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境重生——武汉谷米山景观修复与更新-矿业废弃地景观设计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4 22:22:30
矿业废弃地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1.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国外发展概况
西方国家由于较早的受到了矿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其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手段对废弃地修复的研究原点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邱波,2010),伴随长期的发展,如今西方国家已经积累了众多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成果,而且各具特色。总结其发展内核,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期(19 世纪中——20 世纪中)
得益于西方国家对矿山开采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视,众多矿业废弃地修复理论和实践成果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Leore et al,2016),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还未形成以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手段的生态修复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土地复垦政策、植被修复、土壤修复、废弃物再利用等方面,其核心强调的是对矿业废弃地的土壤结构、肥力、物质信息交换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实现土地的生产力恢复以及生态环境重建(Fellet et al,2011; Johnson et al,2005; Sheoran et al,2010; Simmons et al,2008)。
在废弃地修复实践中,较早开展景观改造的是于 1859 年始建的巴黎比特·绍蒙公园(Buttes Chaumont),公园基址最初是一个石灰石矿场,在资源枯竭之后形成了一个服务周边的垃圾填埋场。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扩张,这一城市疤痕逐渐进入了城市建成区的空间范畴,对其消极影响进一步改造修复成了当时历史的选择。法国设计师阿尔方德(J.C.Alphand)在保有开采后石灰岩地形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植物材料、人工材料等对原有的地貌环境进行模拟及修复,形成了提供居民日常游憩并保留历史记忆的城市公园。
这一阶段的实践还未形成生态恢复为主导的设计策略,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通过简单的覆土方式能动改造城市空间的景观面貌,在早期为矿业废弃地复垦的土地利用方式丰富提供了可能,为矿业废弃地的景观重建提供了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期(20 世纪中——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中期,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之而来的环境恶化,西方众多学者开始探讨人与自然的适宜关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于 1962 年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该书预言的生态破坏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重视(刘晓旭,2016),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生态保护运动”以及“城市公园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