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氤氲——林散之“涨墨”技法探析
2023-07-10 07:58:02
论文总字数:7413字
摘 要
林散之将黄宾虹国画墨法融入到书法中,他巧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避免琐碎的空间,增强点、线、面的对比。纵而能敛,势若不尽。对其书风的形成有较深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林散之学书经历、以及他在工具的选择、墨法等多方面来进行论述。来探析林散之“涨墨”技法。希望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林散之“涨墨”技法,为今后学书者提供帮助。关键词:涨墨技法、林散之、墨法
。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Lin Sanzhi will Huang Binhong painting ink into calligraphy, he skillfully used up ink sticky and strokes forming block surface, avoid trivial space and enhancement of point, line, face and the contrast. Longitudinal and convergence, if the potential is not. Has deep influence to the form of the book. In this paper, by Lin Sanzhi calendar is, and he in the choice of tools, ink and so many are discussed. To analysis of Lin Sanzhi up ink "technique. Hope to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Lin Sanzhi up ink" technique, to provide help for future school books.
Keywords:Lin Sanzhi、up ink、
目录
1 绪论....................................................6
2 林散之生平及书法成就....................................6
3 墨分五彩溢六色——何为“涨墨”技法......................8
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材料的选择...............10
4.1 墨法.................................................12
5 结论——林散之“涨墨”技法对现代书法艺术的相关影响.....13
6 参考文献... ...........................................14
7 致谢...................................................15
1 绪论
“涨墨”技法,在书法史上,向来是被认为是王铎在墨法上创新的技法。“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纸上溢出于笔画的一种现象。涨墨的妙处在于,既保持笔画原有的基本形态,又能有独特的墨趣,虽然与传统的墨法“墨不旁出”背道而驰,但一扫古人的呆板墨法,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
在当代书家中,林散之先生无疑是王铎之后“涨墨”技法继承并创新的最有特色的一位书家。而林散之对于“涨墨”技法的发扬,对现代书风有着其独特的影响。
(图1王铎字)
2 林散之生平及书法成就
林散之(1898-1989),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等。祖籍是安徽巢湖和县乌江七棵松。他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被称为“当代草圣”。
林散之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书法家。他学书起步非常早,“唯自孩子,即起弄笔”。从小就开始使用毛笔学书法。然而他的书法艺术真正成熟,却到了古稀之年。
林散之的书法启蒙,是在私塾老师的指导下从颜体、柳体入手的。
16岁时,林散之师从范培开学书。在他晚年总结自己的学书历程的时候,将师从范培开视为学书的“第一变”。
20岁时,林散之拜张栗庵为师,这便促使他的书风“第二变”。张栗庵书风属二王一路,清逸洒脱,格调不俗,林散之书法深受他的影响。
32岁时,林散之带着张粟庵的推荐信去上海找黄宾虹拜师学艺。黄宾虹看完林散之的作品之后,对他的评价是:“你的诗书画颇有一些功力和才气,但是画的路子走错了。临靠印刷品,不知用笔用墨,不行。没有用笔和用墨之法,怎么能成画!”从那时起,林散之便开始了在黄宾虹先生门下三年的画艺生涯。
用黄宾虹先生的话来说,在那之前林散之还不知如何用笔用墨。直到拜在黄宾虹门下,黄宾虹口传身授,亲自作画示范,教林散之用笔用墨之法,并且经常把自己收藏的字画真迹供给林散之赏玩研习。在黄宾虹门下学习的三年,林散之书法国画的功力精进神速,他的作品已远远不是初到上海的模样了。
(图2)
“宾虹师以淡墨书写王铎体,蘸点水题画,风神潇洒,意气轩昂。”[1]林散之在书中如是说。在黄宾虹处,林散之不仅仅学国画的用笔用墨之法。还在人品、学养上深受黄宾虹的影响,为后来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
对于书法方面,林散之受黄宾虹的指点,尝试着将黄宾虹国画深奥的画理、笔法、墨法融入到他的书法作品当中,这种大胆的创新尝试,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力以及表现力。最终成为当代草圣。
林散之拜黄宾虹门下学习,促成了林散之书风的第三次变化。在黄宾虹那里,林散之得到的不仅是技法上面的提高,而且是艺术思想、审美观念、艺术境界的提高和升华。
60岁以后专攻草。虽然林散之自述“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2]但这并非是说林散之在六十岁之前完全不接触草书,只是说明他六十岁以后才把主要精力放在草书上而已。林散之将主要精力放在草书上之时,他对于王铎的草书是相当的推崇。
王铎涨墨枯笔的运用,令作品虚实映衬,充满生机。这对林散之的影响是巨大的。
1970年春节的一次意外事故,使得林散之改用三指执笔。笔因此而执得更低更深,而用笔纵横挥洒无不如意,这使得他的书法风格又一次变化。林散之的书法艺术在这时已经达到了一生中最为成熟的时期。他的草书作品笔墨酣畅淋漓,用墨枯润相间、云烟气四溢,线条柔韧而坚实,在含蓄中愈加显得空灵。这种巨大的变化,使林散之的草书作品达到了一个“比肩古人,亦或过之”的非常高的境界。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诗、画造诣也特别精深。因而诗、书、画并称三绝。
在他85岁以后,由于体力、精力的衰减,林散之的作品趋向于祥和,脱尽浮躁之气。孙过庭《书谱》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至真至纯,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返璞归真。便是他学书生涯中的第五次变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41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