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ation Space——南京大行宫广场可变性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2020-05-11 23:40:11
选题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课题目的:
1、在毕业设计中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与设计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2、通过毕业设计加强专业扩展知识与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方案设计的实践能力。
3、以设计理论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思路对场地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
二、课题意义及定位: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集约利用;建筑与环境#160;
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逐渐从速度向质量转变,随着城市设计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共空间将成为展示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人口高密度集中的中国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将成为城市设计走向新高度的表达,也是城市设计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相关城市问题的挑战。可以说,公共空间的集约化设计探索对中国城市而言具有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次毕业设计选择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设计主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展现创新性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通过可变公共空间概念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新型设计方式与改造手段。
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他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公园、广场和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生活的社会场所,是城市环境的精华,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和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如何在多元的城市中建立起符合现代城市要求又满足生态文明需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当务之急。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和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城市的土地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以至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绿化缺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二,集约化程度不高,空间形式单一,空间设计缺乏创造性。三,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脱节,公共空间不成体系。四,不注重历史环境的保护,城市特色不断消失。五,人车矛盾尖锐,步行空间缺失。所以,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有必须要从城市空间的多层次利用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的研究,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提高城市的集约化程度,更好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