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 > 正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04 20:18:45  

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近些年,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屡遭暴雨而频现内涝灾害,内城”看海”的景象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众多遇难的生命和惨重的经济损失,雨洪问题已被推到了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面前,发人深思。然而,城市面临的水生态问题远不止洪涝灾害,还有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与之并存。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而人均水资源严重贫乏。

从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我们需要的是建一个像海绵一样的城市,能做到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的时候讲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城市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自身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风貌的职能。城市绿地广泛、均匀地分布于城市之中,由城市绿地形成的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可承担一定的角色,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可发挥不同的功能。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可承担不同的功能。

公园绿地具有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与丰富的游憩功能;公园绿地的斑块数量虽少于附属绿地,但是在绿地规模上却占有绝对优势,对于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也较为明显;公园绿地可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与街旁绿地,绿地形态十分丰富,包含点状、线状及面状。因此,公园绿地可同附属绿地相结合、共同控制雨水径流量,同时也可以作为”暴雨花园”控制雨水峰值流量。将城市公园从以前的单一观赏和游玩性慢慢变得有生命力,为全球的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做到更深远的影响。

2.国内外研究综述

海绵城市体系具有区域适应性,以城市绿地系统为主要载体构建海绵城市体系应根据区域内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地引导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方向,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通过在公园建设中推广这一设计理念,能够明显的提升公园质量,非常有利于我国实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新的形式下,综合利用海绵城市的概念深入到城市公园中,不仅让城市公园仅仅只有绿化、休闲的作用,例如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 功能区 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