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内大型综合性商场内部人行轨迹研究及设计改造任务书
2021-12-25 16:22:03
全文总字数:3414字
1.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设计方案、规划等
1.目的与前言: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形式日新月异,从原始集市到现在的商业综合体,既节约了用地也方便人们出行购物活动。
当代商业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消费行为的场所载体。在空间组织时,不仅要满足商业及服务功能,还需要合理规划设计人流动线,从布局上优化消费者流线结构。我们必须根据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合理规划设计消费者的人流动线,延长消费者在商场内消费的时间和激发消费行为,将商业价值最大化。
而传统商业空间环境设计缺乏对消费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需求的系统考虑而处理人流动线,导致了消费空间环境设计不尽人意的单调、拥挤、文化趋同,或缺乏相应的文化品位。在现代商业综合体内,消费者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功能型向文化审美型转变,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各项体验,更加看重消费环境的舒适度、可达性、服务性的结合。合理的规划商业综合体内人流动线,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体验,成为其动线设计系统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本项目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内大型综合性商场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全方位分析其内部空间人行轨迹规律,并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在大型综合性商场的动线设计、功能布局、节点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及优化改造,探讨中心区内大型综合性商场内部人行轨迹设计新的思路和新方法。
2.论文的研究内容:
1、总结中心区商业人行轨迹研究的既有成果、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分析阐述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目前国内外商业中心区发展模式等。 2、明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严格、明确的概念界定。 3、对选定的大型综合性商场进行内部空间分析、人流分析,并对各类目标人群、各类空间进行详细充分的实地调研。 4、得出各类模式下人行轨迹设计的特点,并从多个角度评价分析各个大型综合性商场内部人行轨迹设计模式的优缺点。 5、通过对各类模式人行轨迹设计的评价,分析论述合理的大型综合性商场内部人行轨迹的设计原则。6、依照设计原则,对大型综合性商场内部人行轨迹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设计意见。
3.研究数据收集与处理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图书馆、互联网、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根据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纳和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项目的现状,为论文的深化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支持。一方面梳理现有的学术资料,学习其中的理论成果,并借鉴科学成熟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对梳理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预判,总结现有的研究内容,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与需要改进的方面,预判相关内容的研究方向与趋势。通过理论梳理与思考,取长补短,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与支撑。
2、动线观察法
动线观察法是针对使用者活动调查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领域运用较为广泛。动线调查的研究成果有人流动线图、相关表及人们运动轨迹模型等表现形式,在规划与设计的各个阶段中大量运用。应用较多于规划设计前期的现状调查以及规划后期的方案评价中,亦可通过动线调査研究得出相关数据,经过各种分析得出最佳平面。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作为最常用的调査方法,广泛运用于各专业领域。问卷调查不仅包括使用问卷对被调查者进行记录,还包括通过各种方式针对个人进行提问。问卷调查适合调査人们对空间使用和设计方面的倾向性和态度,这是通过询问以外的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在考虑时间、场所等因素下,间卷调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4、SD法(语意学解析法)
SD法是一种实态调査方法,是研究关于建筑空间环境评价的。在对建筑空间的主观评价方面,通过调査数据的定量处理,使评价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有了依据。SD法作为一种手段和技术,大量运用于现代设计方法论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理论体系的一种创新。
5、跨学科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大型综合性商场内部人行轨迹研究及设计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因此,通过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观点的综合学习研究,在大方向和小节点两方面对人行轨迹进行全面的探索,为本次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是有必要的。
4.附图与附表:
研究流程图:
前期准备 |
资料查阅 |
概况梳理 |
概念界定 |
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 |
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 |
项目背景及来源 |
项目目的与意义 |
项目范围与内容 |
项目方法及框架 |
南京新街口中心区范围划定 |
大型综合性商场分类选择 |
内部人行轨迹概念定位 |
基础调研 |
内部空间分类 |
内部人流分析 |
空间功能分类 |
空间组织模式 |
人行流线分级 |
人群类型 |
人行轨迹 |
(购物空间、交通空间、商品展示空间、休憩空间、服务空间) |
(线性模式、环形模式、网状模式、放射模式、群聚模式、混合模式) |
(主要流线、次要流线、辅助流线) |
年龄(青少年、中年、老年) 职业(消费人群、服务人群) |
(水平人行轨迹、垂直人行轨迹、出入口人流轨迹、主力店前人行轨迹、中庭空间人行轨迹) |
功能角度 |
现状评价 |
规划规范角度 |
商户角度 |
消费者角度 |
消防疏散通道 |
疏散标志 |
无障碍通行 |
店面展示性 |
各功能商铺分布合理性 |
后勤组织便利性 |
步行便捷性 |
配套实施完整性 |
人流动线 |
空间组织 |
(厕所、休憩、服务) |
(水平动线、垂直动线、交通枢纽) |
(空间可见性、空间可达性、空间感知度、中庭空间适宜度、节点标志物中心感) |
设计原则 |
设计改造 |
研究计划表:
2017年12.272018年1.13 | 开题报告 |
2018年2.204.12 | 调研,写论文 |
2018年4.134.26 | 中期检查 |
2017年5.256.7 | 抽查 |
2017年6.86.21 | 做PPT,答辩,成绩发布 |
2. 参考文献(不低于12篇)
[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天津巧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叶强.集聚与扩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