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社区更新10文献综述
2020-04-18 19:59:24
从城市革命诞生城市开始,城市作为人类生活与社会活动的载体一直发展至今,可以说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其不断改造和更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旧城改造便作为城市的调节机制顺应而生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化作历史的痕迹积淀于旧城之中,于是,旧城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并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
但城市的发展永远追赶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旧区开始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并暴露出种种弊端:旧区原有土地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大拆大建”现象普遍,给城市带来毁灭性的重创,切断了历史文脉;城市与城市趋同现象严重,城市特色慢慢消失;城市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旧城中随意改造历史建筑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如街道不能满足消防要求,使居民的生活存在重大隐患。
显然城市旧区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急需改造。
而这些拥有着大量历史保护文物的城市旧聚居区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对激活人们生活延续性的觉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环境来联系当今的时代与历史的过去,使我们找到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因此,研究旧城改造的设计方法与富含传统文化信息的视觉、触觉体验的城市历史空间是分不开的,让旧城传统历史文化重回市民生活,传承人类文明,民族精神,并融合新功能,新文化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唤起居民心中的昔日回忆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才是旧城改造设计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街区更新理论研究中,吴良镛先生在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的长期研究中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有机更新”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含义: 即”城市整体的有机性”、”城市细胞(居住院落)和城市组织(街区)更新的有机性”、”更新过程的有机性”[1]。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衍生出大量小规模渐进式保护与更新方法的研究。
如赵民《我国城市旧住区渐进式更新研究#8212;#8212;理论、实践与策略》中,以上海鞍山四村为例,分析老公房住区的更新内容、实施过程及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旧住区渐进式更新的若干策略[2];叶露《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8212;#8212;南京老门东三条营地块设计研究》中,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理念,以南京老门东三条营地块为例,从肌理修复、形态重构、功能置换几个维度剖析了基于”微更新”的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3];张一兵《激发街区活力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渐进式更新研究#8212;#8212;以扬州市湾子街历史街区为例》中,针对历史建筑残破、道路通行度低、公共空间匮乏等问题,提出以激发街区活力为目标的渐进式更新策略[4]。
这种”小规模渐进式”突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小规模的建筑空间更新实现街坊的整体稳定与规划的灵活性[5]。
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建筑、街巷等物质空间肌理的同时,目前学术界更加大了对非物质肌理的重视#8212;#8212;如生活习惯、 民俗风情、文化宗教的关注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