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城市负空间再生——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02文献综述

 2020-06-01 16:00:06  

文 献 综 述
摘要:
城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负空间”。这些空间的存在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这些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样可以带来积极的效果。本课题旨在南京林业大学一块三角消极地块内,通过新建大学生活动中心,对该地块进行空间再生与激活,给该地块重新带来活力,用于丰富当下大学生日益多元的校园学习及生活。
关键词:负空间,再生,空间激活,大学生活动中心

一、 选题背景:
(一) 城市负空间的泛滥
”负空间”原本是指物体之间的空间,是一种”留白”。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够被合理的规划,利用,因此在楼与楼之间,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在不同的形式种类作用的建筑群中间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空间上的浪费。一方面,这些城市中的负空间是建筑物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空间,也是设计师在定义了各种功能空间之后所遗漏的空间,例如城市空间中一些夹缝、边角和在建筑物之间被设计所忽略和轻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没有被设计的空间的低质量,以及其产生的混乱和衰败,大多数人将他们视为混乱和丑陋的角落,也就是”负能量空间”。在现今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更新过程中, 伴随着越来越多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负空间也在无声无息地累加着,并对人们的城市体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
(二) 大学生活动现状
目前,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以及性能的多样化,大学生们越来越多的把时间用在电脑前而不愿意出门参加学校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活动器材和场地的匮乏使得大学生缺乏运动场所和交流场所。
(三) 新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是作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的主要载体和反映校园人文精神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活动中心能够创造一个独特的校园以外的教育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质量交流活动,提高校园生活品质和校园生活的丰富。优秀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旨在处理好基地消极属性,给地块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为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通过新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将高校内的各个建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完成地块的更新和激活。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供众多大学生交流的平台,在注重建筑开放性的同时,功能的合理性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建设一个独特的校园活动中心的时候,应该注意与校园建筑的整体规划相一致,并且使得该活动中心成为学校里的一颗明珠。
三、 研究现状和发展
(一) 国内相关情况:
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研究一般是集中在单体建筑上,对于节约型建筑以及建筑文化传承方面缺乏深入探讨。这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发现形式不相符。国内大学生活动中心在改扩建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定位的不恰当、空间尺度的失调、教育资源优化与配置的欠缺、忽视校园文化的传承等问题。
(二) 发展趋势:
大学校园建筑应当体现出恒久平持,体现出该大学的特色文化内涵,特别是大学生活动中心,更应该体现出大学生的活跃,自由,在考虑好建筑的功能性,视觉美的同时,也应该使得建筑与学校的文化肌理相符合,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活力。
1、 整体性
高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同时,要注意校园整体的协调,布局的合理,分区的明确等等。建筑单体要与周边场地保持整体性。把外部空间视为与建筑相共生、独立完善的整体,即建筑单体是限定与围合外部空间的重要界面,而外部空间是建筑单体的背景与衬托,两者相互协调统一。
2、 开放性
大学生活动中心将越来越要求开放,能够提供给学生在活动中心内的交流与互动,在这里,大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各种活动,给予大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各项活动的机会。同时,大学生活动中心也将促进与校园其他交流空间形成空间上的交流与互动。
3、 综合性
大学生活动中心将不止担任着提供大学生活动的场所的功能,同时也被赋予教育功能,在实现人性化的同时,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教育、交流体验,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4、 文化性
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校园活动的载体,也具有传播校园文化的意义。活动中心需要具备场所精神,能给予人更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更利于校园文化的营造。应体现科学文化的理性与秩序,体现高雅、淳朴的自然格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展现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馆类建筑的氛围。
四、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 基地的更新方式,激活手段
2、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项目定位
3、 如何处理大学生活动中心与地块的结合,与校区的联系
4、 结合使用者的需求解决具体功能分区,流线组织问题
5、 建筑风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4)《 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57-2000)
(5)刘加平、董靓、孙世均.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6)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评价#8226;实例#8226;技术[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7)建筑设计资料集(新一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
(8)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编著. 建筑专业方案及初步设计深度示例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9) 200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规划#8226;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年第一版
(10)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编.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 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11)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建筑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8212;设计选用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13)石科.浅析城市负空间的利用与激活.《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14)楼正.营造开放、交流与凝聚的场所#8212;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5)《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华中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国内专业杂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