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ation Space——南京大行宫广场可变性公共空间设计(二)文献综述
2020-05-11 23:40:08
文 献 综 述
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课题目的:
1、在毕业设计中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与设计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2、通过毕业设计加强专业扩展知识与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方案设计的实践能力。
3、以设计理论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思路对场地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
二、课题意义及定位: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可变空间;建筑与环境 ;景观设计
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逐渐从速度向质量转变,随着城市设计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共空间将成为展示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仅带来生态破坏,也改变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物理环境的质量改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空间,包含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在人口高密度集中的中国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城市设计走向新高度的表达,也是城市设计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相关城市问题的挑战。可以说,公共空间的集约化设计探索对中国城市而言具有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生活的社会场所,是城市环境的精华,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和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如何在多元的城市中建立起符合现代城市要求又满足生态文明需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当务之急。
现在许多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已经重建,改建,被审美化、私有化、商业化。公共空间被划分并组织起来支持消费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公共生活。这些过程不仅改变了公共空间的外观,也改变了市民的生活,对于社会群体而言,这个空间实际上是否真正的实现了”公共”,”优美、舒适、有序的公共空间迎合了这种需要,对实现人们的自身价值、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动人环境#8217;的营造和”新的意义#8217;的赋予,就需要对公共开敞空间进行精心的、高质量的设计”。(邹德慈 2006 《城市规划学刊》)”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多元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演变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柏景,周波 《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