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时光印记(二)基于对南京十号线浦口沿线地铁人性化设计的探索毕业论文
2022-04-25 20:07:37
论文总字数:2431字
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
学生姓名: 顾权成 学 号: 1701110222
所在学院: 建筑学院
专 业: 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论文)题目:轨·迹—时光印记(二)基于对南京十号线浦口沿线地铁人性化设计的探索
指导教师: 高涛
2015年6月7日
毕 业 设 计(论 文)项 目 概 况
项 目 概 况
历史背景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是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处于东西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长江三角洲的西端。 江心洲位于南京西部的长江中,东隔夹江与河西新城相邻,距市中心新街口6公里, 西隔长江主航道与浦口新市区相望,系长江水中的一座孤岛。江心洲远离城市和大工业区,具备良好的田园风光,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随着绕城公路、江心洲穿洲公路和江心洲岛内环境的建设,江心洲依托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有机地融合周围的历史文化、秀丽景色和现代科技。江心洲位于东经199°18′,北纬32°2′,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水量1106mm,年日照3000多小时,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江心洲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地表水系发达。江心洲全属长江冲击洲岛,地势低平,沿江环岛筑长江堤坝。 江心洲地铁站地处葡园路两侧,是我国第一座完全在长江中的地铁,水是江心洲地铁站的主题。该站艺术墙以水为基调,以江水、游鱼荷叶、假山等元素。 |
毕 业 设 计(论 文)设 计 说 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已经使得道路系统资源变得有限,使得城市出现拥挤的现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逐渐显现其强劲的优势,未来的可实施性有着显著的前景。地铁的出现,提高了交通的流通速度,而对于车站的空间环境设计如何实现人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南京地铁10号线是江苏省南京市内连接江北江浦地区、河西奥体地区的东西向地铁线路,是南京市和江苏省首条运营的跨江地铁线路,东起安德门站、西至雨山路站。选址以江心洲站至龙华站为设计区域。其附近区域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建筑与景观的不相融,各出入口没有结合各地域的文化特色,没有本着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地铁出入口建筑是地铁车站地下(高架)部分和地面部分的过渡, 不仅起到引导、疏散人流的作用, 也是人们对于地铁车站最直接的印象之一, 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建造的审美需求。但是,十号线地铁站出入口景观设计缺乏特色,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都市的经济是都市发展的精髓与动力,地铁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角色,近年来高铁的发展拉近了城市距离,尤其到了春运期间,无数的民众通过高铁与地铁的过度,地铁的加入无疑增加了交通的速度,舒适与安全是地铁设计的目的,未来地铁出行将成为一种大众认可的常态化交通。本设计从南京市江心洲站区域景观设计入手。论述了对南京的地铁景观、城市景观的设计思考,以及以景观为出发点的功能模式,进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以使在地铁站区域的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实践中真正的体现人性化。 注重地域文化与地铁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将江心洲的规划目标引入,增强地铁设计的人性化与韵动旋律的设计元素,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探索都市道路景观设计,给人们带来对都市的第一印象。地铁景观成为一座都市的名片,是都市景观建设的的拓展与延伸,逐渐提高都市的知名度。给人不同的艺术震撼,让人禁不住停下脚步,掏出相机,记录眼睛看到的美景。 总结 1.地铁的“软实力”,根据南京各地域的文化特色,提出有利改造措施,让地铁成为都市的一张名片。 2.未来南京地铁应该给人以安全、舒适、美观的印象, 3.重视人与物的关系,结合自然的关系,从渺小的细节到大局,从功能到造型,从 环境到人文,都需要进行全方面的考虑。 设计愿景 1、建立城市及区域形象 地域性 运用解读地区环境元素,运用各种软性的景观元素,如路灯,种植设计等,建立街道的透视效果,凸显当地的在地特色。 2、吸引力 发掘有潜力的人文资源,加以转译诠释,增加区域观光的吸引力及环境认同感。藉由所形成的软实力,增加长期的地方吸引力。 3、系统一致性 利用各种人行道空间元素,建立明确统一的环境意向,塑造整体区域的形象。 优化用路人慢行体验 4、连续性 邻近地区人行道应尽量维系高程、设计元素、色彩、质感等连续性。人行道之铺面、植栽、街道家具之形式风格、颜色及材质应与周围环境景观配合,且应尽量选取具有当地特色之元素。 5、舒适性 人行道应以提供舒适之外部环境、考虑行人之安全,并以无障碍环境设计为原则。为避免长距离步行者可能产生不适,应适当设臵休息区并设臵座椅,休息区应与主要人行道空间区隔。 6、体验性 最大化凸显在地环境条件,从触觉,听觉及视觉等多重感观体验,丰富线状空间,提供用路人具有空间及当地特色的慢行空间体验。 建立生态道路设计 7、敏感性 充分考虑所在环境的天然条件,将已开发区域与环境敏感的区域间建立串联或缓冲。并且提供有利于不同物种间可以移动或停留的绿色通道或空间。 8、教育性 保护不同水域空间的适生环境,避免过度的人为干扰,提供游人或用路人环境教育的机会,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适当展现当地特殊的产业形态,作为常民生活的文化体验式活动,增加环境认同及保护意识。 9、适宜性 藉由低干扰强度的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因地制宜的环境保护设计手法,选择适当的媒介,引进不同程度的环境机制,平衡开发及生态保护的共生环境。 |
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43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