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问题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

 2023-12-28 09:30:23  

论文总字数:10576字

摘 要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吸引力弱化已成不争事实。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缺乏问题意识。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探讨了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改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吸引力弱化状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意识;对策

   De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Problem

XU SuH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In China"s present education practice, weaken the attraction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utable fact. The reasons for this situation are many,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is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from two aspec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the weakening statu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problem awareness,countermeasures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将承担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建设任务。大学生素质高低将极大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问题意识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作用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般而言,问题意识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

(二)问题意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

1.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作为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问题意识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如果仅限于让学生了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能引起学生去进一步思考,才能切实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问题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能否得到强化,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

2.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和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中,遇到或是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这就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会主动地探索和思索。现代教学方式应该注重“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首要条件是问题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认为,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真正有价值的不是记住细枝末节的东西,而是掌握普遍的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物。“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4]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明确“问题意识”,即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具备起走上社会的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目的决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些理论条条是不够的,而要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对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释疑或解答,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在“明理”和“行动”中自觉地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自觉改造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价值认同。缺乏问题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不能起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疏离课堂,反感说教,以至于抵触政治课,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与当初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假如教师没有问题意识,不关心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思想疑点,不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理论难点、社会热点,教学便难有针对性;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学习就会缺乏动力,思想认识水平便难以提高。可以说,师生问题意识的强弱,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实效性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地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这是其他课程教育所无法相比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应有作用并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问题意识的缺失。本来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变得枯燥、无味,教师机械地宣讲理论“条条”,学生机械地记忆这些理论“条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在不断弱化。面对这种情况,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问题意识的探讨从未中断,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本文则重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探究原因,寻求对策。

(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影响意义并不大,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分,有的甚至戏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放松教育”、“娱乐教育”,对这门课的教学极不重视。同时,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比较被动,没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意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卑胆怯,缺少提问题的勇气。有时学生即使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由于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保障,也就不敢多想、多问了。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惰性,养成了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习惯。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消退。还有的想问不知怎么问,缺乏问问题的方法。即使有时提问也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2.传统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教师仅注重把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性,方法呆板,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习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有着明显的被动学习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经常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学生的问题,也是造成学生“没有”问题的原因。这些情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多方面的障碍,使其问题意识日趋薄弱。特别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更多的是接受,而少了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改革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实践教学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使学生没有了机会了解现实,无从发现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突出,主要表现为上课走神,理解能力差等等。教学方式不灵活,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对教材和教师的观点,不敢有不同的见解与怀疑。如,有这样的一份由教育部科教司等部门于2002年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调查中表明,觉得教师课堂教学是“灌输式”的高校学生高达44%。

4.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影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考试,有着标准化的试题及其试题库制度,试题的内容很少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固定的考试内容,只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弊大于利。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平时学习非常轻松,期末考试前突击背一下,死记硬背些理论“条条”,考完后又什么都不记得了。这样的教育评价制度,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情况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未来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还与社会风气密切相关。虽然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很大的进展,但种种负面的影响,也不时会冒出新的“读书无用论”;而就业中拼的不是能力,往往是社会关系等现状,都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我们看到,目前的高校学生学习风气不浓,不愿上课或不认真上课已不是个别现象。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做自已的事,玩手机聊天更是较为普遍。

(二)教师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教师缺乏问题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的问题意识薄弱。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把已有知识技能能传授给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并不重视教学过程;教学的方法也比较呆板,有的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条条,并不注重理解,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由于没有做好事先的准备,而且有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所以还会出现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学生提问的情况。同时,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多为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单向知识传递活动,学生不太有机会提问题。有的教师甚至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提问题的时间。因为如果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回答,肯定要浪费很多时间。

2.传统的考试形式使得教师的问题意识薄弱。考试,不仅是考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考教师。传统的考试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了平时学“条条”,考试背“条条”的状况,而且也束缚了教师的问题意识。为了保证学生应付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敢创新,只中规中矩的按照考试要求的教书。平时不给学生太多的压力,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加强一下对学生的复习指导。久而久之,教师的问题意识只能是越来越薄弱。

3.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不敢直面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不利于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育学生的,而承认自己有问题就可能陷入对不起学生,不配“教书育人”的道德内疚和焦虑中,因此要教师承认自己的问题很难。可以说,大多的教师看自己不是真实的“镜中人”,而是自我美化、自我粉饰的“意中人”,对于实际中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采用责任外推的方式——“教育环境不好”、“条件不具备”、“学生素质太差”等等。这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避免道德考量的安全的“避风港”。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众多的制约师生问题意识的因素,从而造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缺失。而且,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问题意识的缺失还会相互影响。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意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这无疑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善待学生的“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及时的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妥善解答,就会挫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经常的质疑不被重视,甚至不予理睬,结果就会使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兴趣。只关注学生的“答”,忽视对学生提问技能的训练;课堂上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学会回答问题,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而不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掌握如何提问的方法。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训练,造成学生碰到问题也不知怎样提出来。只顾眼前“分数”,没有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5]

三、增强问题意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它的培养和形成需要不断的刺激和强化。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决策者是教师,所以,教师需要充分研究并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分析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一)重点强化教师问题意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1.教师问题意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来说,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以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式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学生能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提炼,优化组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理论含量、有现实感、有思想深度,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当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是他们最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也就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最好的时机。课堂教学围绕着问题展开,以问题阐述为中心,可以做到以点带面,使本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教师要研究新时期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的特点,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方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6]

2.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问题意识的前提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放下架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要正确对待,并且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压抑,紧张与焦虑感。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想使学生能够与自己所开展的教育活动产生共鸣,就必须对学生有深刻而不是肤浅的了解。

了解开始于沟通。就是说,要了解学生,就要真诚地与学生交往。交往是为了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进步。比如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各种方便;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阴影,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完成学业;帮助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等。在此基础上把握他们的真实思想情况,尤其注意他们对一些社会时间的反映,努力把握他们围绕某一事件发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学生敬仰老师的人品和学问,老师关爱学生,二者的融合构建出亦友的师生关系。此种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不同情境和各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发扬民主,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对教师的逻辑推演或案例分析进行质疑,进而说出自己的判断;或者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状况设置一些专题,如如何惩治党政领导干部的腐败等热点,鼓励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找出不同的解决路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与分享知识的过程。

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就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同样,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就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疑问、课程的理论难点及学术和社会热点,教学过程就有针对性。但增强问题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教师为主,教师应树立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教师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不断反省自己,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一方面,教师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就会导致自我发展失去基础。教师需要不断反省自己的问题从而加以改进,同时,需要公开自己的问题以获得帮助。另一方面,人的天性是自我保护而不是自我揭短,教师还可能面临道德内疚的压力,同时,他们又不愿意承认和公开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在这种充满矛盾的情况下,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努力富有意义但又充满挑战。教师要敢于直面问题,激发他们对自己使命负责的意识。当老师们真正对自己负责了,老师们才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当然,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做到承认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有勇气接纳不完美的教育,接纳自己的不能。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研究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特别是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

(二) 提升高校学生的问题意识

1.结合高校学生自身情况 ,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高校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高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充满了好奇心,热切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喜欢思考任何事情背后的原因。其二是在高校学习的这个阶段里,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前面说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同的矛盾带来的摩擦和冲突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感到迷茫和困惑,例如:拜金主义,形式主义,大学生就业难等热点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化人,优化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以问题意识来教育高校学生,直面学生焦虑的各种时代问题,实事求是,不回避,不误导,要认真回答,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意识与民族责任担当。从自我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出发,客观公正的面向“中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的界限,例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党执政和多党执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免于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学生要敢于质疑,质疑教师的话,质疑课本上的知识。即使自己的质疑不对,但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解知识,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2.结合我国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现实问题。联系这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而这,人们必须运用体现系统论要求的整体思维看待人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复杂的有机联系。因此,人类在干预自然时,首要的是尊重并维护自然的完整、稳定与美丽,认可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既不对自然顶礼膜拜,也不把自然视为人类的臣民和征服对象,而是把自然当做人类的合作伙伴。因此,人们在活动时应遵循审慎和风险最小化原则,为后代的选择留下一定的空间,但这又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目前的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等密不可分。该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也是涉及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关系的调整;需要政治和经济的制度创新,需要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相应变革——作为整体的自然不是任何人的财产,不属于任何人。

3.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去思考发掘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去质疑,不满足于现存的结论;又要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提问的“安全感”。 专制的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看法。首先,融洽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废除传统课堂里的诸多“条条框框”,扫却约束学生自由驰骋的课堂规矩,倡导“言者无罪”,允许学生随时发问,鼓励学生找老师的“纰漏”;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善待学生的“问”,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能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首先,肯定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即使不着边际,甚至毫无价值,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赞赏,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其次,重视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再次,适时总结评价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好问题的质量观;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57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