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风景园林 > 正文

江宁黄龙岘上范村兴范村美丽宜居村庄景观整治规划01毕业论文

 2020-06-08 21:17:24  

毕业设计设计说明

江宁区黄龙岘上范村兴范村

美丽宜居村庄4.0示范区规划设计

园林1301 李俨 1604130105

设计背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是关注乡村、 关注农民。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其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这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最终归宿。

江宁区作为南京市的近郊区,提出了“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田园化和山青水碧生态美、科学规划形态美、乡风文明素质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三化五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该区在全市率先启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2年以来,江宁启动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建设,推出以世凹桃源、石塘人家、汤山七坊、朱门农家、东山香樟园为代表的“五朵金花”,2013年该区完成谷里—横溪—江宁和汤山东西两个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规划,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以上。至2015年,谷里—横溪—江宁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基本建成,创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以上,预计2017年汤山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基本建成,全区将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0个以上。江宁区力争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成“美丽中国”标志区、样板区。

位于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社区的上范村、兴范村,是江宁美丽乡村启动区的核心片区,其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南邻龙山水库、西接牌坊水库,四周茶山、竹林环绕,环境优美。本次毕业设计将对其进行景观环境整治,利用当地茶、山、林、水等资源,依托片区幽静气质,通过塑造乡村风貌、完善生活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完善乡游业态,打造“根植于青山绿水、留得住记忆乡愁”的精品民宿集聚区、美丽乡村4.0的示范区,成为向世界展现“新中式乡野生活方式”的窗口。

场地周边资源分析

设计场地位于江宁美丽乡村启动区的西部片区,片区内横溪街道18个社区,236个自然村谷里街道11个社区,141个自然村江宁街道16个社区,229个自然村秣陵街道 6个社区, 50个自然村。截止2010年底,横溪街道7.64万人,谷里街道5.74万人,江宁街道8.88万人。

片区生态基底较好,主要森林群落有针叶林、阔叶林、山顶灌丛、竹林四大类;部分景点林相景观较好,四季林相颜色丰富,群落结构完整;但由于历史原因,原始植被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一些地区林相已不整齐, 现有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现状景观资源分2大类,7中类,18小类,共135个景观资源点,集中分布于牛首-云台山区域内,其中自然景源62个,以水库资源为主;人文景源73个,以田园风光为主。规划区目前发展较为成型的旅游产品主要为两大类:农业观光休闲、水库休闲度假。

现状景观资源问题

(1)景观破碎化

乡村村落零星散布于农田山林间,景观格局被不同的景观要素割裂开,景观次序被打乱,缺乏美感,难以形成景观规模效益,造成景观破碎化。

(2)乡村景观同质化严重

乡村建设出现同质化现象,建筑特色雷同,景观风貌相似。部分乡村拆掉老房子,破坏了村寨的原始风貌,造成了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

(3)景观体验不够丰富

乡村旅游开发处在低水平的开发阶段,乡村游憩地旅游品牌定位基本是农家乐形式, 农业景观的建设受到城市文化的趋同影响,造成游客的景观体验丰富度的降低

分区发展,整合资源:以核心项目为重点,结合周边项目,突出分区功能,形成“一轴四区”的空间格局。一轴:牛首—云台—横山生态轴,四区:北部乡情文化体验区、中部主题休闲度假区、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东南时尚运动娱乐区。根据各个景区特色,对景观风貌进行分区,对分区森林植被进行林相改造打造特色明显,识别性强的景观风貌区域。

设计场地位于骑行绿道边,绿道规划根据游客行为疲劳期设计驿站与自行车停靠点:驿站的间距设置为4-6公里。大的驿站占地七八亩,小的一两亩,可以提供汽车临时停靠、自行车租赁、简单餐饮等配套服务。自行车停靠点设置原则:根据人的体能,间距设置宜为2公里;位置宜选在地势平坦及绿道景观较好的地方。其中:满庭芳驿站——主要功能:乡村超市、乡村快餐、旅游纪念品销售;配套设施:花卉谷游览、自行车租赁;容纳住宿旅客:0人。芳草园驿站——主要功能:简餐、茶座、烧烤、卖品部;配套设施:自行车租赁、垂钓、卡丁车、停车场;容纳住宿旅客:0人。逢缘驿站——主要功能:餐饮、棋社、住宿、茶座;配套设施:自行车租赁、小卖部;容纳住宿旅客:10人。晏湖驿站——主要功能:餐饮、茶社、住宿、会议及休闲娱乐;配套设施:湖畔小酒吧、土特产专营店、观光车游览、停车场;容纳住宿旅客:60人。骑友驿站——主要功能:餐饮、茶社、住宿、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乡村酒吧、乡村超市、自行车租赁、自助维修;容纳住宿旅客:10人。高湖驿站——主要功能:观光游览、休闲健身、摄影沙龙;配套设施:垂钓、小卖部;容纳住宿旅客:0人。

旅游市场分析

市场结构与特征

旅游需求与消费特征

需求特征

典型需求产品

低龄化与老龄化

以中小学春秋游与老年人团体游为主,18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游客占59%

注重安逸健康消费理念,静态休闲受青睐,尤其是自然生态型、自然风光等景观体验型是首选。

康体运动设施亲子活动设施

短途旅游比重上升

游客集中在南京市区与周边郊县,外市旅游人口仅占7%

市民具有日常运动、生态休闲、餐饮娱乐、购物需求。各年龄群体需求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养生休闲设施特色度假设施

生态类旅游市场潜力大

每年春季游客接待数量最多,游客以体验农家乐和乡村游为主

注重特质性旅游,打造特色旅游业,需要长期且常年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自然野趣风光特色度假设施

旅游资源等级中等,但发展潜力巨大。旅游市场形象初步构建,但周边竞争激烈。区域联动发展态势尚未形成。低端化同质竞争明显。开发模式过于城市化,传统乡村特质正弱化。

场地内现状分析

村内道路为水泥主干道以及顺应农田肌理所踩出来的规则路网,但路面较窄并且逐步改建为城市的柏油马路,路两旁绿化较少,导致缺乏乡土气息以及景观观赏价值。道路宽度使得机动车无法相对同时通过,此外机动车、工程车的频繁经过,令道路路面脏乱,公共卫生较差。针对道路整体景观性不强,建议加强道路两侧绿化,改造沿街道界面,扩大沿街活动范围

房屋多集中在基地西北侧,每户人家有独立的院落,院落较为封闭或可利用率不高,村内公共活动空间较少。房屋多为村民自行搭建的一两层砖混建筑,空间划分不合理,空间浪费严重。房屋宅间绿化和宅旁绿化都较为稀少,导致主干道两侧建筑立面单薄,村落景观风貌缺失。对其建筑空间划分和用途可做较大改动。

现场乡村农作物种类丰富,有茶叶、竹林、牧草、果树等,也包含少量菜田。多为村民自发种植,经济效益可观,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现在周边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未来若是当地人口和旅游人口逐渐增多,绿地的保护与利用又将面临新的问题。遂可以将绿地植被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利用,进行体验式旅游。

乡村中有丰富的水源,大片鱼塘和多处水池、水沟。但水系网络稀疏并未能综合配套开发。人们将生活污水随处排放且生态意识浅薄导致部分水系中断,水体污染严重。雨水从山间汇入洼地池塘,顺应场地地形走势。可利用这一条件对雨水流淌下渗的过程进行开发,打造雨水净化循环流程,并结合自然教育,建立一些知识教育点。

场地背面环山,面临公路和草场,有收集山间汇水的池塘,也有贯穿场地的水渠,场地形式丰富多样,可利用资源多。周边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背景和基础设施,以及市场资源。

概念阐释

依据现在城乡发展情形,国家持续重视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发展,城市越来越拥挤,更多的人倾向于短途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兴盛,旅游方式也逐渐由原本的观光旅游向自然深度体验式旅游发展。而儿童的娱乐活动方面,孩子们逐渐脱离乡野乐趣,沉迷电子设备,家长的教育也不再是只注重学业,更多的重视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和自然教育。于是场地定位为——亲子休闲农场:以亲子教育为出发点,以家庭为主要需求群体,集观光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制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农场。

人群需求分析

依据年龄和身份将游客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以及村民、游客、投资者,根据不同人群的公共生活需求,分析需求对应空间以及空间业态。点状空间:小微服务业、体验工坊、民宿餐饮。对应空间业态手工体验馆、茶文化主题馆、马文化主题馆特色餐饮民宿、农业种植主题馆等。线状空间:生活街道、滨水步道、山间小道。雨水净化展示区、乡村主题街道、林间探索小径、农业体验道等。面状空间:公共建筑、牧马场、山水体验区。建筑空间组团、滨水活动区、牧马场、农业种植采摘体验区、水生净化区等。

设计策略

场地现状要素

场地特质提炼

基本功能链接

特色潜力产品导入

深度

挖掘

生态

环境

资源

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设计场地内现在在进行大范围拆迁改造,大量的废墟带来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原有资源利用不充分。

山水田林资源丰富场地内有山有水,农业种植多样化,具备茶叶、竹林、牧草等植被,场地高差丰富,可多角度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风貌观光游与周边乡村一样,利用场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观光旅游,享受乡野乐趣,多层次开发。

对自然初步学习使孩子对于自然界中生长循环的过程初步了解,玩中学学中玩,寓情于景。

体验

式旅

游开

农业旅游气候江宁已初步打造出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乡村主题明确,并已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

以农业为基础兴范村的产业模式为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应保留农业基底。

农业体验活动开展茶叶采摘等农产品采摘活动,与邻近的黄龙岘茶文化村相衔接。

建立主题农场多维度农业体验,不同季节开展不同活动,体验活动不局限于采摘,还包括制作、养殖、种植等。

亲子

活动

与环

境结

已改建村内主干道村内主要活动场地为临街建筑,现已进行大规模改建。

扩大活动范围针对沿街建筑改造,扩大临街活动空间,考虑青少年活动特征,应丰富场地形式,开发多种亲子活动空间。

亲子农耕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耕体验活动,如挖藕、抓泥鳅、喂马、采茶等,让家长与孩子能共同参与。

亲子休闲农场家长与孩子一起在自然环境中展开多种农耕体验活动,寓教于乐,游玩的同时欣赏自然风光,体验乡野乐趣。

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

景观同质化,乡村依据山水环境进行改造设计,景观特色不足,对其文化历史方面的潜在价值没有深入挖掘,缺乏对自身认识和评价的深入化。场地村庄与已建成并开发的乡村存在多方面资源差异,经济发展稍有滞后,经营活动和参与者不够充足成熟。产业结构较单一,多数村庄依靠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达到吸引游客和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目的,但见效慢,时间长,特色不突出。本地多为一日短期旅游,如若开设大量旅社农家乐,将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对于生态资源的挖掘不足,多停留在观赏生态美景层面。可以把生态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如健康的生态系统、情节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风貌,以及考虑建筑、植物、生态、景观、心理等学科的交叉运用。

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

周边场地现阶段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且每年均有高于20%的增长速度,客流源源不断,且客流的年龄范围、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游客活动、环境、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江宁美丽乡村建设经过数年的打造,已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知名度,场地位于旅游核心区,可享受周边景区带来的市场效应,并且打造独有的旅游消费市场。场地内山水田林自然资源丰富,可开展多维度多种形式的乡间体验活动,动静皆宜,体验感丰富,且环境优美,生态条件良好,可作适度开发。场地位于骑行绿道南部,乡村旅游腹地,银杏湖大道以南,周边交通纵横交错,路网交通便捷。

产业模式:

第六产业模式——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

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制造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

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

第一产业,加工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 2 3”等于6,“1×2×3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