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感养老问题探析
2024-02-05 16:01:42
论文总字数:9460字
摘 要
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儒家孝德强调对父母要从内心尊敬, 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善待父母。今天,中国人在情感养老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年轻人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需求;有的为了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主观上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传统家庭观念与尽孝观念已经日渐淡化。为了改善中国人的情感养老问题,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还要大力加强养老伦理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关键词:传统孝文化 情感养老 弱化
Probing into China family emotional retirement issues
Jizheng 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filial piety of Confucianism emphasized respect for parents from the heart, in the spirit of respect for their parents, be kind to parents. Today, the Chinese emotional pension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young people under pressure to survive and compete, to attend to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some to pursue independent and free life, consciously ignoring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and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has faded.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people"s feeling old-age problems,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respect and care for the elderly, pension, and strengthening old-age ethics awarenes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emotional pension; weakening
- 我国情感养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优秀的孝文化传统。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儒家孝德强调对父母要从内心尊重,要和颜悦色,要关爱父母的身心健康,惟父母的疾病为忧。如果子女能在父母步入老年阶段、需要依靠子女赡养时做到这样,这样父母既能身体上得到照料,也能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家庭氛围必然会是和谐融洽的。中国传统儒家孝德的宗旨在于精神上敬重父母、爱待父母,这就必然有助于营造气氛融洽的家庭,建立和谐家庭。
然而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年轻一代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传统社会家庭中老人凭借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在家庭里的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传统养老文化依赖的自给自足的纯粹的家庭养老模式的经济基础走向了解体。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传统养老文化的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行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今天,中国人在情感养老方面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巢家庭缺乏精神慰藉
空巢(原文F1r~ty Nest)家庭是形象地用小鸟离开鸟巢来形容在人类社会里,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去,独立门户,只剩下年老一代单独生活的家庭[1]。空巢家庭简单的说就是子女不住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它在人类社会中和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这样一段时期,但在现代社会中却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人提出这是很难避免的一段时期。
定义空巢家庭通常有两个标准,—个是年龄标准,我国一般采用60 岁及以上作为年龄标准。与国际上大多采用 65 岁及以上的标准略有不同;另一个就是,与老年人同住者的亲属关系的标准,一般指与有无子女同住为标准[2]。至于到底与老年人同住的是孙子女还是其他家庭亲属、朋友或保姆等都是比较难以界定是否属于空巢家庭的,不过这种情况为数不多,影响也不大。现在国内外统计空巢家庭主要指这两类老年人家庭:(1)老年人独居户;(2)老年夫妇户。
有大量的调查数据可以表明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正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来说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987年 时,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仅有16.7%,而到了1999 年却快速上升到了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独居老人问题更为突出严重,1999年为34.O%,上海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 34.8%,广州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0.O%。天津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6.5%。我们在这里说的所说的空巢老人,即指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
在传统社会,老有所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子孙满堂,膝下承欢。而在当今的农村,空巢家庭比比皆是,空巢老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空巢感”,他们经常有自怜、无助和孤独的感觉。农村的空巢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就导致了他们难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们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只剩下听广播、看电视或找同村其他老人聊天。由于一些老人年事已高,身体不便,他们大多深居简出,很少走出家门与他人接触,就会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和失落感,由此产生孤独感。
在问及外出子女是否经常回家关心探望自己时,大多数空巢老人表示次数极少,子女仅仅在过年时会回家数天,严重缺乏与老人精神上的交流。空巢老人长期生活目标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的话无处倾述,也没有兴趣爱好可以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承欢膝下。空巢老人大部分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迫切需要思想交流和亲情的慰藉 [3] 。
大部分留守老人情绪都很稳定,但是缺乏精神慰藉、孤独寂寥是对老人最大的伤害。其实大部分留守老人都能理解与支持子女外出务工这件事,他们也认为子女在家很难发展出一个好的前途。现在通讯十分方便,外出子女也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关心自己。同时,他们在目前的生活中幸福感比较强,因为老人们仍然会将现在的生活与过去艰苦贫困的生活相比较,这样的话他们对现在生活条件都比较满意。但是留守老人所面对的最大精神健康问题是缺乏精神情感慰藉、孤独寂寥,这是再好的生活条件也不能弥补的。一旦老年人身处“空巢家庭”中,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家庭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老年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而不断增强。然而,正当老年人需要子女在身边陪伴自己的时候,子女却不在身边,心头孤苦伶仃、自怜、自悲等消极情绪不断被激发出来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孝道缺失,敬老观念淡薄
1.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淡化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这造成了农村一些青年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敬重父母、不赡养父母等不道德的行为也随之不断蔓延,儒家孝道中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当代农村中不断被冲淡。一旦子女有了不尊不敬不养的心理,他们在行动上就会表现为自私自利。近年来,农村小家庭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无论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还是多子女家庭,子女只要结了婚小两口就想分家过各自的生活,与父母分住的现象日益增长。分家后的小家庭有着独立的经济来源,感情上却与父母逐渐疏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大潮强烈冲击着传统孝道思想观念,急剧发展变革的社会促使父母传授给他们的经验在他们成家立业时难以体现出来。老一辈信奉的那一套被年轻人所摒弃,拉开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代际差”成为他们与父母难有共同语言、与同龄人的交往远胜父母的罪魁祸首。与父母疏远进一步促使尊老养老敬老观念淡化。
2.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淡化,长幼地位颠倒
两千多年来,儒家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中的精髓便在于“孝”,古有“天下孝为先”的说法,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人类发展正呈现出血缘关系逐渐淡化的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家庭伦理道德不断淡化。当前农村家庭伦理道德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子女不愿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相互推脱。 二是财产争夺,兄弟姐妹为争夺父母财产大打出手,甚至反目成仇。三是夫妻之间未能做到相敬如宾、相互扶持,家暴事件屡屡发生。这些家庭伦理道德的变化不仅影响农村养老的质量,也破换了农村的道德风貌。此外,在当代农村一些家庭中出现了以子女为中心,一切围着子女转,一切子女说了算的亲子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扭曲的现象,“无违”成了子女对父母的要求,而子女对父母却缺少孝敬之意。他们只关心对自己有用处的老人,对于对自己用处较少的老人却鲜有关爱,尤其嫌弃因年老体弱而缺乏劳动能力的老人。这种长幼地位颠倒的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和谐家庭关系,还会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和利己的不健康心理,对老人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敬重意识。
3.不尽赡养义务、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赡养老人是我国公民的义务。然而在现阶段的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老人得不到赡养的现象仍然突出。以下五种现象尤为严重:一是子女拒付赡养费,不愿意承担老人生活所需的各种费用。二是虐待老人,有些人不仅物质上虐待老人,还会精神上虐待老人。三是子女之间互相推诿,不愿担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子女借着自己家庭不富裕等理由不赡养老人。四是逼老刮老。有些农村子女不顾父母条件不足的困难,趁着结婚的时候,要求父母大肆操办,为其成家立业。五是侵犯老人合法权益,如“干涉老人再婚”、“占夺老年父母财产和住房”等等;子女上述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和侵犯老合法权益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老人的正常生活,侵犯了老人的合法权益[4]。
二、我国家庭情感养老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年轻人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无暇顾及老人的精神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化时期,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使得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由和高品质生活的欲望也相应增强,同时居住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在市场的运作下年轻一代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选择外出求学或者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就职,再加上生存压力的不断扩大,他们往往会选择离开父母,踏上远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自由流动,以便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或找到更好的工作。从北大离退休空巢家庭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有子女在国外居住的空巢家庭老人占了空巢家庭人数的35.6%,比例是比较高的[5]。这些都使得他们陪伴父母的时间大量减少,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年轻一代客观上难以完全承担自己的养老责任。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职业竞争旳加剧,外出打工热潮的兴起,使得家庭远距离分散,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向城市地区已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大趋势。在岗位的竞争压力下,大量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父母、关爱父母,这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贵州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地域分离,这种分离若时间较长,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会变得松弛,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6]。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教育问题,因而他们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这势必会产生“重幼轻老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老年父母的身心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有些打工者甚至定居在城镇,使许多留守农村的家庭成了彻底的“空巢”家庭,而子女就难以照顾到老人的精神需求了。
(二)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主观上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求
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便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年轻人大多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而代际之间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会有一定差别,有的差别还很大,文化价值差异甚至严重影响到代际之间的沟通,祟尚吃苦耐劳和节俭知足的老年一代,在精神境界上很难与寻求自由、快乐和安逸的年轻一代达到交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子女更愿意和父母分居。因此,大多数年轻人为追求独立的活动空间和不受拘束的自由而与老人分居。
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人们偏好独立生活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和城市化浪潮使大量农民潮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年轻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与父辈有很大代沟,这种代沟深刻影响着他们与父辈的情感交流、和睦共处和密切交往,数代同堂、天伦之乐、承欢膝下的观念已逐渐淡化。
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年轻一代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意识加强,不喜欢受到赡养老人的责任的束缚,因而使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观念日益淡薄。且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较强,本身就不具有多少对父母养老的承担意识,而独生子女在结婚后,由于同时面对双方父母的养老诉求,更增加了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养老的压力。
(三)孝道缺失,子女缺乏孝敬老人的意识
1.传统家庭观念与尽孝观念已经日渐淡化
由于现代人太过提倡尊重个人人格独立,趋向于事业认同,以获取个人成就为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家庭意识逐渐被削弱。家庭本位让位于个人本位,使得“孝”的意识慢慢淡化。与此同时,现代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方式,使家庭成员就业区域扩大,人们在职业与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拉大了亲属间的生活距离 [7] 。多数子女与老人分居,难以像传统农业社会时一样在家中尽守孝道。除此此外,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也是造成两代人之间情感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话“行孝”也就更难以实现了。在尽守孝道问题上,许多年轻人认为,目前很多社会公共资源流向已倾斜到老年人,如果在家庭中还要赡养老人,那么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以牺牲中青年的利益为代价的。
2.传统孝道的经济基础已不存在
我国古代社会基本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华文明也是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为主的,而小农经济的稳滞性与继承性也决定了先人认同耕作经验的至上权威性。因此老年人在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生产经验和技能、生活经验和技能、生活知识和智慧,对于晚辈子女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珍宝。这种“出于对劳动经验的崇拜的祖先崇拜”,一定程度而言,就是农业社会尊敬老人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的根基 [8] 。然而现如今计算机和机器时代经验的获得已经不再主要依靠老年人的身教口授,传统孝道便逐渐失去其养分和根基。
3.传统孝道的社会功能已经日趋微弱
目前我国家庭结构正在逐渐从联合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家庭结构愈发松散化小型化。“孝道”的约束力不再明显,人们更在乎学业上,事业上取得成就。过去超级大家庭的慢慢消失,使家庭的部分功能慢慢转向社会功能。在社会转型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父母的养老问题和儿女受教育问题这些压力不断减小,这些从前单纯的依赖血缘联系维系的义务现在也开始依靠社会功能来共同承担。
三、解决家庭情感养老问题的思考
(一)多与父母沟通
有条件的子女,尽量多回家看看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面对面地与父母谈谈心事、唠唠家常。现在的独居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身体不便的老人,独守“空巢”,孤独感十分强烈,最渴望事就是能多与子女见一见面、谈一谈心。子女与父母谈心的内容可以十分广泛,既可以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工作成果或失败教训;也可以向父母请教一些经验,请他们出出主意、给给意见等。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感受到了子女的重视,那种愉悦的心情是无法言语的。同时,父母的心事、甚至是忧心之事,也有机会向子女吐露,从而缓解他们的身心压力。如果条件不允许,不能经常回家探望父母的话,也可以时常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等形式,向父母问候,与父母交谈。情感养老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多与父母沟通。
(二)继续提倡家庭养老方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继续提倡家庭养老方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在农村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主要靠社会保障来承担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重担 [9] 。因此,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空巢老人”主要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而且家庭养老在“空巢老人”的情感交流、日常生活照料、生病护理等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家”的温暖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和超越的。
(三)加强孝文化建设,加强家庭养老
“善事父母”,我们所说的善事父母,关键就在于“敬、养”,因此必须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道德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为解决家庭是非问题提供了客观标准。个人如果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它就成了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孝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教导青年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道德宣传建设活动,如评选“文明家庭”、“好儿女”等活动,借此树立先进先进典范,从而为创造一个尊老敬老的和谐舆论氛围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要加强赡养老人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责任的意识和义务,以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相对于在城市来说,在农村中人们的时间和活动空间都同步,彼此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很强。这就决定了社会舆论在村民心中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们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从而更好的实现孝文化建设。其次,要加强孝文化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制定有关赡养老人和关爱老人的法律条文,加强人们家庭养老的信念和责任。
(四)从老人自身来说,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扩充生活领域
从老人自身来说,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扩充生活领域空巢老人要想安享晚年,首先自身要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管在生活上遇到怎样的挫折,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关爱自己,保持心理平衡。许多老人兴趣爱好匮乏,同时也不愿意和朋友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这只能导致自己寂寞和孤独感的增加,对他们自身身心健康毫无益处。晚年培养自己的兴趣、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显得至关重要。空巢老人闲暇时间较多,可以多学习一些东西来打发时间,让自己变得忙碌充实。老人自己要意识到多与朋友来往,多走访亲戚朋友,不要总是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老年生活。
(五)为老人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关系不仅对幸福感的影响颇大,而且影响的途径也十分多样。在关系和谐的家庭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明显增强,幸福的、愉悦的、积极乐观的情感增多,而焦虑的、抑郁的、消极的情感显著降低。处于家庭关系和睦的老年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更加关注自身身心健康,并且愿意帮助他人,社会责任感较强。
(六)大力加强宣传,强化孝意识
孝敬、平等、保障、和谐是农村新型孝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精神,要使这些内容和精神内化成为人们的行为,还必须要利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才能达到规范农民的孝行、改变农民传统的孝道观念、树立新的孝道精神的目的。就农村而言,农民传统孝意识的改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改变重男轻女、只有儿子才会赡养老人的意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其次是改变老人完全依靠子女赡养的观念,树立多样化方式渠道的养老理念,包括依靠村委会、依靠个人,这样还可减轻家庭养老给子女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最后是要改变老人与子女合居才会养老,分居则不会养老的观念。父母和子女合居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和子女分居仍然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存在任何责任义务的改变或消失。总之,养老观念的改变,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此来适应新确立的养老机制。
改变观念的关键在于教育。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还必须大力加强赡养老人伦理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因此,加强农民的现代孝道意识,需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是对农村地区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小就培养他们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让他们明白老人们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霜雨打,积累了大量的阅历和经验,对后辈的生活都是宝贵的前车之鉴,这样一比巨额财富,于人于国都是有益无害的。而有些年轻人竟然对这些嗤之以鼻,这是极其愚昧无知的行为。二是把敬老、养老作为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选“五好家庭”的主要内容。积极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模范事例,形成一种以尊老敬老为荣、不敬养老人为耻的良好社会风气。三是特别重视宣传教育精神赡养。人老了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使老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父母子女骨肉之情互相关心,体贴亲爱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10]。
参考文献
[1]王静珊.城市“空巢”家庭的新特征 [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第4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4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