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XX市(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提升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17:19:40  

1.目的及意义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扶贫是为了解决贫困即人民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匮乏状态而产生的一种的治理工具,传统的扶贫模式与方法存在了很长时间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已逐渐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贫困问题。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至此,“精准扶贫” 作为一种新时期的科学扶贫模式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并接受。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具体而言,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要求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以此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方面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完善,贫困治理能力在逐步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然而这份成绩更多的是体现在宏观层面,深入到各个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将以湖北省保康县为例,深入剖析当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探究其政策执行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成因,从而寻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在理论层面,基于精准扶贫研究视角,通过运用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及工具,建立地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的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运用此前建立的模型对保康县具体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进行分析,试图探寻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有效策略,对完成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以保康县为例,主要研究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力的提升策略,我们将分别从精准扶贫政策自身、政策执行力策略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当前我国国内关于精准扶贫政策的研究主要围绕扶贫事业存在的问题、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两方面内容展开。

在扶贫事业存在的问题方面,袁明宝(2018)提出精准扶贫在具体政策执行中出现了悬浮状态,导致了基层治理的困境。数字化、文本化扶贫造成真正的贫困治理缺失,压力型体制的运行机制使得扶贫对象错位,保障功能扩大导致村庄社会出现“人人争贫困”现象,干部帮扶制度的形式化使得贫困户对基层政府产生抱怨和不任。李奇(2017)则以白沙黎族自治县为例,详细阐述了当地在执行扶贫政策过程中仍存在着执行不精准的现象,表现为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管理不精准等问题。唐娅辉、黄妮(2018)认为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因存在性别盲点而导致多元参与者互动不适的现象。雷望红(2017)立足于基层组织的视角,考察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问题,具体表现为识别不精准、帮扶 不精准管理不精准和考核不精准等问题。魏衍胜(2017)认为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传统的“撒胡椒面”“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式扶贫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但是精准扶贫的方式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将其概括为“执行困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