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结构织补与空间弥合——深圳“宝安1990” 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6文献综述

 2020-06-01 15:48:25  

研究背景与现状
在如今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交通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一些城市的发展不仅缺乏人文关怀,也引发了城市形态的割裂。从”城市碎片”和”织补”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当下的城市片段化的现状问题的分析,从而探讨城市碎片问题的织补整合策略,意在塑造城市形态的完整、城市活力的多元和城市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不断发展与进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城市更新,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的特点有: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地结构的转换、人口结构的变迁等等,这不仅给城市带来物质性衰退的问题,同时也使之面临着结构性的衰退和功能性的衰退,进而随之产生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然而城市更新现状中缺乏人性维度关怀,必然会使城市形态进一步的断裂。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改造,建造整体的、连续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积极向上、可持续的城市活力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城市碎片”现存的的主要问题有:(1)城市肌理整体性被破坏。在当下的城市建设时常常会建造很多相对原有的城市肌理而言尺度过大的建筑或街区,它们割裂了城市空间,进而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破坏作用;(2)城市功能多样性的丧失。功能的缺失使得城市的某区域没有使用者而成为城市肌理的盲点黑洞,而现如今规划意识形态指导的城市设计,常常会因为过度的强调功能分区的思想而使得分区内部的功能单一化,面临这种情况,人们往往会为了满足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不得不致使交通量增加。;(3)城市文脉连续性被割裂。一个城市的物质形态与功能不断地发展积累形成了这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而语言、建筑特色、生活状态及风俗等等则成为了其物质与非物质的作为载体,传承的表达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这些也是续写城市文脉的坚实基础。当一个城市的物质形态遭到剧烈的变化和破坏时,这些承载了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往往会被随之消失,从而造成城市文脉的断裂。
如何整合织补这些”城市碎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融合新旧元素织补城市肌理,完善风貌特色。城市碎片的织补过程中对新旧元素的调和,不仅表现在碎片内部新旧元素的整合,也表现在其与周边区域的新旧元素整合。对于旧元素, 我们要加以继承保护利用, 同时也要敢于在历史元素中添加新的功能和文化, 以反映时代的特征。但是,在前人的经验中,我们应该看出这种新元素的出现方式应该做到尊重历史,融合于历史环境,并且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改造区域内的多样性,同时营造融合但不失特色的城市风貌特色。
二、调整道路结构,整合城市格局。城市建设应当”以人为本”,对于”城市碎片”的织补也应以人的尺度为最本源的思考切入点和落脚点。营造细致的城市道路空间肌理、营建更为亲人的尺度便体现了对于城市使用者的关怀,同时也更易于连接城市碎片与城市已有的肌理,但在这种规划思考下,也不应该忽略城市现在快节奏的、高效的需求。
三、合理利用土地,混合片区功能。在对城市碎片的织补更新中,应秉承全面性、综合性、全时性的原则,让其发展成为城市整体的有机补充,让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上混合才能使城市功能肌理更加细致化,避免出现死角。
四、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完善其系统化建设。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往往是历史的重要承载者和文化特色的关键体现者,与城市文脉、地域特色有着密切联系。然而,在被割裂开的城市区域内,公共开敞空间的不足是旧城居民生活品质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其中建设小型的社区型的开放空间是非常必要的。此外, 城市的特质也可以通过文化的、活力的公共空间来体现,更可用这种空间来打造一个城市的名片。
五、塑造城市触媒,营造文化网络。城市触媒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塑造良好的城市触媒,能够丰富区域内的元素,使用者也因此有多样性的选择,激发有机的互动和活力产生。如今,城市正在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文化艺术活动的平民化更是促成了其在城市空间中衍生活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织补碎片区域时,应该多营造临时性的文化网络,它们能够使城市活力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同时,文化产业能带动其他商业、旅游业等的发展,这也是重要的活力营造因素。
而在这其中,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设计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速度持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人口大量向城镇区域集中。这样迅速膨胀起来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存在区域人口数量激增、建设用地紧缺、基础设施不足、道路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现状,人们开始考虑向城市空间的另一个层面#8212;#8212;地下空间寻求解决土地稀缺现状的改善方法。目前,我国对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已经获得了一些实践及研究成果,但因起步较晚,对于地下空间的还欠缺统一的规划作为指导。
在《”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一文中,作者以深圳为例具体分析了当地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并提出设计意见。前海片区作为深圳市重要的新建城市片区,其对城市空间的品质需求很高。针对其作为城市新建填海片区、单元式区域划分、轨道交通选线复杂等特殊开发背景,它将一体化设计的概念引入前海片区三、四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影响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立体化、综合化、人性化的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目标。根据三、四单元需要快速建设、配置复合功能、组织高效交通、打造集约空间、体现特色文化的建设要求,提出选址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细节设计完善的总体空间规划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条件分析相关案例,提出相应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地下公共空间的三个主要设计要素:交通组织、功能布局及环境设计。其中,地下公共空间的交通组织包括三个层次:水平交通的连续性、垂直交通的联系性及上下交通的转换性,通过分析三、四单元的片区道路、交通枢纽、步行系统等相关设计条件,总结其影响因素得出地下公共空间交通组织的立体化设计策略;通过解析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的广义内涵包括商业休闲、停车交通、其他辅助功能等,明确功能布局要做到以交通功能为基础、商业功能为主体、其他功能为辅助的设计原则,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及相近性原理,结合文化街道、城市综合体、街坊式开发等影响功能布局的相关条件,最终类比分析出地下各功能空间的综合化设计策略;通过对地下公共空间的主体要素及空间要素的解读,明确环境设计需要满足使用者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审美需求三个方面,并对三、四单元地下空间环境影响开敞空间、景观公园及需要滨水文化等条件分析,得出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策略。最终将研究的结果运用于前海三、四单元的规划设计实践当中,以此实现前海三、四单元片区一体化的地下公共空间的营造,完善前海片区整体公共空间形态,同时为深圳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设计
随着当今城市中城镇化与机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交通拥堵情况也愈演愈烈。轨道交通凭借自身运量大、速度快的优势成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而步行作为接驳轨道交通的最主要方式,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居民对轨道交通的使用效率。因此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规划研究在现阶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目前重庆中心型轨道站点周边步行空间在连续性、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步行者对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使用。本文结合中心型轨道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使用需求与总体特征,针对重庆中心型轨道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 Colantonio A, Dixon T J. Urban Regeneration amp; Social Sustainability: Best Practice from European Cities[M]// Urban Regeneration amp; Social Sustainability. 2011:81-101.
2. Judd D R, Parkinson M. Leadership and urban regeneration : cit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M]. Sage Pub. 1990.
3. Tallon A. Urban Regeneration in the UK[M]. 2009.
4. Roberts P, Sykes H. Urban regeneration : a handbook[M]. 2000.
5. Colantonio A, Dixon T. Urban Regeneration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M]// Urban Regeneration amp; Social Sustainability: Best Practice from European Cities. Wiley‐Blackwell, 2011:54-79.
6. Adams D, Hastings E M. Urban renewal in Hong Kong: transition fro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to renewal authority[J]. Land Use Policy, 2001, 18(3):245-258.
7. Gibson M S.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renewal /[J]. Urban Studies, 1982, 20(3):377-378.
8. Alexander C.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Sterling R, Carmody J. Underground space design[M].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3.
10. Hall P G. Cities of tomorrow :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Blackwell, 2002.
11. Carmona M. Public places - urban spaces : the 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M]. Architectural, 2010.
12. Farr, Douglas. Sustainable urbanism : urban design with nature[M]. Wiley, 2008.
13. Gosling, David.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M]. Academy Editions, 1984.
14. Spreiregen, PaulD. Urban design : The Architecture of Towns and Cities[M]. McGraw-Hill, 1965. 15. 齐康.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16.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17. 陈志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8. 艾星. 建筑改扩建之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9. 著许凯. 步行与换乘的交集:城市设计研究[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20. 编译段晓丹. 建筑改造[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1. 阳建强, 吴明伟. 现代城市更新[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2. 吴琼华. 地下到地上步行空间连续性的规划设计研究[M].
23. 王富臣. 论城市结构的复杂性[J]. 城市规划学刊, 2002(4):26-28.
24. 秦应兵, 杜文.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0, 35(3):284-287.
25. 格哈德#8226;库德斯. 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6. 姚心淇. ”城市碎片”的整合与织补策略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6(3):162-163.
27. 冷霜. 城市旧区交通网络的织补策略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28. 张杰, 刘岩, 霍晓卫.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J]. 城市规划, 2009, No.253(1):51-56.
29. 张杰, 刘岩, 霍晓卫.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旧城更新#8212;#8212;以株洲旧城更新为例[C]//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8.
30. 蔡磊, 刘佳. ”织补城市”方法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探索#8212;#8212;以嘉善老城更新为例[J]. 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 2013(6):26-3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