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国的周边安全
2024-02-06 10:42:31
论文总字数:10455字
摘 要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周边安全
The China"s Peripheral Securit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Yu Sh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China will pursue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promoting multipolar balanced pattern,enhancing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strengthing the building of national defense,sticking to a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the principal of trusting and win-win cooperating,opposing hegemonism,building peripheral security mechanism and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environment.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chieveing "win-win" situation finally.
Key Words: globalization;China;peripheral security
关于全球化的研究一直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学术成果,大家都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全球化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全球化可以看成是人类社会发生的长时期、大规模的社会变迁,即世界各地人民由分散孤立融合成一个单一社会的过程。这一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是“时空的压缩”。由于通讯和运输技术的革命,人们得以跨越时空障碍,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大众电子传媒的快速传播和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另一个意义上全球化还可以说成是“时空的延伸”,在全球化下,以往基本局限于民族国家疆界内的主体活动超越了其地区和国家的限制对遥远的另一主体产生影响,现代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一定程度上这一特点的显现。
从狭义上看,全球化是指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往往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扩张联系在一起,它始于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地理大发现和非洲、亚洲被殖民主义者征服后形成的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技革命,包括铁路、轮船的迅速发展,洲际运河的开通,电报、电话的使用推动了第一次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产业革命、交通运输、通信技术革命以及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的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历史上的第二次全球化。这次全球化的实质是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商品、资本、信息、服务等经济要素跨越国界自由流动。[1]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经济交往、文化交融等领域它能使各国获得很多好处;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地侵蚀国家主权。贸易政策可能有助于改善经济劳动环境,但是它们很有可能成为某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利和弊依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而异。因此,正确看待并处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其中,全球化下中国的周边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重要。
一、全球化下给中国周边安全带来的机遇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大小周边之分。一般来说,小周边通常是指在领土、领海上与中国相连接的国家和地区。而“大周边”概念则是指超越地理范围局限,通过海上高速公路能直接到达的港口,在战略利益需求上与中国海上、陆上相似的国家和地区。围绕中国的大周边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甚至是西亚、中东等国。其中美国则是中国大周边国家中最大的邻国,也是最为密切的战略合作国家。
而“安全”一词的内涵则有着比较模糊的概念、有的学者曾经给安全下过一个这样的定义:“所谓安全,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2]笼统地说,这个定义解释了安全概念的基本内涵。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多个层面理解安全问题。自冷战结束后,出现了与传统安全观相对的“新安全观”。在我看来,人们所说的传统安全观强调维护国家生存,即国家领土和主权不可侵犯。而新安全观则认为,不止国家生存安全问题,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也是必不可缺的内容。而在全球化下,后者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
首先,机遇主要表现在经济上:
全球化使得资本、人才、技术等重要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我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庞大的国内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充分借鉴并吸取他国在经济上的优势和经验,促进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此外,全球化下,国内企业可以走出国门在别国进行经营活动,发扬自身优势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得更多利润,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也日渐发展迅速。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也是第一个货物贸易总额越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例如,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16万亿美元,年增长7.6%,而作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我国与其双边货物进出口额达到5624.5亿美元,增长4.9%。而在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001亿美元,中国出口两千多亿美元,进口1900多亿美元,中国同时也与东盟成立了第一大贸易伙伴关系。而这些成就与中国始终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分不开的。东亚方面,中国一直都是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在2014年中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历经十年的谈判后,终于达成了《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根据双方协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至每年380亿立方米 ,累计30年。这对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及周边国家都带来了莫大的益处。
其次,在政治军事方面也迎来了一些机遇:
在全球化下,任何想发展的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于国际社会独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关系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国家的衰败兴亡都会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军事策略造成很大影响,鉴于此,世界各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为了给全世界经济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世界政治军事局势总的来说还算比较稳定,尤其是中国周边政治军事环境。因此当前,我国的周边环境处于建国以来最安全和平的时期。
此外,为了打击世界范围内的恐怖势力,全球化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军事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各国相互借鉴吸收对方国家军事方面的优势精华,也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处理国内国际范围内的恐怖势力带来的威胁。目前中国经常与其他国家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在2014年5月20日至26日,中俄在中国东海北部海空举行了“海上联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此次联合军演有利于促进中俄双方的军事信任,避免一些摩擦,同时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国家军事方面的实力。
二、全球化下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的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
- 政治军事方面: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陆地边界有着2.2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岛屿岸线有着3.2万公里。在世界上,中国版图之大仅次于俄罗斯,是第二大有着最多陆地接壤邻国的国家。在中国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数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最为亲密紧邻。
1.东北亚
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争霸,东北亚地区局势一直毫无缓和可言。自冷战结束,进入全球化时代后,东北亚逐步形成中、美、日、俄四角关系,形成了不同于冷战时期两极力量的多强制衡的力量架构的雏形。但是一直以来,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影响地区安全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同时其他因素对地区安全的危害程度也在逐步上升。
首先,潜伏着危机的朝鲜半岛是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的首要因素。朝鲜半岛的矛盾是冷战格局趋势下的直接后遗症,将对方吞并实现半岛统一是朝韩两国长期互有的意愿,但由于领土过分紧邻加上某些大国的各方面干涉,想要通过军事途径并不能实现。北方主张联邦制,在步骤上“一揽子协议,同时实现”;南方提出邦联制,要求“逐项协议,立即实施,分阶段实行统一”。可见体制上的差异和排斥也是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的巨大障碍。此外,朝鲜核武器问题一直受到多方国际势力的重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一直以来都是美国遏制东方大国崛起和阻碍亚太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步骤。在朝鲜领导人屡次无视国际谴责的情况下,美国不定期联手韩日进行军演挑衅,这不但加速了朝鲜放弃六方会谈的信心而且导致朝鲜为了自保高度戒备,不得不倾其全力做好战争的准备和部署,不断的卫星发射与核试验作为这块区域特有的军事现象恰恰体现了朝方的不安,并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的关注。
其次,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也是影响地区安全的直接因素。东北亚地区普遍存在海岛主权与归属之争。其主要表现为: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俄乌之间的克里米亚、日俄之间的“北方四岛”、日韩之间的独岛(日本称为竹岛)的主权与归属之争。如果这些热点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除此之外,自中日韩相继设置了本国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水域,使得东海、黄海大陆架的划分、岛屿归属、渔区划分等问题凸显出来。在2011年发生的中国船长程大伟刺死韩国海警事件,则是这系列问题的一个体现。这也使得有关国家围绕海洋权益的争执更加尖锐化、表面化。
此外,近年来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持续发酵,它由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民族历史情感矛盾演化为领土争端。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证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不可侵犯的领土,但日方否认一切历史根据,不仅公然声称钓鱼岛是日本的,而且近年来试图对钓鱼岛进行一系列国有化的实质性措施。尤其是安倍晋三上任为首相以来,作为右翼分子的他态度嚣张,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解禁日本集体自卫权,否认南京大暑杀,美化日本二战等等,引起了世界广大人民的不满,他的行为在极大程度上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环境造成威胁,中日矛盾、中韩矛盾也随之加剧。
2.东南亚
由于东南亚紧扼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上人口众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以来,东南亚冷战格局已经消失,但是新的安全因素又在不断影响着我国,东南亚继续成为中国周边安全中富有挑战性的重点区域之一: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有国际化和地区化的趋势,中国在这里的主权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威胁;中国与越南的领土争端既有陆上的领土之争,又有海上疆界之争;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内部局势动荡不安等等,这对中国周边的稳定和国家的战略也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新时期屡创奇迹的中国经济带动军事力量,全方面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南海各国认为中国的日渐强大严重威胁着区域安全,仅仅依靠各国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与中国抗衡。南海周边国家在多方面考虑和自认为的压迫下,要求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例如,越南甚至准许西方石油公司拥有到南海开采石油的权力,利益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插手南海问题。引诱国际势力进入南海问题在中国看来是十分愚蠢的,但是光靠中国的一己之力明显无法完全避免。因此西方势力的干扰正是南海问题拖沓未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源分配是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蕴藏大量石油能源的南海是从印度洋去往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与美、日的能源交易的重要渠道。正因如此,南海问题拥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21世纪以来,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上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国防的命脉,石油的来源和运输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层面因素。南海周边小国家之所以对南海虎视眈眈,主要是因为南海目前拥有可探测的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美国和日本、印度等大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则主要是担心中国一旦完全控制南海,就会紧扼住美日海上航行的石油命脉,威胁他们的世界大国的地位。因此,这些国家不会让中国完全控制南海,而会不择手段地支持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所以近年来,南海地区摩擦与冲突时常发生。比如2012年发生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2014年菲律宾抓扣中国11名渔民事件,中国海监船驱逐非法越南石油勘探船事件,越南民众反华示威游行等等。
目前在中国众多复杂的国际安全因素之中,南海问题是我国周边安全的焦点,也是我国的利益核心,但除了充分的法理和历史依据的证明,国际社会也长期承认南沙群岛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中国的事实。毫无疑问,对南沙群岛问题我国有绝对的主权和管辖权。
3.传统大国——美国
从大周边上来说,美国也是我们的邻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是全球也是亚太地区安全的主导力量。近几年来,中国的实力逐步上升,而美国的实力则有所下降,为了制衡中国,扩大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制定了重返亚太战略,加大了对中国周边事务的干预力度。
一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的战略部署都是采用了多种手段。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中国周边保有直接的军事存在。目前,美国在中国的周边国家韩国、日本都有驻军基地,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大量战略性武器,甚至准备在西太平洋增加部署一艘航空母舰,以此来威慑中国。二是巩固和发展同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和军事同盟关系。美国与亚太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菲律宾的同盟关系一直都是它介入亚太事务的重要工具。不仅如此,近年来,美国开始在亚洲寻找新的战略支点,如印尼、越南等,希望扶持一些亚洲国家借助它们来制衡中国。三是插手和干涉亚太地区的热点纷争,强化美国对亚太的控制和影响力。近两年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主权权益争端问题相继引爆,美国不断操控发酵我国与周边国家矛盾,使得我国周边地区传统主权权益争端不断升级。此外,在政治上,美国将继续利用台独、疆独、藏独、人权等问题对中国进行发难,加大对中国西化、分化的力度;军事上,多角度遏制和防范中国,加紧在我国周边地区投棋布子,不断致力于对我国多个“邻居”进行军事渗透,建立军事同盟,逐步缩小对中国的包围圈。因此,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周边安全来说是重中之重。
4、其他
除了以上所述的一些因素外,全球化下中国的周边安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俄罗斯,印度等国家。
近年来,中俄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双方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心心相印、协作互助,意在抵制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动。此外,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多领域两国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中俄在某些方面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在武器出售上俄罗斯一直对中国有着战略防御企图。俄罗斯不会甘心于永远处于二流大国的地位,也不会甘心屈居于中国之下。一方面俄罗斯希望借着中国的强大获取利益,一方面又不希望这个邻国过于强大威胁到自己,所以处理好中俄的关系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最大的国家,因此两国关系在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局势稳定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中国和印度是近邻,两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但是后来因为边界问题发生了武装冲突乃至边界战争,印度也成为西藏流亡分子的庇护所,两国关系长期因此处于紧张状态。直到如今,中印边界问题谈判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如果中印约2000公里的边界线不能划定,那么两国关系的发展必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会对中国西藏边境的周边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经济方面
在中国周边安全中,除了政治军事上的安全,经济安全也是极为重要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现如今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趋势。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它过去30多年享有一个较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这不仅表现在军事政治领域,也反映在经济领域。由于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较稳定的政治关系,中国得以致力于国内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同时,中国的周边经济环境(包括贸易、投资、金融、技术转让等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和廉价、质优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而不少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好相反,因此,在经济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有着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同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同周边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的经济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经济环境的影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发生在中国周边的一个严重威胁中国经济安全的案件。当时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导致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金融风暴扫过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地,使得亚洲经济增速急速倒退。亚洲各国的经济也开始萎缩,个别国家甚至出现政局动荡。这场金融风暴把笙歌一片的东南亚带向了一个万户萧疏的时代,东南亚的经济一夕之间倒退十年。这场危机对中国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此外,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直到今天,金融危机的影响犹在。
如今在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经济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重视并加深对经济安全的认识。要坚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坚持推进国内体制改革,坚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政府职能机构设置上,中国应当尽快成立国家经济安全委员会,在继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时刻警惕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在维护对外贸易安全层面上,中国在继续深化同主要国家的贸易的同时,也要继续优化国内经济结构,逐步使投资和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两架马车;在维护金融领域安全层面上,中国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金融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并培养出高端金融人才;在维护产业结构安全层面,中国应当继续加大扶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争取在国际产业分工领域中做中高端位置,提高资本、技术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在维护资源能源安全层面,要减少自然资源出口量,谨慎实施与国外企业自然资源方面的开发项目,帮助在国际资源采购中相关使用资源的国内企业掌握更多的定价权;在人力资源安全层面,要继续普及大学教育提升国民素质,采取各种优惠措施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使得高素质人力资源既能主动“走出去”深造锻炼,又能主动“走回来”投身于祖国的发展建设中去[3]。
三、全球化下中国周边安全战略构想
第一、增强综合国力。
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和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4】。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也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始终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从冷战以及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中我们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经济、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提高了国家安全的指数。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发展经济才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在全球化下,中国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保持经济稳固发展,增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能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第二、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推进世界多极化。
1999年10月22日,江泽民同志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发展道路。中国人民把独立自主当作立国之本,在五千多年来的不懈奋斗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并在近代反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解放 的斗争中自主自强,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5]。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所以独立自主在今后仍将是维护中国主权和安全的无价之宝。
此外,多极化的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多极化有利于拓展中国的外交活动空间和战略回旋余地;多极化有利于地区稳定;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因此,中国将继续推进多级制衡格局,重视在多极格局中可能成为“极”的国家或力量中心的作用,强调这类大国或力量中心对世界和平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
第三、加强国防建设,维护中国的安全。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世界中,国防安全愈加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台独势力及其活动日益猖獗,面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军事上对中国的围堵,面对国家的领土、领海及海洋权益不断被侵蚀等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
中国应努力发展国防现代化,建立可靠的核威慑力量。自主创新,建立军事新思想。重视海权、大力发展海军,建造航母舰队,这是应对海洋领土争端的有力武器。现在中国必须开始转换有关海权的观念,不仅要重视传统的陆上安全,还要对海上安全多加关注,将海上安全置于与陆上安全同等的地位。此外,我们要把传统的海上军事安全扩展到海上经济安全、海上通道安全、海上信息安全等领域,由防御性海洋观向进取性海洋观转变[6]。合理分配陆海空力量,建设一支可以维护国家权益的强大的军队。其中,中国不仅要建成一支现代化的强大海军,还应该发展有关海上力量,提升在造船和海洋运输方面的有关能力,从而起到对与我国有主权争议的国家一定的威慑作用。与此同时,努力建立起一支反应速度快,信息化水平高、机动能力强的陆军部队和空军部队,大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
第四、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原则,构建周边安全机制,营造睦邻友好环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提出的外交纲领性政策,由时任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前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是对国际关系进行规范的重要准则。中国政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展开友好合作,努力与周边国家展开经济合作,对周边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大力发展经济外交,维护全球化下的国家周边安全。此外,中国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也不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决定与别国交往的亲疏。中国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部事务。此外,我们还应该遵循周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原则:要尊重亚太地区的多样性,同时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构建多边安全战略机制的准则,要采取与别国协商一致的原则,防止反动势力和反动思维渗透到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中来。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我们才有可能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维野,《全球化下的国家安全》[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45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