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新时代价值初探
2023-11-01 10:20:11
论文总字数:11315字
摘 要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本文从阶级形成、阶级结构、阶级斗争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在面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特殊国情的中国,探讨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及其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并初步探讨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在新时代的意义,在此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和解析,来切实解决党的建设方面、政治和经济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关键词:马克思;阶级理论;价值分析
On the New Age value of Marx"s Class Theory
Caiqin Tong
(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Marx"s class theory contains very rich contents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weapon for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Marx"s class theory from the aspects of class formation 、class structure 、class struggle and so on. In the face of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views and opinions of some domestic experts and scholars on the Marxist class theory and its value. It also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s class theory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be into and analyze Marx"s class theory in an all-round w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to solve some problems in Party building, politics and economy.
Key Words: Marx; Class theory; value analysis
马克思主义形成以来,一直为共产国际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源泉。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4年APEC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阶层。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预示我们要用更加严谨的态度来研究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及其马克思阶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来切实解决中国社会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阶级的概念及起源
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阶级这个概念是马克思经常用来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和阶级理论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一开始就指出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这表明了任何社会都存在着阶级对立和斗争,正是这种斗争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其中马克思却未对阶级进行明确的界定。在1852年《致·约魏德迈》的信中,马克思就曾提到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有阶级出现或者找到阶级之间存在斗争,这不是他所发现的。在马克思之前的很长时间,不论是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或者经济学家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阶级的发展。而他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内容:“一是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是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是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由此可见,马克思并没有对阶级下定义,而是从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对阶级的描述中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阶级理论学说。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阶级”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独创的,它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当时,由于国家好征战需要大量财力,因此便以财产状况对人口进行划分,“阶级”便由此产生。自其产生以来,就有学者不断对阶级进行论述。就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城邦分为三个阶级:具有理性和智慧品质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注重荣誉和勇敢的则属于军人,他们的职责是保家卫国;追求物质满足和享乐主义的劳动者负责社会生产。他对阶级的划分标准是社会分工,依据是人性。柏拉图认为每个阶层的人有其特定的职务和工作,他们只有进行分工合作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阶级)--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3]由此并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从经济角度出发按照财产的多寡来划分自由民,为之后阶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先秦时期的中国,统治者为了强化皇权就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王朝不断更替,但是这一制度却一直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王朝。正如《诗经》所描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通过中西方对等级和阶级的描述可以看出它们并没有明显的界定,许多学者也一直未对此加以分析和研究,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对“阶级”和“等级”进行了区分和辨别。
(二)阶级形成
马克思认为阶级的存在是阶级社会中普遍的现象,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和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社会不断进行分化逐步形成了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统治和被统治阶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花费了自己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时间进行社会劳动来满足自己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之后还能收获剩余的劳动产品,这时整个社会就一定会划分成阶级。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即为剩余产品的出现,而直接原因则是社会分工。“阶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而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4]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因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劳动产品还有剩余,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导致剩余产品的多寡和种类也不尽相同,这时就为剥削创造了可能性,也为阶级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分工,分工带来的结果是产品交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由此产生。奴隶制的出现是因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大背景下,由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而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收获而且也使生产的领域不断的扩大。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也必然带来了社会分裂,主要形成两个阶级: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出现剩余,每个人的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不一,社会成员也因为财产不一被一分为二,阶级便由此产生。马克思认为阶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关系,“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5]经济关系对阶级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变化,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和其衍生出来的阶级却会随时发生变化。
马克思认为经济关系对阶级的形成虽然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阶级意识也是阶级形成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劳动力资源逐步被集中在一起,虽然由于利益关系使得他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为了使共同的利益扩大化,他们却可以求同存异摒弃万难而进行联盟。联盟一直都有两种目的:劳动者首先自己要联合起来不能内斗然后共同同剥削阶级对抗。刚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为了让剥削阶级做出让步,但是剥削阶级即资本家也同样进行了联盟来遏止劳动者的行为,因为劳动者本身就无太多依仗,在强大的联合资本下他们会放弃利益扩大化转而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同盟。以下这个例子就能形象生动的说明这一点:劳动者往往很乐意拿出自己一大部分的工资来支持自己的联盟。这个联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并为之后真正的战争集聚能量,并且在达到一定点之后便被赋予政治意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部分的普通民众成为了劳动者即工人阶级,但是他们本身并没有非常明确的阶级意识,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这部分人从最初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变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所谓的政治斗争则就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每一个阶级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无产阶级产生初期因为其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随着自身不断壮大成熟,阶级意识也越来越明显,无产阶级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了资产阶级的本质。这就是马克思所阐述的“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正是由于阶级意识的产生才能实现“自在”到“自为”的转化过程。
(三)阶级结构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马克思按照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情况的不同,对各个时期的社会进行了简单的划分。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和奴隶主;封建社会中的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关于阶级结构的论述中,马克思主要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指出,“参与生产的只有两个阶级:拥有劳动工具、原料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和既没有劳动工具、原料,也没有生活资料,而必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向资本家购买生活资料的工人阶级。”[6]在此,资产阶级是资本的占有者,他们不仅拥有工厂,还有其他一系列为剥削和压迫工人的技术性生产资料。资本家只支付给工人能够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但是却无限制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满足他们对金钱的渴望。资产阶级认为,所有的东西存在的基础和前提都是为了财富,他们所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金钱,也只有金钱能使他们感到开心和幸福。并且他们的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由此他们开始开辟海外市场。他们除掉了古老的民族工业,建立起新的工业,他们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7]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者本身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进行劳动只是为了维持自己最简单的生活。大工业使得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从事一些简单、单调的操作。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是“一个被彻底的带上锁链的阶级”,他们做着最繁重的劳动,但是生活却没有任何的保障,因而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也指出无产阶级所代表的不仅是自身的利益,还代表着全人类的利益。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中,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的体现者,在所有消失的或者现存的阶级中是被当作革命阶级所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还分析了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等,他们不仅像资本家,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而且又像是劳动者,受资产阶级的压迫。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些中间阶级能够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相互转换并且不断进行分化。就如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马克思曾生动的指出小资产者的理智使他们倾向无产阶级,而他们的偏见使他们倾向于资产阶级,他们彷徨不定、不知所措和任人摆布。由于资产阶级面临着不断的斗争和矛盾,他们不得不求助于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提供一切积极因素,中间阶级的下层也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归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使得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四)阶级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敌对由此决定了它们向阶级斗争的方向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了这两大阶级之间存在利益争斗。而进行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经济方面的斗争是这两大阶级斗争的基本方式,由于资产阶级无穷无尽的压迫,无产阶级付出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劳动力,但是却得到了极其微薄的工资来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有的甚至连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为了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能够解决,无产阶级不得不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这种斗争虽然解决了眼前局部的利益,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经济斗争只是阶级斗争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要把经济斗争上升到政治斗争。资产阶级作为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能够对无产阶级进行“合理合法的”压迫和剥削,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一切政策都是由他们所制定,而无产阶级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进行政治上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只有无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不仅仅是一部分工人的经济利益得到改善,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所以说,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必要手段。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另一主要形式是思想斗争,这是从阶级意识着手使工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正是由于有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理论体系和自身的思想,资产阶级才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而这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无产阶级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武器,因此,马克思根据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工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并不一味的推崇暴力革命,而是提出在进行暴力革命时应该根据每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革命方法和手段,同时,马克思也没有否认用和平的方法取得革命胜利的可能性。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应该把这三种斗争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它们。马克思指出,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在总多动力中最直接的便是阶级斗争。只有阶级斗争,才能解决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在阶级划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分歧,因此这几方面一直是学术界研究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主要焦点,而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对中国社会阶级划分的分析;二是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中国适用性的分析。
- 关于中国社会阶级划分的分析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已经发生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具体实际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一特殊情况决定了私有制经济将会长期存在,而私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并存必然会造成阶级划分观点的多样性。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决定论,另一种是经济政治决定论。赞成经济决定论的学者仅仅把经济条件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张兴茂从生产关系这一角度来定义阶级,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在经济方面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发生的联系以及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多种生产关系等因素来划分阶级。在多重因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不仅是基础而且对其他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陶岳潮认为阶级和阶层是不一样的,它们虽然都是按照社会资源来区分,但是阶级却是以一种特殊的资源划分即生产资料。由此可见,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站在经济角度来划分阶级,普遍认为经济因素对阶级起着决定作用。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政治因素对阶级的作用。经济政治决定论认为,现代社会阶级形成和分化虽然仍然是经济现象,是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的,但它离不开政治权力的介入,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做出解释。[8]段若鹏等一些学者虽然也从经济领域来对阶级进行了划分。但是,并不把经济条件单纯地作为唯一条件,一个同盟能否成为阶级政治条件也从中起着密不可分的作用。这一观点较之经济决定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它和经济决定论一样都是在宏观方面对进行阶级划分,而我国现阶段国情比较复杂,仅仅从宏观方面来分析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微观方面也要进行把握,从而使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更加完善。
(二)关于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中国适用性的分析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在我国当前理论界存在着诸多争议,有些学者对这一方法持否定、反对的态度;而有些学者则是赞成和支持的态度。前者认为在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而马克思阶级分析法是当初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不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如杨供法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以经济条件或者政治条件来进行阶级分析都行不通。因为以经济条件来分析缺乏一定的依据;以政治条件来分析重则会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被一些人披上“良善”的外衣,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发现,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就分化出“暴富阶层”,这一新阶层的出现,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阶层出现断裂,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事件的发生频率。而这和马克思所预计的有所出入,所以他们认为马克思阶级分析法在当代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持赞成态度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阶级分析法在中国还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应该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完善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如,吴忠民在肯定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时,同时认为对阶级的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指出,现阶段我国国内情况复杂多变,在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情况下,也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阶级,在一定条件下也必然存在阶级斗争。因此当我们在遇到一些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时,应强调问题意识,坚持用马克思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解决,并且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看待一切问题。由此可见,认为马克思阶级分析法不适用当代中国也好,适用也好,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这为以后马克思阶级分析法的研究提供了众多的理论依据。
- 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意义
按照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标准,当代中国社会可划分分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私营企业主阶级、农民阶级、小工商业者阶级、普通劳动者阶级。各阶级之间的依赖、合作、团结和统一处于矛盾的主要地位,差距、分歧、侵害或对立处于矛盾的非主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统筹各阶级关系、协调各阶级利益上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当前以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既要坚持和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又要坚持和运用矛盾的斗争性原理,采取科学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政策,统筹协调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一)党的建设方面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责任和使命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九十七年来,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理想,无论是在任何时期,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始终不忘初心,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磨难,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才让中国实现了如今的伟大飞跃。但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自身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面临着复杂的执政环境,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党内存在着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党仍然面临着长期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尖锐和严峻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打铁还需自身硬”,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党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杜绝一切不良主义。思想建设是其基础性建设,全党必须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认真学习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腐败是全国人民最深恶痛绝的现象之一,同时也是当面临的最大问题,党要从各方面扎紧反腐牢笼,坚决杜绝党内的任何利益输送,做到反腐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中国共产党只有在面对问题时不断完善自己,并且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努力探索新时期如何在再现、体现和实现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上,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经济建设方面
经济条件是马克思分析阶级形成的决定性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全世界同呼吸共命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势头日益强劲,社会市场日益开放,中国市场成为各个国家企业争相抢占的高地。但是激烈的市场现状,使中国本土行业,国货品牌不断受外来品牌挤压,在夹缝中艰难存活。同时新兴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国体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持续受到冲击,面临破产。最后信贷、股票市场的波动不安,使金融市场人心惶惶,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面对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根据“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总路线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追求速度效益型转变为质量效率型,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现状。二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对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促进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三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面,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供给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新的增长热点。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产学研联动的,各要素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能力,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马克思认为政治条件是马克思阶级理论中阶级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政治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民主,民主与无产阶级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政治协商会议得到全面展开。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在我国被压缩为几十年的路程。我国尚未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提前谋划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各种时代新元素相互交织,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发展中的新问题相互缠绕,历史遗留的和实践增生的一系列问题一并挤压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日程上。这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是西方国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曾遇到过的。这一国情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诸多难题。新时代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党和人民的智慧,首先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既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裹足不前,又不能无视困难而急于求成,而应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其次,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因此更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积极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然后,健全法治也是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必须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最后,政府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做到“简”和“放”相结合,建设为人民服务型政府。
不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划分、阶级斗争亦或是阶级分析法,都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对阶级的分析是建立在整个阶级社会上的,因此它对于阶级社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现在国情特殊,我们要认识到马克思阶级分析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分析马克思阶级理论时,更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方法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阶级理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说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相一致的。我们也应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需要出发,按照党的十九大制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略,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新时代阶级阶层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指导,协调处理好新时代阶级阶层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因素,戮力同心,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5-25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06.[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8] 洪韵珊.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几个问题[ J].社会主义研究, 1999(1):24-29.
致 谢: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3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