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风景园林 > 正文

南通市盐河、界港河、南川河滨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11毕业论文

 2020-06-02 19:40:48  

毕业设计说明

学生姓名: 徐圆珣 学 号: 1604130115

所在学院: 建筑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设计(论文)题目: 南通市盐河、界港河、南川河

滨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

指导教师: 罗枫

2017年 6月 7日

1 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设计项目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通是个水脉纵横的城市,2015年入选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按照试点市要求,在入选后的3年内,南通市重点在主城区、重要水功能区和生态保护区落实水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更高标准、协调配套的防洪排涝及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优化水系连通格局,修复水生态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底,南通市发布了盐河两侧绿化带等五条滨河绿廊工程招标公告,总估算造价约1.8亿元,总面积约60公顷。本课题选用了其中的盐河、界港河、南川河三条滨河绿廊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这三条河道位于南通城区,与南通市的整体水脉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三条河道的景观规划设计,增强水系连续性,解决洪涝问题,改善河道的水质,修复水生态系统。

其中,本次毕业设计的主要设计区域为南川河两侧景观带北起濠河,南至裤子港,总面积约19公顷。场地位于城区中心地带,沿河多为居住区,并有公园、学校、商业区等功能性场所。设计范围主要为带状滨河绿廊景观,也包括小部分点、面区域,生态敏感性强.

1.2现状区位

南川河北起灰堆坝,南至陆洪闸,全长3.74公里,是主城区生态换水的重要通道。目前正在实施的整治一期项目是从灰堆坝至园林路段、全长2058米,工程估算总投资约为5500万元。最近,在通启高架下五一路附近、安置小区学士府南侧,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河道疏浚,兴建生态护岸。在生态护岸建成后,南川河水域还将种植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生态的优美水景观。除一期项目外,南川河整治还包括陆洪闸站、向南与裤子港贯通等项目,目前也在进行施工的前期准备,力争在今年完成全河段的整治工程。

1.3场地面积

南川河两侧景观带北起濠河,南至裤子港河,总面积约19公顷。(红线为准)

1.4周围用地性质

南川河作为南通的一条重要通道,其一侧主要为生活住宅区,另一侧为商业及公共活动区,大部分位于南通中心城区繁华地带。

1.5用地规划

根据最新出炉的《市区水系规划修编概要》,未来南通城区水系将适当调整。扩大城市水面率,水文化建设融到城市水系治理,城市水系带动城市景观建设。

一山一城,两水两带,三区五廊,八湖九脉。

一山:狼山。

一城:濠河古城区。

两水:城山河、西山河。

两带:城山河连接濠河和狼山。西山河连接濠河和园博园。将濠河风景区与狼山风景区、园博园及滨江公园联系成一体,延伸城市景观,以水活城。

三区:崇川、港闸、开发区;

五廊:长江多元化生态廊道、九圩港工业景观廊道、通吕运河城市休闲绿廊、海港引河城市生态景观水廊、通启运河自然生态廊道。

八湖:白龙湖、龙潭湖、洗尘湖、海川湖、啬园湖、星盛湖、星云湖、星灿湖。

九脉:与濠河相连的九条城市主干河道——通扬运河、幸福河(市北新城)、秦灶河、通甲河(观音新城)、南川河(新城区)、城山河(山水一轴)、西山河(山水二轴)、姚港河、任港河。

1.6南通河道治理历史背景

江苏南通滨江临海,水网纵横,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相悖于近年来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的不完善导致部分地表河道污染严重,多条河流水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实际上已成了水质型缺水型城市之一。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了有效治理日趋恶化的水环境,南通市通州区政府针对区域内河道退化问题,制定为期3年的河道整治方案,对北山湾、中心横河、一号横河、中心竖河4条河道同期开展实施生态修复的工程项口。该生态整治可为区域水体环境生态修复的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1.6.1治理措施

1.污水口预处理系统

2.底质处理

3.新型生态浮岛技术的应用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补给

5.增氧造景,点缀河道

1.6.2 治理后续存在的问题

1、截污不到位,致使生态整治效果大打折扣。应加大截污纳管的建设力度,严防雨污合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防止污水直排入河。

2、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增进与公众沟通。生态修复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还是出现当地居民担心影响自家构筑物结构,而阻挠工程施工的现象,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不良的影响。

2设计目标

以河道整治环境绿化为目标,要求灵活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在完成城市排水任务的同时,恢复、保护、提升现有的生态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综合的绿化、游憩系统,并为周边居民提供赏心悦目的有活力及有序的生态绿化环境和休闲娱乐场所,塑造全新的滨河景观。

3设计原则

3.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保护河流的自然形态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在考虑防洪基本功能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系统的培育,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的舒适场所。

3.2了解需求、以人为本

一切从人的实际行为出发,充分考虑人们亲水及水上娱乐的需求。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和身体差异,创造舒适宜人,可达性强的优美环境,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文化、景观多方面的要求。

3.3因地制宜、系统整合

从海绵城市和可持续环境观的理念出发,充分利用现状地形、采用本土植被和材料进行规划设计。并对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游憩休闲系统、滨水生态系统、夜景照明系统、市政配套体系进行整合,相互协调。

4设计要求

4.1河道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踏勘、问卷发放、访问调查等方式,对河道现状区位、周围用地性质、交通、水质、驳岸、植物、使用情况等要素进行整理分析。

4.2设计定位

根据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场地面临的问题,提出滨河绿廊景观设计的定位和设计策略。

4.3道路交通组织

既要考虑跟城市道路的衔接,合理布置出入口,又要根据滨河绿廊不同的宽度来做好场地内的休闲步道或休闲自行车道的设计,做好慢行系统。

4.4功能布局

根据周边现状用地或规划用地,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满足周边居民各种活动需求。

4.5生态技术手段的运用

根据“海绵城市” 的相关规范与标准,规划设计中可运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湿地、生态浮床等手段进行生态设计。

4.6植物设计

在充分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提倡使用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品种。选择和配置植物时注重植物搭配的层次及季相变化。

4.7其它要素设计

(1)竖向

(2)景观小品、构筑物

(3)铺装

(4)驳岸、水景

(5)灯光照明

(6)标识等

5调研现状

5.1 交通

场地紧邻交通干线,缺少绿地缓冲

城市交通干道及桥梁导致绿廊不连续

缺少滨河步道和自行车道

残疾人通道(无障碍设计)

5.2 驳岸

多为人工化垂直硬质驳岸

部分河段缺乏安全措施 (护栏、救生平台等)

亲水性差

5.3 水质

通京大道至文峰大世界段河道水质较好(新闻报道里,之前有过一段整治,且位于市区)

陆洪小镇至园林路段河道水质较好(河道已整治,驳岸正在整治施工)

观新路段河道水质有待提升,原因(在施工,河里面有很多建筑垃圾)

易家桥小区河道也有待提升,原因(破旧小区,暂无人整治)

5.4 植被

河岸植被杂乱无章,缺乏维护

季相景观营造欠缺

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严重缺乏

景观破碎

5.5 公共设施

缺少公共卫生间

休憩点缺少(休息平台、休闲座椅、景观亭):陆洪小镇、 以及沿青年中路边仅有一两座休憩亭,分布不均。

公共照明设施(路灯比较完善,但是小的景观灯鲜有。)

路标路牌垃圾桶(青年中路上鲜有几个垃圾桶,且与周边景观协调度欠佳。)

市政设施(电网塔缺少必要的安全警示线)

5.6 使用情况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青年中路与成山路交叉口的虹桥夜市,人流量较少)

人流量少,使用率低。

使用者行为:只看见钓鱼,未看见散步、骑行、观景的人。

6 改造意向

6.1 建立慢行系统,通过滨河区域断面高差、地面材质或植物分隔设立健身游步道和自行车道,实现不间断的步行体验和骑行体验。

6.2 采用多样化的岸线处理方式,分段打造多功能多样化的滨水空间,提升整片区域的活力和价值,增加河流的亲水性。

学校、商业、居住区、城市中心区边缘(未开发)

6.3可考虑应用高科技打造智能景观,例如滨河水位报警系统、滨河救援安全系统、充电、智能租车等。

6.4 运用海绵城市技术,进行河流廊道生态系统修复更新,使南川河从单纯的城市引排河道向多功能的生态型河道转变。

人、绿地、水,雨污分流,雨水花园、植草沟、生态浮岛等。

6.5 或可利用现有的因素进行保留改造,例如菜地、夜市摊位等。

7 设计内容

7.1设计主题

共享河流——城市滨河绿廊空间再生

7.2目标与挑战

目标:创造一个共享河流的生态生活线性系统,将河流融入到社区与城市环境当中。

挑战:首个挑战是如何利用狭窄荒废的城市河道改造重建为一个健康共享的城市绿色空间。第二个挑战是如何解决滨河绿廊的生态连续性和亲水性设计。

7.3 设计概念

7.3.1谁来共享?

人与自然共享、人与人共享

7.3.2共享什么?

生态环境,包括干净的河水、富有生机和美感的植被和多样化的动植物生存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休闲空间、娱乐空间、交流空间、科教空间、商业空间等。

7.3.3怎么共享?

首先,通过对滨河水生态的治理。其次创造连续的滨河绿廊。再次,将共享经济理念扩展到滨河绿廊空间上,与共享社区一起成为共享城市的一部分。

7.4具体策略

7.4.1通过生态浮岛、生态湿地、生态洼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设计植入其中。

7.4.2通过标准段的设计,将场地分为景观休憩和交往共享两大种滨河景观模式。

7.4.3通过线上app与线下平台创建共享城市空间。

8、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设计为带状场地,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以圆为设计的主要基本几何形态。

9、景观视觉分析

9.1对外(城市)视线的开与合

  场地视线有开有合,在视线和空间上一般向河一岸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部分景观资源良好的地方视线完全开放;老年活动区和儿童游乐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9.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9.3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建设局的高楼群,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10道路系统规划

 由于场地带状狭长,所以步道宽为3米,自行车道与城市非机动车道共享。在周边用地中作为步行主路使用,是一条供市民日常通勤,散步和慢跑的道路。

11种植规划

种植设计以乡土树种为主,包括柞榛、雀舌罗汉松、榉树、楝树、黄檗、香椿、丝棉木、重阳木、榆树、十大功劳、枸骨等。

 植物种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隔离林带

以雀舌罗汉松、楝树为主体树种,主要用于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2)城市观景林带

以榉树为主体树,强调其挺拔的姿态。

(3)行道树

以香樟、臭椿为主体树,结合道路所在地区景观进行布置。

(4)广场庭荫树

以香樟、重阳木为主体,遮荫和观赏性相结合。

(5)滨水植物

以柳树为主体(乔木)的湿生植物区,以丛生柳树、芦苇、白茅为主体,配以观赏性湿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鸢尾、荷花、睡莲等。

12、水系格局

城市道路破坏了河流廊道自身的连续性,切断了沿河物理特征差异性增加生物种类的过程,扰乱了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上下游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传递,使水系失去了生命力,阻碍了各斑块之间的生态联系,使城市生态系统破碎化。

提防、护岸等河流整治工程使河流直线化、渠道化,使河岸混凝土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形的基本形态和河流天然的径流模式,河道内水流变化幅度减少,急流、缓流及弯道相间的格局消失,使水流滞留时间缩短、水能耗降低。河流渠化导致河流长度缩短、浅滩和深塘消失、沿河湿地消失,导致河底平整,减少了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和产卵场所,隔断了陆地和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本次设计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重建深塘和浅滩、恢复被裁直河段、束窄过宽的河槽、拆除混凝土河道和涵洞、开发和推广输水渠道新型衬砌材料、开发生态科教城市河流空间。河道部分改为缓坡入水,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废弃的硬质石块和混凝土块则被重新利用,作为石笼的原材料,布置在生态科教共享空间。

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喷、溪流、戏水池等。

13、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场地总体地形为中低外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场地高程在4至5米之间变化。设计水面常水位0米,最高水位0.5米,最低2米(河道规划水位2米),水底最低处在2至3米之间,场地整体向水中倾斜。

总结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