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任务书 > 土木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正文

南京大型广场工作日人群时空行为调查研究任务书

 2021-12-25 16:21:00  

全文总字数:2268字

1.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设计方案、规划等

1.目的与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广场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交际的场所。

城市广场的主体是人,城市广场的设计应是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因此,人的时空行为特征对城市广场的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城市广场的人群在逐渐增加,城市人群的时空行为也逐渐成为交通、环境、人口等领域研究的热点,人的复杂性、差异性,人的时空行为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过往的规划强调以空间为主,忽略了人的行为,导致了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分割、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人群的时空行为研究刻不容缓。

本文选择南京多个大型广场的工作日人群,对其在广场活动的时间、空间、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不仅能为城市大型广场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调查研究资料,同时也在人群的时空行为数据研究的引导下实现空间规划与城市管理。

2.论文的研究内容:

1、总结大型广场人群时空行为特征的既有成果,阐述国内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明确研究对象具体为南京几个大型广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对实地调查的多个南京大型广场的工作日人群时空行为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工作日人群可分为青少年儿童、成人、老人;时间段可分为早上、中午、晚上;行为可分为坐、站、走、停。

4、根据城市广场设计原则和调查成果评价广场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改进。

5、总结与讨论

3.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进行广泛阅读文献,了解国内国外相关研究新动向,从多学科、多领域收集研究资料。围绕城市广场、时空地理学几个关键词进行整理,一方面梳理现有的学术资料,学习其中的理论成果,并借鉴科学成熟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对梳理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预判,总结现有的研究内容,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与需要改进的方面,预判相关内容的研究方向与趋势。通过理论梳理与思考,取长补短,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与支撑。

2、动线观察法

动线观察法是针对使用者活动调查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领域运用较为广泛。动线调查的研究成果有人流动线图、相关表及人们运动轨迹模型等表现形式,在规划与设计的各个阶段中大量运用。应用较多于规划设计前期的现状调查以及规划后期的方案评价中,亦可通过动线调査研究得出相关数据,经过各种分析得出最佳平面。

3、比较研究法

不同位置、类型的城市广场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通过调查比较不同的广场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归纳出分布规律,扬长避短地制定措施、策略。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调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问卷调查不仅包括使用问卷对被调查者进行记录,还包括通过各种方式针对个人进行提问。问卷调查适合调査人们对空间使用和设计方面的倾向性和态度,这是通过询问以外的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在考虑时间、场所等因素下,间卷调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4.附图与附表:

研究流程图:

前期准备

实地调研

数据整理

现状评价

总结


研究计划表:

2017.12.272018.01.13

开题报告

2018.02.202018.04.12

调研,写论文

2018.04.132018.04.26

中期检查

2018.05.252018.06.07

抽查

2018.06.082018.06.21

做PPT,答辩,成绩发布

2. 参考文献(不低于12篇)

[1]王珂等编著.城市广场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4]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朱敬业.居住环境心理探[J].建筑师,1990(第39期):14-21.

[6]郑宏编著.广场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8]柴彦威,赵莹,张艳.面向城市规划应用的时间地理学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06):7-13.

[9]柴彦威.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10]张文佳,柴彦威.时空制约下的城市居民活动移动系统活动分析法的理论和模型进展[J].国际城市规划,2009(04):64-72.

[11]李秉毅.论城市广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9(01):141-142.

[12]Syms, Paul.Shaping Places:Urban Plann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J],2014,19(1):140-142.

[13]Gianni,Savarro.Urban Spacein the Individualistic Era: Architectural Theories and Public City inItaly[J].《美中公共管理》,2014(6):492-502.

[14]FrederikStjernfelt.Locale, Street,Squarea Naive Theory of the

City[J],2008,21(3):105-11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