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东城金街项目复合桩基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29 20:40:56
1简介 桩基础作为一种古老的基础形式,应用历史悠久。
在我国,宋《营造法武》中就载有”临水筑基”,到明、清年间桩基技术更趋完善。
上海龙华塔,7层,40.4 m,相当于13层楼高,初建于三国东吴时期(公元220~280年),重建于宋代(公元977年),用木桩,桩周用灰士防腐,是中国古代软基上建筑高层的范例。
国外的桩基发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采用铸铁板桩修筑围堰码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钢铁技术的发展,各种直径的无缝钢管开始被作为桩材开始应用。
1949年美国雷蒙德公司最早用离心机生产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12]。
但对于摩擦桩和端承作用较小的摩擦桩,如果突破传统设计的限制,减少桩数,令基桩工作于非线性段,甚至接近或达到极限承载力,则余下的荷载就只能明确无误地让承台底土承担,这就构成了天然地基和纯桩基之间的过渡型的基础型式一一复合桩基[5]。
复合桩基是指按大桩距(约5~6倍桩径)布置的低承台摩擦型群桩与承台底土体共同承载的新型基础形式。
它是天然地基和纯桩基之间的过渡型,当复合桩基中单桩达到极限状态后承台还能继续承担一部分荷载。
复合桩基主要是指桩土共同工作的低承台摩擦桩基础,桩土共同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外部负载对复合桩基加荷时,桩土共同工作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首先,荷载较小,各个桩顶荷载的平均值小于单桩极限承载力时,承台底面的反力较小;荷载处于稳定不变状态时,承台底面的反力呈下降趋势,所以第一阶段可看作荷载全部由桩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