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土木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正文

武汉花山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价研究毕业论文

 2020-02-17 10:45:49  

摘 要

城市空间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其社会属性会极大地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且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其社会属性的绩效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新城作为与老城市有显著不同特性的城市区域,其城市空间未经过长期演变,而是统一规划建设,需要不断进行评估与反馈来修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次研究聚焦新城空间社会绩效,经过相关理论的梳理归纳和对武汉花山新城的实证研究,意图从空间公平与正义和公众满意度两个维度构建合理的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将社会绩效评估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对武汉花山新城空间社会绩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及后续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绩效,城市空间,评估,实施度,满意度,公平正义

Abstract

Urban spac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residents' life.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social attribute will greatly affect residents' daily life, and is related to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urban spac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social attributes will also change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new city, as an urban area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the old city, has not undergone long-term evolution, but unifie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hich requires continuou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to correct possible problems.

Social performance, this study focus on the new city space after related theory of combing inductive and empirical study of Huashan in Wuhan new city, intention to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e public satisfaction from space two dimensions to construct reasonable soc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city space, the soc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to the category of urban planning, social performance to Huashan in Wuhan new city space make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cheme and the follow-up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social performance,urban space,evaluation,implementation of degrees,satisfaction,Fairness and justice

绪论

研究背景

1.1国内新城发展存在问题

根据英国不列颠全书对于新城的定义,大城市设置新城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在中心区以外的区域重新安置人口,建立住宅,医院和工业,建立文化休息和商业中心,形成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

中国目前建设中出现的“新城”形成类型可分为:由内城改造和土地功能的更替形成; 集团层面由城市结构的变化形成;城市郊区化扩散形成的“郊区”新城; 以某大型项目为中心而形成的特定新城;基于传统小城镇发展而成。这些都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规划和建设现象,是不同规模城市采用的不同疏散方式。其目的是解决城市问题,适应大城市人口和就业的疏散,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在防止郊区化扩散的同时,也加快了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就新城镇规划中的城市空间规划和建设而言,目前中国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主要遵循现代主义推动的“功能主义城市”的概念。这给中国新城市规划的空间建设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中就包括: 城市区划的功能相对简单,区块规模巨大,土地和新城规划加强了汽车主导的交通方式。 通过扩大道路宽度,延长和新建道路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交通量,居民每天到达每个地点所需的距离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行走能力。 居民的旅行体验得不到保障,街区被多车道宽阔的公路网划分,导致城市空间分离,这同时也导致了冷漠的都市社会氛围。

同时我国大部分新城新区都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由此导致居民幸福感降低、城市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由于公共服务体系发育不健全、建设水平差异显著、居住配套不均衡等原因,严重制约新城新区的转型提升与良好发展。

1.2增量规划转为存量规划的趋势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以新城新区开发为主导的增量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主流,虽然起到了促进城市发展、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但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地方债务增加等严重问题也不容小觑。

在经历了长期以投资驱动为主导的增量发展模式之后,我国城市在近年进入了以存量空间资源为载体、以转型为发展思路的发展阶段。存量规划能够适应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它引起了规划界对存量空间的重视,是对单纯依靠增量空间扩张的规划理念的修正,也是对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理性回归。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既要提供平等优质的公共服务,又要建立可持续的长期增长模式。

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提升城市建成区的内涵和设置新建区的高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品质的空间予以支撑,存量规划不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唯一目标,它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城市空间来支持经济持续增长、民生福利改善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空间的快速增长和重组,居民的实际使用和需求不断变化,目前的规范和地方标准都是基于简单的分级标准进行配建。 但仅仅靠 “千人指标”或“百户指标”对设施配套规模进行控制,又或者以服务半径覆盖水平来进行配套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需要有适应发展新形势的配套标准,及时更新调整。简单地按社区人口规模分类来布局和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已不再适合现在的形势,城市规划应该在更宏观的空间内,以更全局性的眼光来进行质量和规模的协调。根据社会群体结构和需求的差异,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关概念界定

2.1“社会绩效”

“社会绩效”是由经济领域引入公共项目评估领域的概念。

目前,城市规划领域所关注的“社会绩效”可以广义地定义为城市社会空间对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人与人的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业务层面,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收入,消费,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以及娱乐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人们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对不同社会群体地位的描述上; 人的发展通过个人所能得到的社会福利加以反映。

2.2“社会绩效评价”

具体来说,“空间绩效评估”的特点是城市空间要素的产生,交换,循环和相互作用。通过空间层面的元素组织是否有效来评估城市空间利用的合理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将城市空间绩效评估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

其中,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绩效评价主要包含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性评价和公众满意度测评。

在公共政策领域,社会公平包括程序公平、分配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的差异。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以均等性衡量的分配性;基于公共需求和分配公正补偿性质;基于用户需求的分配公平;基于市场标准的分配公平。城市规划领域主要聚焦于如何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前提下公正分配社会公共资源。

在公众满意度评价的研究领域,欧阳鹏等(2012)试图建立起相应的动态评估体系,全程把控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落地的进展,同时指出当前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评估缺乏了公众满意度评估。而公众满意度评估应当包含:公众对于当前城市规划的大概认知,规划面对公众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估,公众聚焦的方面,以及公众对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建议。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研究目的

分析新城空间发展建设的内在需求与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估涉及到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机制。

从城市空间社会绩效的“居住空间的分异程度”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均衡度”,以及对于“公众满意度”的研究来构建社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对评估结论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进行对武汉花山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发表对于新城未来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意见,以及提出相应的改善优化措施建议。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与评价,能为相关新城空间发展的社会绩效评估以及社会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3.2研究意义

3.2.1城市规划由工程技术领域逐步转向公共政策领域

现代城市规划不仅侧重于工程技术领域,而且逐渐进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城市规划突破了简单的“物质导向”,结合了目标,技术和价值判断等因素。它逐渐成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政府职能和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

从公共领域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工作,它同时具备解决社会矛盾和调配社会利益的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维护,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增强,公众参与的引进,社会公平的保障以及贫困现象的消除等大多数亟待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都与现代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城市社会空间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都会影响不同利益相关者和不同公共群体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占用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保规划的公平性,这对于决策者和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执行结果时,也要评估这些结果的分配是否公平,即对社会绩效进行评价。

3.2.2城市规划评估中缺少对空间社会绩效的研究

城市规划评估研究工作起始于20世纪初,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实地考核工作开始时间较落后于西方国家,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就正式应用于欧洲和美国的进程,在我国,它首先是由为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参考而开始的。于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在此之后施行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均是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出发阐述和规定城市规划的评估工作,确定了规划实施的评估具有高度重要的意义。从此中国的各个城市都陆续开始评估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

目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其理论体系和实践仍需完善,其中对于社会绩效的研究尤为缺乏。因此,将社会绩效评估被引入到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中,使得空间社会绩效评估成为规划实施评估的一个重要维度,这是现代城市规划走向“以人为本”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城市空间社会绩效相关研究通常涵盖公平与正义和公众满意度两个维度。

4.1空间公平与正义研究

目前,与国外空间公平和正义相关的研究成果更加多元,研究对象涵盖了多项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包括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商业,体育,文化等类型。 相关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强烈的积极外部效应,也因此被形象的称为“收入隐形增长体”,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会极大地影响到市民的贫富分布,令其呈现出一种基本的“再分配机制”。 现如今,在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等多种权力的综合影响下,公共服务设施通常由具有最高地位,最强大和知识最渊博的社会阶层的团体所占据。 这些人享受最方便和最好的公共服务,而低收入人群等社会弱势群体往往被忽略甚至排除在外。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国外某些城市不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甚至呈现出一种“服务反比例规则”。

我国对于空间公平正义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社会公共资源分配领域。目前我国关于空间公平正义较为权威的概念来源于任平(2006)):“空间正义是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分配领域中公民空间权利领域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它包括对空间资源和空间产品的生产、占有、利用、交换、消费的正义”。此后,于2005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这也表明了城市规划中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重要性。

国内对于空间公平与正义的研究基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探讨空间公平的影响因素,聚焦于社会经济,社会保障以及国家政策等宏观层面。而另一类则是对于空间公平性的实证研究评价,大多是针对某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聚焦实施层面,可以分为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前者常常集中在教育以及医疗领域,从传统供需平衡的角度出发,考察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分布中的公平性,由于单一性评价没有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空间外部效应和交通环境等外部因素,故而具有局限性。综合评价类型作为其改进和完善的版本,考虑到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的机制,更加全面的对于空间整体布局的公平性进行了评价。

高俊波(2010)等试图将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网络距离等因素同时纳入考虑,在空间公平与正义领域积极尝试构建公平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此讨论其空间布局的综合公平性以及聚集的特性。

4.2公众满意度研究

许多发达国家的公众满意度评价理论以及相关测评模型现已较为完善。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公共服务满意度模型SCSI,1989年于瑞典建立,此后欧洲和美国为了测评民众对于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满意程度,也先后建立了ECSI和ACSI指标体系来。其中较为值得一提的是SSNYCS,该项目于2000-2001年在纽约市启动,是通过电话访问调査的形式在广大市民中抽样,询问他们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价,以此来评价他们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程度。SSNYCS项目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将满意度进行了量化,分为为九个层面和四个等级来进行衡量。此后,这个项目又再次进行了跟进调查,加入了时间维度上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这次对于纽约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研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利用Oliver期望实验模型对其进行了检验,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给出了具体策略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可得,在进行公众满意度评估时,人们往往更加关注对于个人物品的供应,只有在满足了自己对于私人物品的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转向现有的公共物品,并对其数量和品质有更高的期许,也是根据这个需求顺序,才建立起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公众满意度评估研究。

中国学者蔡立辉(2003),尤建新(2004)和吴建南(2007)均非常重视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评价,并提出了一种修正版的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总结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的影响,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个人的基本情况,外部因素是指服务能力和质量,服务类型和服务流程。

侯惠勤(2011)、辛向阳&易定宏(2011)在《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0-2011)》中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由八个一级指标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对于基础教育设施、基本社会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安全设施、住房保障和城市环境的评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民生为本一一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改善路径》中提出的三级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也将公众满意度细分为多个层面。其中一二级体系包括居民生活状况(收入分配、消费水平、就业状况、居住状况、健康状况和交通状况)、公共服务状况(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社会环境情况(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卫生安全、商品安全和司法公正)和生态环境情况(空气质量、垃圾处理、水质达标、绿化水平和农村环境)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能极大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基本状况。

孙婷婷(2016)、梁昌勇(2016)、朱龙(2016)、徐枞巍(2016)改进了模糊的综合评价法,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这样能更清晰的测定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公众具有二重性,既是为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纳税人,又是政府部门的服务对象,理所应当得到既优质又高效的公共服务。所以在公众参与政府工作的基础之上,引入公众满意度这项作为考察公众心理状态的指标,可以为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价提供辅助参考。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研究

通过网络查询,在图书馆进行文献浏览,市、区档案馆查阅等手段来收集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新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空间社会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和优秀实例,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技术方法,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参考。这能形成更加系统与可靠的研究体系,为论文研究框架的构建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思路指导。

  1. 网络研究、走访调研法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运用网络研究结合走访调研的方法对武汉花山新城进行发放问卷以及访问等形式的调研,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获得武汉花山新城空间社会相关的一手资料。

  1. 数据分析法

对获得的调研问卷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社会绩效评价相关的要素以建立研究的相关性。同时,应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实证评价,针对实证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数据分析可以采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

  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常适用于影响因素众多、数据不易量化的复杂问题,例如新城空间社会绩效评估研究这类公共政策评估。由于空间社会绩效的特殊性,其评价因子大多难以量化。而且由于空间社会绩效是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形态,而是更加强调相关政策对各行为形成的影响过程;此外,在评估新城空间社会绩效的相关问题时,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采用定量数据,这有助于更明晰的呈现评价结果,这些定量数据包括:从花山新城开发公司获得的相关报表和回收问卷及调查访谈等活动所得到的数据。

研究内容与框架

6.1研究内容

全文共有5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简介分别为:

以上是毕业论文大纲或资料介绍,该课题完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请添加微信获取,微信号:bysjorg。

相关图片展示: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