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设计学类 > 艺术设计学 > 正文

近代广州沙面岛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其保护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5 23:48:05  

摘 要

沙面曾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到中间发生的种种事一直到沙面岛回归中国,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不堪回首的广州沙面岛近代建筑群的租界历史发展,更深的了解它们对于在广州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同时能够以沙面岛这个租界作为研究媒介,从侧面反映出广州商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行商的衰落,并且结合国内外的文化保护以及文创的例子,做好沙面建筑群的保护和宣传。

关键词:租界;沙面岛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保护

Abstract

Sand surface was once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port in Guangzhou. After more than 100 years, more than ten countries have set up consulates in the sand, nine foreign banks, more than 40 foreign banks operating in the sand, and the Guangdong Customs Club and the Guangzhou Club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sand. .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Opium War to the event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middle to the return of Shamian Island to China, the sand surface witnessed the changes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Guangzhou.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role of the concession in the history of Guangzhou through the unfortunat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ssion of the modern buildings in Shamian Island, Guangzhou.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lso possible to study the concession of Shamian Island. The media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s business and the decline of Chinese traders from the side, and combines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examples of Wenchuang to protect and publicize the sand buildings.

Key Words: concession; Shamian Island; history; cultural value; protection heritage

第1章 绪论

沙面岛曾经被人称做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沙面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的西南部,南边靠近珠江白鹅潭,北边与沙基涌相隔,站在六二三路望去能看着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自1861年的9月3日广东官员劳崇光代表清政府和列强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租约后,沙面岛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其实沙面一直都有非常多的华工为洋人服务的,并非“华人与狗不得进入”,1924~1925年的华人罢工潮就搞的洋人狼狈不堪。有一段时间,国外盛行收养中国孤儿,于是开在沙面岛上的白天鹅宾馆(至今仍在营业)便挤满了各国的领养团。

1.1沙面岛重点特色建筑的西式风格

沙面租界在市政设施陆续完善后,各国机构纷纷入驻进来,随后一些原本设立在广州香港的洋行、银行等等也迁入进沙面岛或在此设立分行。据资料显示,先后有9家外国银行,40多家洋行、企业在租界设立了分行、办事处、开厂等等,经营范围涉及金融、船务、运输以及各种进出口商品的事务。

建筑门牌

建筑名称

建筑风格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

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

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

沙面大街54号

原汇丰银行

仿西方古典复兴

沙面南街16-18号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原法国领事馆旧楼

拱券廊式(走马廊式或殖民地式)

沙面大街48号

不明

拱券廊式(走马廊式殖民地式)

沙面大街14号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仿哥特式

沙面南街60号

英国圣公会基督教

新运动艺术

沙面南街26号之二

英国领事馆办公楼

折衷主义式

沙面南街46号之一

英国领事馆官邸

中西合璧式

沙面四街1号

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原德国领事馆官邸

新古典主义式

沙面伪招商局

折衷主义式

沙面南街20号

法国领事馆新楼

拱券廊式(走马廊式或殖民地样式)

沙面北街29号、31号

英国雪厂,又称HK牛奶公司制冰厂

早期现代主义

沙面大街68号

苏联领事馆

折衷主义

沙面南街58号

美国领事馆

新古典主义

沙面做为殖民地,建筑造型深受同时期西方建筑思潮影响。其造型风格有:

新古典式:这类建筑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风格严谨,建筑平面规整。立面对称构图,一殷以古典柱式处理为主要造型手段。加强细部装饰,手法灵活。如沙面南街道24号,汇丰银行职员住宅。地上三层,上人平屋顶,立面竖向划分为两段。首层处理成基座形式。两段之间,有腰线绕建筑一周。南面有方柱廊。正中入口处为古典山花及简化多立克柱式门廊,女儿墙两处做成古典山花形状。

殖民地券廊式:这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业一带,为适应地方气候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形式。平面较简单,长方形的平面,周边柱廊。立面以连续的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条明确,无太多的装饰。如沙面大街52号,英传教士公寓。该建筑立面严格对称,正中设有山花。并用方形壁柱控制构图。柱之间为连续券廊,券和券心石做工细腻。首层为通廊。上下两层都有外挑式檐口及腰线。

折衷主义:在19世纪折衷主义也称之为巴洛克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不像古典式那么的严谨,并且于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不同。而沙面北街91~99号单元式住宅就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这种造型就属于此种形式。其外立面轻巧而丰富。二,三层外挑的阳台以波浪型曲线呈现再我们眼前,从而使整组建筑富有动感。

第2章 沙面岛建筑的历史变迁

2.1租界的历史概况

根据档案资料记载,沙面原来不是岛,而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古时又名拾翠洲、中流沙。沙面岛是宋代至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一排被称为“ 十三行”的房屋中生活和经营贸易,十三行位于珠江以东,现在的沙面,当时是成千上万船民的锚地。1859年,英国和法国向北挖了一条人工河(现称为沙基冲),使其成为一个岛屿。至此以后沙面成为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城市防御的战略要点。1841年3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攻占了广东河的沙面堡垒。在1847年,他们与守卫这座城市的其他堡垒一起夺取了沙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一次武装冲突中,英国人于1856年重新占领了这些堡垒。1859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帝国主义占据沙面为租界,通过一系列举动,例如挖河筑堤,填沙平地,把沙面从珠江北岸切出,使其成为一个四面环水,进可攻,退可守的小岛。此后,英国人对沙面进行了完整的规划,通过多年经营,英国人在沙面上建起了各种功能的建筑和独立完善的市政服务设施,使得沙面成为一个清静幽雅的独立小王国。至此以后沙面成为了西方列强对广州乃至华南地区侵略扩张的据点。而英勇的广州人民也在沙面这块土地上,与帝国主义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较量,为捍卫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诗歌。

二战结束之后,中国政府才重新获得沙面的管理权,结束了长期作为英租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沙面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并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外事区的作用。

2.2沙面租界产生的过程

时间

事件

1840年2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3年11月25日

签订租地合约(广州十三行的形成)

1856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25日

广州沿江炮台被攻破,英军进驻十三行

1856年11月初

英军拆毁大片民房

1856年12月14日

广州民众火烧十三行

1857年12月29日

广州失陷

1859年7月

两广总督同意租借沙面作为广州租界

1861年9月3日

签订正式《沙面租约协定》

1861年9月4日

英国领事馆拍卖英租界的75个地块

1861年-1870年

英租界各种公共设施、楼堂馆所基本竣工

1865年

英国领事馆搬进沙面(今沙面南街46号)

1882年9月10日

广州人民因愤恨英国凶手逃逸火烧14间租界房屋

1889年初

法国领事馆效仿英拍卖租地

1915年7月12日

“乙卯水灾”

1925年7月23日

中国政府第一次像英法要求交回租界

1938年10月21日

日军侵占广州,英美等国开始撤退侨民,银行洋行等先后宣布停业

1942年2月18日

日军宣布把日军占领的各国租界“交还”给汪伪卖国政权

1942年3月25日

沙面租界“交还”仪式在英领事馆前广场举行

1943年2月23日

法维希政权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交还法租界

1943年4月5日

汪伪政府撤销“沙面特别区属”并划入广州市

1943年1月11日

中英签订《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

1946年9月

广州市政府颁布《收回沙面租界为本市辖区》

1948年6月

英法人拥有的所有公产收回至中国政府

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沙面清末民初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为广州这座历史名城又添上了绚丽的一笔。然而,如果稍稍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此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沙面,却是颇为尴尬的一面:沙面原本地理位置优越,四面碧水环绕,尽览白鹅潭美景,如今却由于南面白天鹅宾馆、美国新领事馆和黄沙码头,北岸六二三路高架桥的先后建成而尽失沿江美景:原来的欧式建筑群,设计施工精美,风格各异,美仑美奂,如今却因为维护不得当,建筑被改造成了奇怪的感觉:以前作为领事馆等的房屋被改造成为私人住宅,建筑的许多内部结构被破坏的十分厉害:岛内汽车人流交通增大,一到节假日就岛上车辆拥堵的局面已是常事。如今的沙面,已经多了一份无奈和苦涩,颇有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感觉。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由于保护工作的滞后,沙面的特色,正在逐步的削弱、消解。并且由于沙面历史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大部分游客来到此地只是为了打卡,对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以及变化一窍不通。

2.3 沙面代表性建筑的变化

1883年9月10日的沙面事件,烧毁的建筑中包括下面这所建筑——保龄球馆及剧院,沙面民间研究组长@人民皇帝 考据名字叫康特迪亚堂或协和堂,英文名concordian hall。原址位置就是现在的沙面北街胜利宾馆主楼。经过1883年沙面事件焚毁后,1888年在原地建起的沙面酒店,后改名维多利亚酒店,也就是现在胜利酒店的前身名字。

图1:1883.9.10焚毁的沙面北街保龄球剧院正立面。——出自盖蒂研究院帕瓦特相册

图为1883.9.10焚毁的沙面北街保龄球剧院正立面。——出自盖蒂研究院帕瓦特相册

图2:焚毁的保龄球剧院西北立面,西邻英国巡捕房也被焚毁。—出处同上

焚毁的保龄球剧院西北立面,西邻英国巡捕房也被焚毁。—出处同上

图3:1878.4沙面风灾摧毁的英领馆沙面三街附楼、中央大街旧俱乐部。——出处同上

1878.4沙面风灾摧毁的英领馆沙面三街附楼、中央大街旧俱乐部。——出处同上

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d649b80f0102yqpm.html

近期研究沙面英国领馆,图片描述的是1878年4月风灾事件,经过阅读图3照片的文字说明,右侧风毁的建筑是英领馆沙面三街西附楼,左侧至少10开间的卷拱廊两层大建筑,是沙面最早的俱乐部建筑(博主之前错认为原始的英领馆中央大街办公楼),备注说该建筑1880年起放弃俱乐部用途,因为新的、更豪华、更舒适的俱乐部已经在同孚洋行落成了。也就是说该建筑不在原始英领馆建筑院落范围,原址在中央大街英领馆对面——现在的沙面小学位置。

照片出自盖蒂研究院法国人帕瓦特收藏的相册,清晰度足以看到建筑的结构。图片入册时间是1883年,但结合法国租界地块开发情况看拍摄时间在1870S。

第3章 沙面岛的重要价值分析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指南》中提到的关于管理世界遗产,首先需要对它的重要价值有一个充分的分析(在关于“价值”的2.02节)。我分为了以下几点:

3.1历史价值

近代沙面的历史,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的一个典型缩影。在清代早期,沙面是广州的江防要塞,乾隆年间在此还设有西炮台,扼守广州城西南。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此曾经发生过抗英激战,清军和广州义勇军镇守西炮台,血战三天,重创英军舰队,写下了广州军民在第- -次鸦片战争中英勇抗英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占领广州,由于广州原外国商人聚居的十三行被愤怒的广州人民放火焚毁,所以英法侵略者须觅地另建新的商贸基地,最后相中了沙面一地,并胁迫广州官员签定租约,沙面从此沦为英法租界。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