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织补与空间弥合——深圳“宝安1990” 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7文献综述
2020-06-01 15:48:25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课题研究背景 1.1.1城市更新的理念 自199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的概念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诸多学者就此议题的研究成果可见于(Caemon,1997;DeakinAllwinkle,2007;NgTang,2002a,2002b; Roberts,2000)等。
学者们普遍认为:1970年代以来人们讨论的”城市改造”(Urban Renewal)主要表现为,对城市衰败地段的”推倒重建”取而代之以高尚住宅或者较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通常真正有机会享用到这些美好环境的多为中上阶层人士,原来在城市衰败中心区居住的穷人,不过是从一个衰败区被赶到了远离城市中心区的其他衰败区而已(Western et al,1973)。
相比较下,”城市更新”的内容更多元化且具综合性。
正如Wise指出的,””城市更新#8217;体现了一种更加审慎,明智与和谐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更加明智和多元的更新途径,诸如:保护,修复,再利用以及再开发等(Wise,1985,p.49-51)”。
当前在中国,基于西方”城市更新”的经验,人们对他的理解,已经从单纯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发展到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背景下形成的”城市更新”的概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
尽管通过对西方城市更新概念的回顾,对理解城市更新的研究内涵是有益的,但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内容与特点,却很与必要进一步理解。
目前,很多学者尚未对中国的城市更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果直接把西方概念套用在中国城市现实上,就有些近于削足适履了。
所以我希望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结合城市中人群对于城市功能的需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考量文化和历史方向的诉求,希望能够找到中国城市更新中的一些关键元素,参考对比西方城市更新的过程,最终发现实现城市更新综合目标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