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6:29:01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一)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新型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存在的新问题,力图提出科学的有效的新型区域化党建的对策,推动新型区域化党建的相关学术理论的革新与进步。
(二)目前对新型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大部分是停留在旧的社会形势下所做的研究,缺乏时效性,而本课题立足“新型城市”区域化党建,通过研究新型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从理论的高度上对建立健全的区域化党建,推进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服务提供方向与指引,这对我国党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2 现实意义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在新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新时期,新型区域化党建的背景下,各地在具体实践中都存在不同的问题与困扰,同时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也积累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本课题通过对新型社区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分析,为新型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新型区域化党建的研究现状
3.2.1关于区域化党建的主要做法的研究
学者关于区域化党建主要做法和经验总结的研究大多是结合特定区域的具体做法加以总结,主要做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建价值意识,调动党员群众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区域化党建的共建平台;三是加强资源整合,保障区域化党建的有效供给。在共建价值意识方面,蔡伟(2009)指出,价值共识是区域化党建的最初动力,要积极把握科学发展精神实质,构建共同利益,寻求合作共赢,由此找准区域化党建的兴奋点。[1]李卓莉(2013)以贵阳市白云区为研究对象,指出该片区在进行党建工作室,通过党组织的带动和垂范,营造了一种“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的良好氛围,以及以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多样化为载体扩大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使党员和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的参与得到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2]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徐倬恺(2013)加强区域化党建的教育机制,以党员素质工程为重点,推动党员双向互助,同时完善管理体制,根据不同的党员特点以及工作性质,进行分类管理。[3]雷火剑、卢春怜(2016)指出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基本经验和做法首先是创新组织设置模式,着重采用“1 3”领导体制模式,即社区党工委全面领导本社区工作,行政党组、社区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配合,加强纵向联系,横向配合的区域化党建模式。 [4]崔巧霞(2019)指出要完善保障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保障党建工作的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提高党建队伍人员的工作质量,建立一支在编干部为主,聘用干部为辅的高效班子队伍。[5]在加强资源整合方面,张梅(2012)总结了舜耕街道为整合下去组织资源,提高组织资源的利用率,以党建共建委员会为主,以驻区单位党组织为辅助,全面开展全区的党组织建设。[6] 吴乐(2017)提出要加大区域化党建单位的资源共享以及资源整合,全面统筹辖区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善党建工作的需求清单,实行区域资源联动共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