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队伍体系分析开题报告
2020-04-13 15:27:2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目的及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建筑业存在能耗高、污染大、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建筑业的创新与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装配式建筑凭借建造速度快、施工过程基本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有效节约能源和资源、大幅度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等优点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具有高度的竞争优势,代表了新一轮建筑业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既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未来的工业化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研究基本内容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装配式建筑工程概述
2.1.1装配式建筑技术、施工要点
2.1.2装配式建筑优、缺点
2.2管理队伍建设概述
第三章 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现状
3.1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分析
3.2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要点
3.2.1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的识别
3.2.2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监督要点
3.2.3装配式建筑安全评价体系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队伍体系
4.1 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4.2 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队伍支撑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2.2研究目标
(1)查阅不少于15篇相关文献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3篇,撰写开题报告;
(2)完成不少于2万字英文字符(5000汉字)印刷符,且与论文选题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无明显错误;
(3)结合文献资料和项目研究进度完成不少于12000字的论文,包括题目、目录、中英文摘要、绪论、正文、结束语、致谢和参考文献等。
2.3研究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1)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普通建筑安全管理队伍体系以及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大量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分析装配式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现状,梳理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情况。
调查研究法:在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到中建科技武汉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进行学习,了解装配式建筑生产流程,向技术人员询问有关问题。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毕业实习,参观、调研和参与生产,完成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
第4-5周:检索并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撰写开题报告告
第6-8周:完成英文参考文献翻译,形成论文初步框架及相关基础内容
第9-12周:深化论文主要内容,完成全部内容撰写
第13-15周:老师审查,毕业论文修改并定稿
第16-17周:打印、装订、整理毕业论文档案,准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张红平.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50):183-184
[2]杨爽.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L].2016-02-06.
[4]魏文杰. 我国建筑产业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5] 韦冠科.建筑施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J].山西建筑,2008(16):207-208.
[6]陈振基.我国建筑工业化60年政策变迁对比[J].建筑技术,2016,47(04):298-300.
[7] 陈当煌.建筑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8):127-129.
[8] 顾纪云.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作业队伍建设及发展方向[J].铁道工程学报,2005(05):98-101.
[9]李传坤. 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D].聊城大学,2014.
[10]杨龙斌. 区域建筑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4.
[11]晋慧. 中国建筑工业化政策效应测度[D].东北财经大学,2016.
[12]郭向勇,常卫华,赵霄龙.国内混凝土预制构配件产业发展状况分
析[J].工程质量,2017,35(06):8-12.
[13] ERCOLINO M,MAGLIULO G,MANFREDI G. Failure of aprecast rc building due to emilia-romagna earthquak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6,118:262-273.
[14] john Binder,"The Event Study Methodology Since 1969”,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11(1998) :111-137.
[15] Armitage,S,1995.”Event Study Methods and Evidence on Performance”,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8,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