧”这一重要章节,似乎一夜之间,只要是所谓的“旧东西”都成了荼毒人心的阶级祸害,坚决铲除一切旧的传统的东西。知识分子被扣上“臭老九”的恶名,打倒“孔老二”成了红卫兵的口号、儒家经典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十年“文革”过后,在全党上下正本清源、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反思“文革”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传统文化产生的破坏性影响自然成为了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作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展开的家风家训文化自然也被归入到应当被铲除的“传统文化”一类。这种势头所产生的后果便是让“家风”这一种家庭隐形教育在某种层面上造成了“断层”的局面。
家风的关键之处在于作为家庭教育的外化表现,它能直接反映家庭教育的优缺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比起学校或社会,家庭才是最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场所。“恰恰是在家里,一个人对于价值的认知与体悟,是非常自然真实且全面的,他的道德认知与价值底线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4]。文化部原部长王蒙提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身处乱世的人们所遭受的痛苦与磨难是生于和平时期的人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国家很穷,无法普及国民教育,父母也没有产生“系统教育”的理念,家庭教育自然也跟不上。”[5]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与“家风”有关的书籍、文物也在“破四旧”中遭到了毁灭性的伤害。
更别提古代讲究“亲亲相隐”,文革中却鼓励夫妻互相举报枕边话、父子划清阶级界限,将“血缘亲情”人为冷漠化,让人心寒的同时,也人为割断了本该属于亲人之间的情分,且不说造成了多少冤案,光是这一点亲情的疏远就让家庭不再有“家”的温暖,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隔阂,缺少交流的家庭又怎会形成正常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的缺失表面上影响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实则是对一代人造成了深远影响。
特殊时期的“风雨飘摇”成为了“家风”在时代发展中的第二个转折点,好在事物发展的过程虽然曲折,但前进的方向总是光明的,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一句口号“学习改变命运”,事实也正是如此,许多边远地区或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从总体来看,社会也因此得到了人才,还实现了阶层的流动,这又是关于“小家”与“大家”相互影响的直接体现”[6]。
(三)改革开放重唤家风
社会风气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思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思想冲击,另一方面还有着文革时代的阶级斗争思想束缚,“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成为了社会风气变化的一个驱动力”[7]。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发展的中心转为经济建设,人们的注意力转向物质领域,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以来,新思想、新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扭曲了一部分人的灵魂,物质追求高度发达,精神追求却相对滞后。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风气横行,对于家风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风气的变化本身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面貌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一时期家风建设的缺失还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精神贫乏、道德失范、伦理失序,社会乱象丛生,道德底线屡次被击穿。因此,我们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重新构建社会秩序与道德风尚。法律是社会的底线,道德才是社会的上限,只有牢记崇高的道德追求才能不轻易触及法律的底线。正是在全社会的强烈呼吁下,家风建设再次成为热点。个人的发展方向源于家庭指向,每个人的三观也是在家庭中塑造的,家对人的行为规范起着决定作用。
家风缺失的体现
不良家庭氛围与社会氛围的关系,就像一滴墨水和一碗清水的关系,当墨水滴进清水中,清水很快就会变污浊,即使再加清水,也难变回原先清澈的模样。如果尝试抽掉其中的墨水,去除真正的杂质,重回过去的清明,就水到渠成了。中国数千年的吏治史证明,家风往往与官风、政风成正相关的变化关系。习近平主席曾经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8]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不仅没有好好学习家风建设这堂必修课,反而还主动为社会制造恶劣影响。
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推进,违法乱纪的官员纷纷落马。据央视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披露,有13名家庭成员涉案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面对记者的采访,回忆自己曾心虚到不敢看电视节目《家风是什么》;原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家风败坏”,父子联手构建“商业帝国”,平时却在家中烧香拜佛,以求平安。不难看出,领导干部走向违纪违法深渊的背后的推手正是那破败不堪的家风氛围,“官员干部腐败的重灾区就是在于家风不正”[9]。
新时代对家风的重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高度提出了“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0] 的任务和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11] ,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家庭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并不仅仅涉及到了经济发展,还关乎到了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家风重塑也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增强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也呼唤出了公民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青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并且和新时代的价值观念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家风内核,也就成为了新时代家风重塑的重要指导方向。
新时代对于家风建设的重视,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现象,另一方面也是新时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外部引导、社会风气的影响还是对于公民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建设新时代家风都显得格外重要。
二、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社会意义
家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家风建设思想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也有自己的新发展,立足于时代特点和时代需要,所以,新时代家风应该是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新型家风。作为家风在社会发展中的第三阶段,建设新时代家风对社会影响深远,涉及面广,涵盖从个人修养、家庭建设,到国家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一)新时代家风对家庭建设的影响
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对生命的成长至关重要。首先,家风建设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好的家风,家庭建设是无从谈起的。其次,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微妙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们可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家风建设实质上可以对个人起到约束与教化的作用,能够最有效的提高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而家庭成员素质的形成,反过来又有助于良好家庭作风的继承和发展,促进家庭建设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形成修身齐家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新时代家风对社风建设的影响
正如《国家》歌词写道,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才组成了社会和国家。因此, 家风建设看似事小, 却关乎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 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2]。 每个家庭的家风如同涓涓细流,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则会汇聚成江海, 形成宏大的社会气象, 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家风建设。当每个公民在接受良好的家风熏陶之后,个人的素质有所提高也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所以,想要构建和谐的社会风气是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家风建设的。
(三)新时代家风对党风政风建设的影响
古人云:“一室之不治, 何以天下家国为”。党员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家庭, 他们首先是家庭成员, 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家风家教影响, 党风政风很大程度上是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家教在政治上的映射。“从家风建设入手推进党风政风建设,对新时期党风政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3] 。所以, 习近平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 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 而且关系党风政风。”[14] 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 全家贪腐案例并不鲜见, 甚至一家贪腐的同时还连带着亲戚朋友一起贪腐, 这就是家风不正的后果。
(四)新时代家风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新时代是非常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习近平强调,当代家庭文化建设要善于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时代的需要,弘扬传统优秀家庭文化,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要发扬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优良家族作风,在家庭作风建设中弘扬红色文化。家风建设本质上属于家庭文化建设范畴。新时期背景下,习近平的家风建设思想将家庭与社会两个维度联系起来。它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家庭化建设,凸显了家风建设对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
“家风作为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15] 。家风是我们血液中溶化的气质,是我们骨髓中沉淀的品格,表达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彰显了我们工作生活的风格,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重新提起对家风的重视是我们作为公民在这个社会里应当担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建设新时代家风的时代价值既在于能够为政治清明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还在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人生的发展道路。
三、如何建设新时代家风
新时代的家风应该在自省中建设
当前家风的没落,是十年文革“破四旧”彻底抛弃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这也源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家族意识的消减。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的家庭风气里又渗透了过多的竞争意识和功利主义。建设新时代家风,首先应当反求诸己,在自省中重塑。每一个家庭应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德行评判标准,大到价值信念,小到礼仪观念,真正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不断自我反省,然后及时总结,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家庭风气。
(二)新时代家风建设要注重仪式感
中国传统家风建设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是“仪式感”,许多家族都有祠堂,祠堂是对家族发展的见证。对于家族后代的教育,长辈们往往会在特定的时间节点里在祠堂里展开,这样的特定场合既能增加家庭教育的严肃感与庄重感,也起到了对家风的传承作用。新时代家风建设可以从中国传统家风建设中得到启发,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每个家庭设立祠堂并不现实,但是可以将这种“仪式感”简化,比如可以定期召开一次家庭会议,这样既能起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也能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亲情,一个家庭能够拥有和睦亲密的家庭关系是开展家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家风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超越传统
传统家风,以封建小农思想和儒家文化为基础,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东西,例如《朱子家训》,短短几百字,就精辟地阐明了修身齐家之道;诸葛亮《诫子书》告诫后代要淡泊名利,保持安宁清净的心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我们要多接触优秀的人文环境,除了物质生活,也要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家风也要在传承中发扬,应当结合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念,例如平等观念、民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的“愚孝愚忠”就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我们现在弘扬的家风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必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相统一,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努力建设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良好家风。
借鉴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文化
树立榜样意识,认真学习老一辈革命者们优秀的家风文化,通过汲取优秀的红色家风精神来重塑新时代家风。老一辈的革命家们一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子女的人格修养。他们的精神也对后代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向来严苛,一直要求子女“吃苦、奋进、向上”,对亲朋好友也时常告诫要树立平等思想,要勤奋踏实;周恩来总理为了不让家人搞特权特地立下十条家规,涉及生活工作各方面。
习近平多次提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16]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的“英烈门风”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抵御各种不良主义思潮最为生动有力的教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陪伴孩子最早的也是时间最久的教育,但是如果没有学校教育加以影响,也很容易出现教育方向的偏差,尤其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留守儿童们来说,长时间缺少家长的陪伴教育,这个时候,学校教育在他们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养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17],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各方面都应当肩负起相应的使命,十九大报告中就相关问题也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8]。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被重视,将多种教育完美结合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走对路”“走好路”的有力保障。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9] 岁月的变迁往往会磨灭许多东西,有坏的,也有好的。但是“家风”又是那样神奇的存在,说它重要,却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没有给我们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如果说它不重要,那么多鲜明的事例又告诉我们它的传承到底意义何在。在时代的发展中,“家风”经历的三次变革,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这个社会,它对社会的影响也从来不是无足轻重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家风都值得被细细研究,好好传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2] 江颖颖. 谈曾国藩家书中子女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5):45.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1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