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窃的幻境—里仁巷至飞凤路老旧社区更新设计文献综述
2021-12-25 16:46:42
全文总字数:5473字
摘要:县制在中国传承了两千余年是极具内涵与深意的文化符号,在县城逐步没落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县城青年选择了北上广,保留好古老县城内的居民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县城青年保留了一份乡愁,一份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仍可供其聊以自慰的县城乌托邦。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前人关于老旧社区改造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手法,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县城老城区日益空心化为背景来研究如此环境下当代县城旧社区该如何自处。并在设计中应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好场地中遗存的古建,和员工宿舍等泰兴城建史遗存,保存好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和生活场景,使设计充满人情味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社区更新;城市景观;文化路线;老龄化;重塑新生
- 老龄化状况的概述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根据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中人口数的比例,可将社会老龄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年轻型社会(4%)、成年型社会(4%-7%)、老年型社会(高龄化社会(7%-14%)、高龄社会(14%-21%)、超高龄社会(21%))。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已进入高龄化社会。[1]
-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里特征及其启示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机能会产生一定的衰退,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养老设施的设计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弥补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缺陷,创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养老设施空间环境,促进老年人健康愉快的度过晚年生活。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机体形态和机能的衰退现象一般源于40岁,通常将45~65岁定义为初老期,65岁以上为老年期。老年人的老化过程不仅是外观形态的变老,更是人体内部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身体各功能系统的老化。主要体在身体尺度的萎缩、感觉系统的退化、中枢神经系统的衰退、机械运动系统的机能下降几个方面
1.身体尺度的萎缩
身体尺度的萎缩体现在人体工程学对老年身体尺度的研究上,进入老年时期,伴随年龄的增长,身高逐渐变短。据日本统计资料,从30岁到90岁之间,男女分别降低2.25%、2.5%。时常出现弯腰驼背等体征,对环境的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2.感觉系统的退化
感觉系统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感官功能。在视觉方面随着眼球晶体弹性降低,眼周肌肉的调节能力减弱,导致老年人会出现视觉障碍,比如远视、花眼,老年眼科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主要有青光眼、白内障等,并会出现视野狭窄、对光的感知能力变弱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视觉系统;由于老年人听觉系统中耳蜗骨块硬化与听觉神经元的减少,在听觉方面老年人对声音的感受能力降低,表现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在嗅觉方面伴随着感觉细胞逐渐衰竭,导致嗅觉敏感度降低,对室内外温度觉察减弱,容易导致感冒;触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伴随细胞退化,触觉和温度觉的减退对温度不敏感,不能及时躲避伤害性刺激的危害,容易造成烫伤等;此外,平衡能力的减退极易导致自理能力下降,容易因失去平衡或姿势不协调而跌倒[1]
基于以上的原因为弥补身体尺度上的缺陷适当降低台阶的高度增设扶手,等手段。在公共空间中应该多增加休憩的空间,当老年人疲劳时能够提供合理的短暂的休息空间,加强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对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增强环境的安全性。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