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虹桥学生宿舍区再生设计(环境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12 15:57:03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 |
文 献 综 述
摘要:高校特色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人文气息、历史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号观规划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在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基础上,对国内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校园综合性的特点,给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提出建议 。 关键词 校园景观、宿舍改造、交往空间、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
前言 一.校园改造的必要性 提供和谐、自然、优质的高校校园环境,促进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快速发展,是每一个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从1999年国家制订并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战略,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这无疑对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急于扩大学校的土地规模和校舍建设规模,而工程建设施工时间紧,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2010年,高校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开展成为育人工程、爱校工程、文化工程,校园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变成了城市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水域、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还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 现代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重视园和谐统一,重视可持续发展,将校园景观营造成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景观面貌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与世界接轨,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学生宿舍空间却没有跟当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接轨。这些有着二三十年历史的宿舍仅仅提供学生们一个休息睡觉的空间,功能上并没有达到当今这个社会学生们的要求。所以改造这些老旧的学生宿舍区的功能、空间、景观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校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虹桥校区地处新模范马路与中山北路交界处,学校宿舍区与教学区分别在新模范路的南侧和北侧。因而每次学生们上课都不是很方便,要绕道两条道路的交界处过马路才行。当前校区在景观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设计,基本保持了二十年前原貌;建筑立面上也是二十多年前的白墙平顶样式,与当代的建筑外形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城市的景观面貌。当然这并不是个个例,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校园的老校区景观存在诸多问题 ,下面是我个人总结的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生态的问题忽视。近年来国内高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同时,设计、施工中对自然环境不够重视,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校园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 2缺乏人性化设计。除了学习、运动、休息等基本的校园生活外,学生还要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规划校园环境时,要尽力创造能满足师生自由交流的建筑内外活动空间,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问的交流。 3 欠缺文化元素 。高校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是校园景观多样化的标志,而千篇一律的施工手段导致校园景观中人工元素占据绝对优势,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得就不到恰当的体现。 三.解决问题及改造重点 这次校区改造首先叫解决的就是学生宿舍区的功能问题,宿舍区要不仅仅只是提供学生休息睡觉的空间,也要给同学们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其次是人文问题,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人文景观在校园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第三就是生态上的问题,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是每个学生所期望的;最后,结合本校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艺术学院与建筑学院,所以适当的艺术气息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改造重点: 1校区功能性的增加 a学习的功能。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有帮助。宿舍楼之间可以有休息驻足的庭院;在校区中有足够的绿地树阴可供阅读学习;有公共的广场庭院空间可供师生讨论交流。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灵感的顿悟常因适当的感知而进发,良好的景观氛围能启发人的思想,激励人的行动。 b休闲交往的功能。现代大学培养的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要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除了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良好的校园环境组成,应能在课余为师生的交流、聚会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 2 校区的人文性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单位,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人文气息还有丰富的人工创造的环境,属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性建筑,同时由于是寄宿制,校园对学生意识形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把人文元素和校园造园联系和连接在一起,建造独具特色,形象鲜明的主题校园也是目前需要做的。 3 校园设计的生态性 和谐、自然是现代环境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大学校园环境应体现的特点,同时只有具有生态性这一特点的校园环境才能保证大学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要创建一流的大学,也必须拥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优美、自然的校园景观。 4 校区景观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高校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要不断创新发展,艺术性就成了突破的主要方向,不具备相当艺术水准的设计作品很难引起校园中同学的关注。可以在校园改造设计中综合运用框景、借景、对景、夹景、障景等园林艺术处理手法,把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设置能代表学校历史传统和独特史化底蕴的雕塑小品,突出校园的特色,使整个校区景观得到升华。校园节点营造了校园生活的舞台。它可能是景观连续推进的视线交点、交通线路交叉点,也可能是校园结构的转折点。节点景观的有效整合,可为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具有特色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空间。 现代校园景观设计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要求突出场地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具体的形式的功能问题:但无论是大尺度的城市规划,还是小尺度的校园景观设计,都同样需要面对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问题.都需要在科学和艺术上发挥创造性思维.设计师更多地要从艺术的角度看景观,以艺术的标准做景观。和谐完整的艺术形式作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必须守的设计原则,已成为衡量艺术与设计质量的标准。 5校园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发展性现代的校园建设中,虽然对支撑着大学研究和教育的设施与景观环境有长期性的规划,但是新建,改建,改修一般都不怎么进行。即不能够实施规划的内容。大学在搬迁情况下,需要在某种秩序中构成整体教育设施,于是出现了建设新校园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像美国那样从长期的观点提高包括外部空间在内的校园与设施整体的品质。搬迁校园的时候,不光是建筑,还要制定包括景观在内的校园整体的规划设计。现代校园的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采用动态规划方式,考虑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现实与未来。 四.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1、院落空间规划设计 (1)具有适宜的规模 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人的交往过程中300人左右构成一个交往小群体,而在超过这一上限以后交往的亲密度有所降低。据此分析,适于交往的邻里规模以不超过300人为宜,按每户3. 5人计算,则为90户。以一梯两户,每栋四个单元,建筑层数为4-6层算,相当于现在住宅单元2-3栋住宅楼的容量。也就是说,院落空间的人口规模大体以300人,90户左右,建筑规模以2-3栋住宅楼为宜。这是对人群规模、交往及目前建设实际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阶段性认识。在实际建设时,这一规模应随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加以调整和修正。 (2)具有适宜的围合院落空间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围合,增强其领域感,便于规划、管理及邻里关系的形成。院落的围合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住宅、小公建、廊道、建筑小品、矮墙、绿化、高差变化、铺地变化等,其产生的围合效果是不同的。(3)空间尺度宜人空间的尺度包含实体空间与人的比例关系给人的心理感觉。庭院的长宽比也不宜大于2,不然会给人过于狭长的感觉,如果空间超过这个比例,则有必要通过划分场地或者以植物、小品、矮墙等元素分隔等方式加以处理。庭院的长边总长不应超过100米,否则容易引起视觉疲劳。(4)适当的分区与复合居住区宅间院落的设计,无须细致地划分每项活动的区域,但是适当的分区是必要的,因为在毫无划分的大空间中的活动是困难的,因此如果用不同形式的地面元素、优美的绿色环境、院落小品将空间略加划分,形成动静空间的分离,这样既符合院落自身的尺度,又能给居民以使用方式的联想和灵活运用的余地。因为给人联想和多义感的空间能适应不同人的要求,更具吸引力。 五.总结 校园景观工程设计改造应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力争建设成宜教、宜学、宜居、宜行的人文生态校园。校园景观设计应理性创新,注重功能,景观先行,关注细节,坚持美学思想,规划出体现大学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设计。高校校园的整体设计风貌要着重体现符合我国特色的精神内涵。中国特色注重实用性和关注生态价值。校同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环境。景观是有生命的,是不断生长的,是为使用它的现代大学生而建造的。校园景观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创造出功能性强、生动活泼的校园景观,使其独具特色。通过整体规划贯穿整个校园园区的景观轴线的连接,使每一处特色景观节点的设计主题鲜明,符合时代气息。为了实现高校校园景观人文化的持续性成长,应该尊重高校校园景观人文化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充分体现”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大学校园的绿色理念。每所大学校园都应该有自己标志性的建筑物,作为学生回忆的引导线。校区园林化、生态化主要是要结合学校的地形地貌,做好设计构思,使园林为校园争辉,为建筑争辉。 参考文献 [1]安运华.《当前大学校园绿化建设中若干问题探讨》长江大学学报,2006. [2]马雪梅,孙振帮,刘叶青.《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 [3]俞孔坚.《走向新景观》建筑学报,2006. [4]徐玉秀.《论校园景观设计》国外建材科技,2007. [5]王笑寒《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工程记录》城市环境设计,2004. [6][美]马克.特雷布编,丁力杨译.《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张斌 ;《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陈洋;《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 《场所与精神》
|
|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