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城市规划 > 正文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规划03文献综述

 2020-05-10 02:44:32  

一、”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展望

1.1传统发展模式的问题与成因

传统中国乡村是”乡土社会”,其发展以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力为主。进入20 世纪以来,伴随外来力量的冲击,现代性张力下的中国乡村发展主要面临城市化、工业化和移民化三大力量的影响,由”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城市化的影响和冲击持续增强。不同于西方,当代中国乡村转型的动力和路径与国家意志密切相关,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三元互动中,乡村转型出现多样化的格局与机理。

其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基层政府对企业的实际干预造成了所谓”地方产权制度”或”地方企业主义”的兴起。由于政府主导的有限理性等问题,造成乡镇企业效率低下,存在着政企不分等各种问题,对城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低激励、负激励效应,使得企业活力减弱,抑制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企业利润被用来建学校、养老院,乡镇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职能。

其二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其城镇化质量较低,企业规模小、缺乏监管引导,导致了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同时,传统的家族管理制度、以仿制为主的小商品经营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需求结构的变化限制了”温州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地方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和破坏。

其三是涵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发展力量的模式,也面临着种种问题。首先,由于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土地要素推动的城镇化进一步减弱,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下降,发展速度减缓;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回流,严重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再次,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科研创新投入不足,不利于城镇化的纵向发展。

1.2新时期乡村规划应对策略

1.2.1 产业先行,提供充足的就业平台

作为乡村城镇化的基础,产业能够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产生人口聚集效应,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失地农民”的生产实现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

1.2.2 设施保障,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