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 > 正文

牛首山文旅区空间规划设计——虎凤蝶主题景观规划文献综述

 2021-12-22 22:33:40  

全文总字数:5091字

  1. 引言:

在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昆虫群体中,蝴蝶是最引人注目的类群,大部分蝶类对环境变化敏感,不同区域可比性强、易鉴定,常作为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及生境监测的指示材料,还可以间接地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一直以来,蝶类分类研究较为细致深入,但其生物学研究相对滞后。探讨和研究其在特定生态区域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也是当今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西省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加,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中华虎凤蝶作为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在我国中部秦岭和长江中下游一带。通过对这片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和改造,将为虎凤蝶提供更好适合生存、栖息、繁衍的生存环境,以及为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

  1. 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中华虎凤蝶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现仅分布于秦岭山脉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该地区在我国属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的区域。由于栖息地破坏、寄主被过度利用和为获取蝴蝶标本的人为捕采加剧,中华虎凤蝶自然生存受到威胁。该物种能否在其自然分布区持续生存、需要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中华虎凤蝶的栖息地即为杜衡和细辛的发生地,林相多样,但多为次生落叶林,林下在冬季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据观察,杜衡和细辛常分片聚集分布,每一片的面积依地形大小不等,可能是一面山坡或一条沟,也可能是一片园林。次生林相对稀疏,林下植物层次错落,有利于杜衡和细辛的生长。适当的砍柴割草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杜衡和细辛的生长,这也说明为什么在一些城近郊区(如杭州、南京、武汉)还有大片生长良好的杜衡,也体现了植物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中华虎凤蝶栖息地破碎化是普遍特征,且面积趋于减小,栖息地的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总起来可以分为下面两大类型——长江中下游低地类型、秦岭山脉高山类型。牛首山文旅区的虎凤蝶保护区就是典型的长江中下游低地类型。长江中下游低地类型栖息地海拔较低,多在200m以下,对应于我国总体地势的最低台阶第三阶梯,包括苏、浙、赣、皖、鄂一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寄主植物为杜衡,林相为多种类型的人工次生林。对于该栖息地类型,干扰强度通常已达到或超过临界点,寄主植物资源正在急剧减少,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干扰强度。

中华虎凤蝶的种群分布对应于其栖息地格局,其种群分布格局属于典型的异质种群类型。作为异质种群,中华虎凤蝶在一个地区的分布一般由一个或多个核心种群和数个卫星区组成。核心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卫星区种群数量波动明显。在不利的年份,卫星区的种群可能遭遇灭绝,但当条件转好时可被来自核心种群的迁徙个体再建群。一个核心种群栖息地的毁灭可能导致依赖其给予周期性补充的数个小种群的灭绝,而人为障碍阻止不同栖息地间个体迁徙会降低局部灭绝后再建群的机会。异质种群刻划了种群过程的动态本质,提示少数种群的毁灭可能导致更广泛区域上该物种的局域性灭绝。

中华虎凤蝶野生种群还具有密度低、种群间隔大的特征,虎凤蝶的强飞行能力是与此相关的适应性特征。观察发现单个栖息地同时出现的虎凤蝶成虫数量很少,一般一块孤立的栖息地能同时发现的虎凤蝶数量不超过20~30只,多数情况下仅能观察到少数几只。

栖息地面积减小、质量下降和寄主植物资源减少是中华虎凤蝶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人为捕采可能造成局部地区种群的数量下降,但整体来说,对中华虎凤蝶的野外生存影响不大。特别是最近几年,由于舆论的影响和执法部门的重视,其标本贸易受到了限制, 加上室内饲养的成功和标本收藏需求趋于饱和, 因而对中华虎凤蝶野生种群的人为捕采显著减少。对中华虎凤蝶保护的主要措施应是保护其现有的栖息地和限制对其寄主植物的过度采获。现有的种群若能得到适当的保护, 将足够维持其野外种群的生存。

针对中华虎凤蝶野外种群现状, 有必要采取如下保护对策:(1)保护现有中华虎凤蝶栖息地和寄主植物资源;(2)监控野外捕采和野生来源的标本贸易;(3)必要时进行人工繁殖, 补充野生种群;(4)对一定区域内的隔离种群间实施人为个体交换, 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变异和平衡遗传漂变的影响, 但同时需注意不要破坏特定地区的种群遗传特异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