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区医养结合康居园区规划和建筑设计5文献综述
2020-05-31 20:37:08
文 献 综 述
摘要:本文以社会公共医疗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医疗产业(主要是国内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变革的基础上,认知我国传统医疗建筑与当代医疗建筑的异同,然后分析适应性医疗建筑的几种空间形态,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适应性医疗建筑做了较多的文章,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手法使其满足当下我国老龄化社会医疗要求。最后通过对建筑基础理论以及医学保健的粗浅的理解,总结出当代医养结合设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就医养老的设计策略,期望为以后的建筑实践提供参考,设计出符合基本国情与时代背景的医养结合建筑。
关键词:医养结合 老龄化 以人为本
一、选题背景
1、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寿命延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医药科学、技术和保健水平、营养和卫生水平等的进步。这一进步所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族群。尽管这一庞大的人群的健康情况比以往要好,但是他们的有些能力却发生了变化。感知和认知能力、生理健康程度、身体活动性和思维敏捷性的变化在老年人中很普遍,这些改变所引发的问题也诱使我们思考人与环境的互动问题。同时其实医养结合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2、建筑学界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建筑的探索
在上文我们谈到了建筑学界应当成为老龄化社会探索变革的先锋,其实早在1995
胡仁禄先生和马光先生就出版了《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一书,在书中就提到了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问题刻不容缓,远见的发现了中国社会当时隐藏的老龄化问题。在这之后又有周燕珉先生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住宅的精细化设计》一、二两册,在书中提到了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住宅应当注意的问题和规范。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我们离”治病良方”又近了一步。
二、我国传统医疗建筑建设的现状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展。2003-2006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稳步增长,到2006年,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91.81万个。2007-2008年有所下降,2008年降至89.15万个。
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呈持续增长势头。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2万个,其中:医院2.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3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他机构0.2万个。与2012年11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94个,其中:医院增加156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1606个(主要原因是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村卫生室合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247个。
然而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养老的需求现状。中国养老设施设计、开发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发建设经验不足:目前在投资模式、管理服务方式、老年人群细分等方面均有待积累,如:由于建筑形式不符合管理模式,实际运营中增加了劳动成本。
2、对老年人需求缺乏了解:老人房间如宾馆标间,缺少适老化设计,老人只能在浴缸内洗淋浴,进出很危险
3、管理与建筑设计#8212;#8212;软硬件未能协调,如:护工24小时与老人一起生活,需要考虑护工的生活空间
4、盲目追求豪华设施:运动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特点,老人较少使用。
三、高校校园建筑适应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目的不仅仅在于解答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疑问,还在于梳理中外医疗建筑的发展,以及研究中外新型医疗建筑中建筑空间的突破和创新,总结建筑的空间形态对医疗建筑的影响,为以后建筑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以期对现存的社会问题有所缓解。
2、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深入理解课题要求,我们会对整个医疗行业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包括现代医养结合的康居住区发展现状与趋势,现代医养结合的康居住区的总体规划设计,老年医疗康复中心的设计,老年人的心理、行为与住区内景观、活动场地设计,建筑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分析,建筑综合造价,绿色建筑适宜技术等等。
(2)提高驾驭复杂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掌握住区规划原理、医疗康复建筑、综合医院的设计原理,做到住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结构清晰、交通组织顺畅、住宅空间舒适、配套设施齐全、整体环境优美。
(3)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点,为老年人、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一个安全、适用、绿色的,人性的,以医养结合为特点的住区环境。
(4)设计方案应有创新精神,注意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地域特征;总体目标明确,设计方法得当,建筑语言清晰,图纸表现新颖。
四、案例分析
1、上野边界老年看护中心
隈研吾设计的老年看护中心的设计目标是保存木质的田岛住宅的特有的氛围。建筑围绕在花园周围,花园属于旧住宅区并且保存良好,采用半开放的餐饮区,来实现与外界邻居的交流。老年看护中心与环境与文化结合的很紧密,采用日式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一半区域针对有认知困难的住客,另一半针对普通老年住客。不仅营造出了独特的传统日式房屋的氛围,同时也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种类的需求。
2、圣安娜看护中心
它是一座以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不同服务为目的的典型建筑,为了使建筑融入周围的绿色环境,所有的大树都被细心的保留,给人以这座建筑已经在这里存在了几十年的印象。同样的颜色细微变化的外墙砖饰赋予了建筑表面细致的年代感和不因时间而改变的体验感。
建筑的两条边线,入口和建筑主体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六层楼的主建筑可以鸟瞰街道,第二栋楼沿街而建,是一座下后向下修建的四层建筑,以此来避免阻挡从周围的南侧方向照来的阳光。 广场建造是看护区域的中心,它环绕在一个中心庭院周围,可以容纳120位住客。五楼上还有十二间安居公寓。日间看护设施设在底层。一栋独立的单边建筑里设有33间公寓。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连接性结构,所有的公共使用区域比如休息厅、礼拜堂和咨询室都设在这里。连接性建筑保证了生活区和看护设施之间的紧密连接,因此有额外看护需要的住客不必离开其房间就可以得到帮助。看护区独立占据一层,设有带玻璃幕墙的走廊环绕在中心庭院的四周,这里有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运动空间 。矩形的庭院配合着建筑的方形平面设计特点,因此走廊的角落更加宽敞,形成了类似休息室的空间,可以被用作多种活动场地。走廊和街道很类似,入口前面有长椅微微后置于”街道”之上。
角落里的窗户标示着每一排里的”房子”。通过建筑内部庭院里的楼梯和电梯,患有智力衰退的住客不用离开建筑就可以自己下楼来到花园里,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就不会有被关起来的感觉了。
建筑的紧凑结构,经济有效的利用了空间,对树木的保留和坚固的建筑材料组成了可持续性概念的基础。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进行了热能需求评估以此来优化建筑的功能。
3、斯德卡尔普平原看护中心及老年人之家
这座狭长的L型综合楼扩展建筑的西南端有一个显眼的台阶是金字塔结构的顶盖,它是对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已不能满足当下要求的斯德卡尔普平原看护中心的翻修和现代化工程。除了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以外,在2000年这个项目还计划把现存的三间卧室改造成一系列有不同特点的单间并建设一个新的扩展楼,额外提供53个房间,包括一个接纳艾滋海默氏症患者的侧翼楼、现代化治疗室和公共空间等。设计师的设计超出了这个要求并且挑战了通用的老年住宅方案标准的智慧。他的设计意在为住客提供多种不同的安静空间以满足住客不同的性格和需求。
他设计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住宿楼:一个”常规居住区”,这里有宽敞的浴室可以满足老年病患者的需求;一个”阳台式居住区”,这里可以直接到达户外区域;一个套间,也被称为”治疗工作室”这里的结构可以被灵活安排比如安装滑动门等。 这里尤其适合夫妻居住;最后是”沟通居住区”,这里是为那些病情较严重的,更希望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老年患病者设计的。这里是有双重门,可以按照要求保持开放,入口区设在房间的前面,走廊很宽阔并设有公共区域,鼓励住客和他们的邻居坐下来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