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的途径探析
2024-01-04 10:47:23
论文总字数:8656字
摘 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增强课堂生命力是其关注的重要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生命力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最优达至,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存在着教学环境复杂、教学理论枯燥、不彻底、社会实践不足以及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增强生命力的要务在于:创建良好的思想教育环境;建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思政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等。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
On the Path of Enhancing Class Vit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AO Fe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reform ,how to increase the vitality of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creasing the vit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not only make for reaching the goal of teaching, but also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classroo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lack of vitality. There is a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theory,complex boring backward teaching method ,social practic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s single.The task is to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developing teaching theory, the teaching methods that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social practice and eatabish diversified ideological poli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tandard.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vitality
引言
生命力是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发展状态,是指事物维持生命活动、生存发展的能力。人有生命力才有积极的状态,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课堂有生命力才有魅力,才能很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指导人思想的学科,其生命力在于保持思政课本身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能力。充满生命力的思政课堂具体表现为: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高效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目标的最优达至以及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水平的综合提升。
从长远来说,充满生命力的思政课堂能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普遍缺乏应有的生命力,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缺乏的表现及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乏应有的生命力,现状堪忧。具体表现为:上课节奏缓、效率低;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兴趣不足;师生互动少、课堂氛围低沉;教师照本宣读,学生对于知识难以内化等,这种状况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发展。
综合看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教师引导不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些社会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大量道德理论失范、混乱现象。由于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多是“应然”状态的思想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所接受的“实然”状态的社会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会产生许多冲突和困惑,使思政课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现实存在着的社会风尚也大大影响着学生的心态和定位。当前,大众心理及潮流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实用化,这种客观现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这方面趋同,作为结果,学生们对于在考试中分值不大的政治思想教育学科往往予以忽视。不仅如此,思政教师引导不力,使学生往往不能认识到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就严重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效度和力度。当然,思政教学还面临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以及虚拟网络的挑战,加上“形式主义”现象大量存在,所有这些均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认同感下降,严重影响思政课生命力。
2.教学理论枯燥、陈旧、脱离实际,不够“彻底”
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特性就是思想性和政治性,许多思想政治理论通常理论性较强,实用性较低,难以实现大众化。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许多政治理论很陈旧、有些僵化,脱离了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繁、难、偏、旧”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教学内容尤其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环境。从认识的辩证过程看,人们所认知的内容只有回到生活实践,理论知识才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经过实践修正的理论,也能成为彻底的理论,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相应地,如上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容对学生必然是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从教学方式看,在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下,如上枯燥的理论往往让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是逆反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厌倦思政课的学习,所学知识难以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就会失去生机、丧失活力,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 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引导,“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思政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偏见,对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偏见对思政教学产生的负面作用往往是潜在的,然而又是颠覆性的——失去实践验证的正确性知识,往往会被学生实践中感知的负面性东西所抵消的。长此以往,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理论灌输,看不到社会的实际状况,这使得学生往往对于课本中的政治理论缺乏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甚至产生认同困难。
4.思政课学习的平时评价过于单一,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以下问题:(1)在评价功能上过分强调区分与选拔功能,片面追求所谓的“升学率”,进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评价内容过多注重智育方面。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尤其是升学考试竞争中的几门学科知识,忽视德育方面的评价,评价结构的不合理往往在见解方面造成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人格不健全。 (3)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坚持唯“分数论”,把考试分数作为判定学生优劣的依据,却不考虑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4)评价主体错位。在评价中,教师往往一言堂,占据主导地位,这种错位往往使学生个人处于评价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了评价的单一对象,处于“他评”状态,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2] 这种状况使得部分教师平时只注重思政课程重点考点的讲解,而忽视其他知识点的传授,甚至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喜好置之不理。部分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只能死记硬背,渐渐产生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的逆反心理,长期下去,教学效果必然越来越差。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有待改进,只有建构具有科学性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标准才能使学生可以真正地在一种轻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生命力。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的途径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新课改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将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的全面实施过程,无疑这对于思政课堂教学质量与实际育人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现实出发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的途径进行探析,以求教学目标的最优达至。如果我们把思政课堂比作一课大树,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学理论、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就是大树的土壤、根、枝、叶。想要大树充满生命力,人们就必须对其各个部位进行培育和改进。针对当前思政课堂生命力缺乏的原因和表现,下面从六个方面对增强思想政治课堂生命力的途径问题进行创新性探讨。
1.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作为一门“生活教育”、“做人教育”学问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的成败。良好的道德伦理环境和清明的政治民主氛围可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反之,不良的伦理道德与政治民主环境可能会极大地抵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这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为学生的厌学和抵触,这样的课堂自然毫无生命力可言。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环境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我们必须对现有的环境因素进行优化整合,摒除负面影响,利用积极因素,创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3]
(1)整顿社会风气,优化思政教育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贪污腐败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社会上各种不良之风在一定范围、地域内盛行,这些严重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此,党和政府必须正视这些消极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努力加强法制建设,纠正社会不良之风,还青少年一个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毛泽东说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正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风、政风好转了,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就会更加有力、有效。
(2)注重社会环境的渗透作用,进行渗透教育
美国教学十分注重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国民进行渗透教育,除利用电影、电视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4]在我国,这种渗透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方法运用也不是十分普遍。然而,无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净化灵魂、化育品行绝非一朝一夕、一时一地能完成之事,它是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教育主体核心理论的灌输,同样需要各种次要辅助性手段的“协助”。唯如此,才能有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社会环境进行渗透教育,打好课堂教育的基础,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生命力。
(3)优化家庭环境,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基本单元,是最先对人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着子女的个性发展,还能够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营造一种良好、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打牢孩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化提供一种前置。
(4)加强思政教师作为“榜样”的引导作用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榜样示范的意义不容小视。在学校里,不管你是否愿意做的如何,思政课教师是作为一种“榜样”而存在或被看待的。这无形中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做人要求——无愧于“榜样”。作为“榜样”的教师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榜样,他们的政治态度、品德作风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深远影响[5]。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思政教学环境十分复杂,教师的榜样引导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增强课堂说服教育的可信性与感染性。
2.建构科学的、大众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由理论说服群众到理论掌握群众的动态发展过程,要求这种教育所输入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符合科学、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理性。[6]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育主体必须采取符合人们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方法,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科学化、大众化、与时俱进,唯如此,才有富于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体系应具备如下属性特征。(1)体现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突出体现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其理论本身就是科学,根本特征在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的统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无论如何改革更新,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保持其科学性所在。(2)体现现实性,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3)体现时代性,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要体现时代性,要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时代气息。思想政治教育更需具备敏锐的时代视角,紧随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完成时代赋予思政教育的课题,做到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的与时俱进。(4)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先进性与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7]坚持理论创新,最根本的还是要紧紧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善于发现和谐社会的新情况、新规律,增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并且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创新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现实,着眼现实,不断创新内容,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释放出活力。
3.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论内化效果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理论产生于社会实践,也应用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必须走向社会,不断从社会中汲取营养,才会生动起来。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从课堂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桥梁,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理论内化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切身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不断的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各种需要。同时,社会实践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校应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改造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形式应富于多样性,如针对不同内容可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还可进行志愿者服务、小记者采访活动、团队活动、党员小组活动、模拟股市活动等等。
4.优化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材中许多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较为抽象、枯燥,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务必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力争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到如下方面:
(1)转变教学模式,变“传授式”为 “启发式”。(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关于这一点,建议多开展案例教学和活动教学。为了使得教育内容变得活泼、新鲜,我们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真实性、典型性、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性等原则。活动教学具有教育性、社会性、创造性、实践性的特征,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加深社会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运用的活动教学方式有: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等。(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5.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
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是知识丰富的专家、教书育人的模范、无私奉献的良师益友。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优秀素质。
(1)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
“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透彻”、“彻底”这是思想政治课堂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才能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讲解教学知识,这样的讲解才会深入透彻,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理论知识就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师还应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内在联系,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发展和当前的研究现状,等等。思政教师越是能够灵活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课堂就会愈加生动,就愈能增强其课堂的生命力。
(2) 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视野
科学文化知识就是说服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务必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视野。只有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此,思政教师要经常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相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及时了解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成果,不断吸收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不断充实与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3)具备富有智慧的教学方法与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有别于其他一般性学科的学习,教育主体所授内容不能仅以被学生理解为限,只有为客体所内化才能达到预设的育人目标。因此,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进技能手段,并保持与时俱进的风格,始终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4)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
当前,青少年学生具有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意愿强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增强科学研究素养、创新求变意识——关注学科前沿的理论动态、育人方法的变革等,以适应学生的求知需求。对思政教师这方面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课堂生命力的内在保证。
- 改进思政课教学的的评价标准,建构以教学过程为重心的教学评价标准
以教学过程为重心的评价是对以往课后评价、阶段性考核评价的一种“扬弃。”这种评价模式从内容上讲,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所学、所感,便于考量其与教学目标的吻合度;从形式上讲,它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促逼”:促逼学生活跃的思维、深入的思考、理性地反思。
结语
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富有生命力,这既是一种方向,更是一个过程,体现了新形势下人们对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期待和追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本文只是重点阐述了几个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领域等待大家的“踏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外在追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新时代合格青年才是人们内在的追求与目标。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研究工作者,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命力的问题,以提高生命力为抓手,扎扎实实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基础。笔者相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生命力将会不断增强,课堂活力也将不断释放。
参考文献
[1]郑利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13,(3).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65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