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长逻辑和主要特征毕业论文

 2020-02-15 16:10:15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形成历程、生长逻辑和主要特征三个方面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协商民主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处理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的实践活动,不断总结、发展形成的。自形成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没有停止过发展,其生长逻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革命形势和历史使命的推动;二,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的要求;三,中国政治文化的塑造;四,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总结。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中孕育出来,并在国人不断探索中形成并完善的政党制度,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政党制度,有着其余国家所没有的特征与优势。

关键词: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长逻辑;特征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new party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formation process, growth logic and main features.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new party system is a process that the CPC has continuously summariz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the prg; Fourth, th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party system that was nurtured in China's uniqu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formed and improved in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is a new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tice of handling relations with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ideas. Since its formation, China's new party system has not stopped developing. Its growth logic has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the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historical mission; Second,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production relations; Third, Chinese politics Cultural shapin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at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does not have.

Key Words:Party system; China's new party system; Growth logic; Characteristics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2

1.3.1研究内容 2

1.3.2研究目标 3

1.3.3研究方法 3

第2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程 4

2.1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萌发 4

2.2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 5

2.2.1在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中践行协商民主 5

2.2.2在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完善协商民主 6

2.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 7

第3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长逻辑 8

3.1革命形势和历史使命的推动 8

3.1.1在客观历史条件下生成 8

3.1.2在实践中演进和发展 8

3.1.3在新时代进入新水平 9

3.2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化的要求 10

3.3中国政治文化的塑造 10

3.3.1受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 11

3.3.2受中西交融的政治文化影响 11

3.3.3由马克思主义引导塑造 12

3.4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探索与经验总结 12

第4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14

4.1具有高度的回应性 14

4.1.1执政党具有高度的回应性 14

4.1.2参政党履行政治协商功能 14

4.2、能够促进政治稳定 15

4.2.1与苏联一党制对比 15

4.2.2与西方多党制对比 15

4.3契合了中国政治文化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第1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除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他们都是中国的合法政党,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它们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新型政党制度”这个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政协会议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制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制度,也必然有区别于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地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历程,理清中国政党制度的生长逻辑,并且在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的比较进行深入研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与其创新之处。自形成以来,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一系列进展,对党的治国理政功能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探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生长逻辑和主要特征,对其在新时期效能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从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涉及的关系出发,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系,研究中国政治稳定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关系等。如美国Larry Cata´ Backer教授在《波士顿大学国际法期刊》上发表的《党派、人民、政府和国家: 关于宪法价值和中国政党法治制度的合法性》[2]一文,就是以这种研究视角,从党派、人民、政府和国家形成的有机关系中,探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合法性问题。Frank N. Pieke教授2009年由剑桥出版社出版的《在当今中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培训和国家建设》[3]一书,就是从培养精英式共产党员的模式,来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中国政治文明与政治和谐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史。郇雷着重探究抗日时期推行的“三三制”这一模式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历史中发挥的作用[4];余力、陈章龙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间关系变化与政治互动的角度探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史[5];张师伟则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这一方面来研究其形成历史[6]。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研究人员将史料编纂成册,如夏新华将1909年至1949年的宪政文件和选举制度整理编纂成册,试图说明近代中国的民主状况[7];韩延龙将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制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编纂并出版成册[8]。这些史料的收集罗列与整理归纳,为学术界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和特点。刘诚、陈诚两位学者在对中国新型政党的“包容性”这一大特点进行了重点研究[9];周淑真学者以政党与政权、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社会的不同关系为角度,分析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10];王娜娜[11]、崔珏[12]、梁丽平[13]、黄天柱[14]、万雪芬[15]等人从不同角度对参政党的监督功能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术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涵盖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多个方面,并从多种视角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文献史料作为参考,也为笔者研究新型政党制度的视角提供了思路。但是,这些成果大多侧重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过往历史,笔者从这一点进行了创新,在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历史和形成逻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文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切实的展望。

1.3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用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程: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在协商民主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具体地处理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逐渐总结、发展而来的,

第三部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长逻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表层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八大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地位等方面的情形,实际上其背后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力量和要求:一,是革命形势和历史使命的推动;二,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的要求;三,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塑造;四,是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总结。

第四部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通过与前苏联一党制,西方多党制等典型政党制度进行对比,以及在中国本土的适应性,得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高度的政党回应性,能够促进政治稳定,契合了中国政治文化这三个独特优势与特点。

1.3.2研究目标

作者期望能够基于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研究理论的分析,构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长逻辑和主要特征的分析框架,并在深入研究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成因、构成、变迁、稳定、发展及特点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指导性作用。

1.3.3研究方法

为了实现拟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史实,并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献背后所隐藏的现象,探寻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内部逻辑与形成原因,并列出分析框架。

2、比较研究法

接着采用比较研究法,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民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民主政党制度,与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进行对比研究,更加深入且有针对性地了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到底“新”在何处,具备哪些其他国家政党制度所不具备的优势,又存在哪些需要完善的不足之处。通过对比分析,对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2章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程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中共在协商民主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具体地处理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逐渐总结、发展而来的。党内政治协商思想的发展始于二大,在建国时期成熟后,确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2.1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萌发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在上海第一次召开了会议,共同成立了最早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同年11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这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当时的工人政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初步结合之后,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举行,会议期间由于会场受到巡捕房搜查等原因,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了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的名称,确立了党的纲领等内容。中共一大正式向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近现代历史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历史也以此为崭新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指出了中国人民应该战斗的目标敌人,指明了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分清敌友,在革命中,要做到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上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

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明确了当前的纲领应该是反帝反封建;其次采取了其他阶级以前从未采取过的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中共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其中要联合的力量不仅包括工人和农民,也包括了国内其他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和革命党派,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其他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大会改变了中共一大不联合任何党派的主张,是党内协商民主思想萌发的起点,对促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未来的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2.2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

2.2.1在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中践行协商民主

在“二七”惨案发生之前,初成立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基于各方立场与缺乏经验等原因,基本处于敌对状态,没有双方合作的意图。而正是“二七惨案”的发生,让共产党意识到,要想打倒军阀力量,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行的,必须寻找同盟力量。为了打倒军阀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共同发动了北伐战争。此次国共合作在国民党改组的前提下,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一次党内模式的合作,却是一次党际协商民主的体现。然而最后因为国民党右翼势力壮大,发动暴力清剿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

中共对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从中吸取了宝贵经验,明白了寻求合作的底线是保持独立自主,始终保证共产党的独立性。同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国共合作遭受的挫折而停止对协商民主的探索。土地革命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在初期反抗国民党的镇压时,积极寻求机会与国民党左翼势力合作。即使后期被逼退至农村,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之中,也创造了多种协商民主的形式,如建立各种革命组织,鼓励小农和手工业者参与政治建设,维护士兵的权利等。

在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之后,全国抗日热情高涨,国民党和共产党因为有了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强大的共同敌人,关系开始有所缓和,中共更是抛下旧怨,积极向国民党寻求合作。以蒋介石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次日公开发表谈话为标志,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但是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国共两党开始变成真正共同进退的兄弟政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曾掀起过三次反共高潮,而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态度始终是有理有利有节,并始终以民族大义与国家利益为先,积极争取与国民党的合作。抗战结束前,基于国共和谈的基础上,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此次会议是抗日各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同争取和平民主而进行的一个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大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多次民主决议,但最后国民党为了维护其一党专政,对这些决议进行了破坏与违背,和平建国的愿望失败。第二次合作关系破裂后,国共两党开始了全面内战。这一次内战最终是顺应民心的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并于1949年基本解放了中国大陆地区。至此,中国共产党执政已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国家和百姓的立场上,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基础上,多次与国民党当局沟通,尽量争取合作,避免内战。在与国民党合作对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持党的独立性与领导性的重要性,也对党际合作与民主协商有了更透彻更深刻的理解,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2.2在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完善协商民主

在抗日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共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没能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做出正确的估算。在被国民党中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围剿屠杀之后,没有察觉当时的阶级形势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对中间党派的政治立场分析还不够正确。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党派的态度是排斥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具体表现在双方的互相否定上:中共将中间党派视为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丘之貉,否定中间党派的抗日问题上的倡议与要求;而中间党派在当时对共产党的态度亦是否定的,他们同时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中共的武装革命,想要寻找解救中国的第三条中间路线。

随着日军的侵略程度不断加深加剧,中共也在合作抗战中不断发展成熟。日益成熟的中共也深刻意识到了扩大抗日阵线的重要性,逐渐改变了对中间党派的排斥态度。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此文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号召全国各党派放弃内耗,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日军这一强大的敌人的决心。另外,如致公党、救国会等许多中间党派也明确向中共提出了联合抗日的主张。在1935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尽管中共和中间党派在政治理念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但是在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上,还是放下了以往的成见,做到了求同存异,积极地寻求合作,共同抗日。

在1937年以后的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不断加强沟通,协商对话,最终形成了强有力的同盟关系,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共对民主党派采取包容与信任的态度,广推“三三制”原则,鼓励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在政权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这一举动不仅密切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集中了力量共同反对专制统治与日军侵略,也使中共将民主协商向前推向了一大步,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中共的积极争取与努力推动下,民主党派对中共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与变化。民主党派中共不再抵抗,并完全放弃了“反共”政策,在观念上和行动上都对中共表现出了良性支持的态度,正视了中共在抗日中发挥的重要力量,肯定了中共的力量与地位。在抗战过程中,民主党派与中共的武装合作也在不断加深加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有不少成员最后都进入了新四军和八路军,致公党、职教社、救国会等民主党也都向根据地输送了许多作战力量。此外,不少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都对中共抗日提供了资金物资支持,甚至对中共的一些主张进行了主动的宣传。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