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设计6-美丽乡村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法及应用毕业论文
2020-06-02 19:40:12
美丽乡村建筑设计手法
- 文献综述
1.1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探讨了建筑设计方法的具体方法,即设计手法。设计手法反映了建筑学中具体方法,包括各种技术手段、构成方法、布局原则等等。这一部分要弄清楚设计手法并不是设计方法,对设计手法的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整理。
第二个部分探讨了建筑设计方法的一般方法。首先介绍了对问题的本质研究,对问题的特征、分类和结构做了详细的介绍,从而帮助我们从本质上理解设计问题。之后对建筑设计过程模式的研究加以分析,探讨了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和方案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个部分深入设计主体的内部,结合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对设计师的思维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思维的特点、思维的方法以及思维的工具,并探讨了创新设计思维的特征及方法。
1.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建筑方法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方法论运动开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纵观其研究的发展过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过程的管理阶段。始于1960年代,其特点是致力于发展系统化设计方法,有条理的经营整个设计程序。认为建立客观正确的程序就可以产生合力的建筑形式。
第二阶段:设计问题的结构阶段。始于60年代中期,此阶段试图分析设计问题的结构,发现“设计问题”的内在本质,提倡先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以及发展一些系统化的设计技巧以便于适用于这些过程。
第三阶段:设计活动的本质阶段。始于70年代。主要是关于设计活动的本质,研究设计师如何工作,如何思考,以及找出适当的表示方法用来重现设计观念,以便将设计过程模式化。
第四阶段:设计方法的哲学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探究设计活动的本质和设计方法的哲学基础,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必须从最初的原点开始思考,也就是哲学问题。
从时间顺序来看,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是承上启下的,从内容来看,研究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从哲学层面上的研究设计方法论,以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建筑设计活动,属于本质上的研究;二是从建筑设计的整体过程来研究设计方法论,探讨设计过程的目标、程序、策略、评价等,属于综合性的一般准则上的研究;三是从各类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来研究设计方法论,归纳出空间生成和造型塑造的特定方法,属于具体创作手法上的研究。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建筑设计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开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近30年来我国的这方面理论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1980年代,以引进西方理论,大量的翻译译著,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为主的工作。第二个阶段从1990年代开始,国内的学者学习和借鉴国外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成果,结合我国的建筑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方向,并逐步建立了基本体系,出版了多本专著。如张钦楠的《建筑设计方法学》,张伶伶的《建筑创作过程的思维与表达》,杨秉德的《建筑设计方法概论》等,系统的方法论还有汪正章的“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一文,作者系统地对相关背景、理论宗旨进行了总结,针对建筑创作提出“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框架,力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
从建筑设计方法及其理论的发展,结合当代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当下的研究趋势。首先,研究者们通过理论的发展历程逐渐认识到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不能只从某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法,而是要将各类问题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寻求协调发展。方法应该是多元的。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建筑相关的其他学科如心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等地迅速发展,给研究者提供了更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论支持和研究空间。所以,方法应该是发展的。
二、设计手法(比较)
1.设计手法的定义
设计方法与手法属不同概念范畴,现实中不少研究将其混淆。“手法”一词英文称为Manner,可译为“手法”,亦可译为“技巧”或“技法”。方法论的研究从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设计手法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最低层次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包括形式合成法、几何法、古典主义手法、现代主义手法等等设计流派或者具体的设计手法。对于手法的研究,研究者一般都是通过对建筑案例的剖析,从各个个案研究成果升华到建筑理论层面的共性表述,将体现于建筑作品的感性思维成果转化为理性表达的建筑设计手法论述。对建筑设计而言,设计手法与设计构思二者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构思是建筑设计的根基,设计手法则是落实设计构思的手段、技巧或技法。
沈福煦先生将建筑设计手法分为三种:一种是“说得出”的,如各种设计规范、功能方面的、实用性的等;第二种是“说不出”的,如建筑艺术,它的深邃处是很难用理性化的语言说清楚的。设计者、评论者到了一定的建筑艺术境界,就能认为某个建筑好,或者不好。这就是所谓“悟”。所以也就说不出,当然亦就写不出。正如印象派画家雷阿诺所说,如果一幅画能够解释,那它也就不是艺术了。最后一种是介于“说得出”与“说不出”之间的,既能说得出,但又不能完全说得明白。
1.1设计手法的分类
1.2建筑功能与类型
1.3建筑形式与风格
1.4地域建筑与文化
对于地域建筑的创作,国外有不少实践项目和案例,建筑的地域特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方材料等;另一方面是文化因素,包括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等。
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因此,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当代建筑师依然保持着对本地地域建筑的积极探索。
1.4.5设计理念与更新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球资源的不断索取,将人类逐步推向了生存危机,人们渐渐意识到能源短缺、能源浪费、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建筑界相继提出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等建筑理念。
2.问题原则及设计方式
如果说建筑设计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设计问题就成为设计的开始,设计活动的关键在于找出问题,随后设计活动就成为一系列的问题解答。如果说试探性方案能够引出问题,那么设计问题就成为设计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必须指出的是,设计问题有各自的性质和特点,不会有固定的答案,解答问题的过程亦也不明确。建筑师的解题过程不像解答数学题目一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定理或公式来得到唯一的答案,设计的结果存在多种可能性,建筑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供方案”,而提出的方案是针对“问题”而言的。所以在研究建筑设计方法的过程中,设计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系统的设计方法论中也对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
2.1.1设计问题的分类研究
确定性问题、随意性问题、模糊性问题
问题来源于信息,然而信息是有层次的
2.1.2设计问题的结构研究
平面树状
半格子
三维
2.1.3设计问题的特征
设计问题有主观性、模糊性、结构性
2.1.4设计问题的解决研究
a问题解决的周期
b问题解决的策略
c问题解决的障碍物与推动力
心理定势的转移与酝酿
3过程意识与设计模式
3.1分析推理模式
从开始学习建筑学时,这种设计方法就普遍被接受,因为这种设计过程的行为发生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并且行为与行为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联,使得分析推理模式成为建筑设计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建筑设计的第一个行为,通常是建筑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一开始这些信息是独立、不完整、纷乱的,所以要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选取出可以利用的有效信息。之后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限制因素,从中提取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复杂联系的,并且是多层次的,一些问题包含在某个问题之中,而某个问题又牵连许多其他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地将问题分解。
在发现问题之后,还必须对所发现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对“问题一方案”模式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设计问题进行概念区分,使用各种方法解答设计问题。根据笛卡尔的描述,应当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再上升到对复杂问题的解答。但是单个问题的逐一解决并不能形成方案,还要将设计问题进行综合才能使设计成形。这一过程要求将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概念或答案进行例行的整合,协调解决设计中的各种矛盾,力求满足各种设计条件,之后用不同的设计方式表现出来最终的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还要通过评价,检验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方案需要经过参与设计的多种人员之间的交流、评价、反馈,深化、综合多种意见进行优化,才能形成确定的设计成果。
3.1.1分析推理模型
3.2猜想验证模式
猜想是波普尔提出来的一种用“猜想一反驳”模式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一定的科学事实和已有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当这些事实和原理尚不足以对某种自然现象作出完备性解释的时候,根据非结论性的证据作出推测。科学发现过程常常是经过多次反复的猜测与论证的过程,最后获得科学的结论。
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猜想是存在于建筑师脑海中的一种初步的概括性的设计意念和形式意象,其中蕴含着具有发展前景的基本设计构架。这种猜想具有分叉现象和随机现象。分叉现象是猜想完成后有可能会面临多种多样的选择机会,这种分叉一方面保证了产生丰富多样的结果,另一方面为设计者提供比较多的权衡机会。随机现象是猜想的产生依赖于设计思维,而思维具有随机性的特征。
3.3设计问题与设计方案的关系
3.3.1对模型的思考和质疑
以上所讨论的设计过程的两种模式,前一种是向后推理,后一种向前推理,而在实践中,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严格按照这种逻辑方式运作的,在操作中我们可能存在跳跃。设计过程模型还表明了一种逻辑的方式,设计师遵循着一种由总体到个别的设计,从“轮廓建议”到“细节设计”的前进过程。但是,对设计师工作方法的研究表明,这一点并非像看上去那样明确。习惯认为这些模型的前期阶段关注的重点是整体组织和空间部署,后期阶段应该要注重建造中的材料选择,以及之间的结点设计。但是著名的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就提出过这一点:“我们有句话叫本末倒置。你不必一定要从总体向局部前进,很多时候,你在开始就会进行细节设计。”
- 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
4.1思维与思维方式
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问题性和目标性,层级性,借助思维工具来实现
设计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观性,基础和源泉是客观性,受客观条件制约
4.2设计思维的工具
语言工具
视觉工具(草图,模型,透视图)
4.3设计思维与建筑创新机制
4.3.1新设计思维方法的基本形式
4.3.1.1发散思维与平行设计
发散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性。这要求在设计中不能满足于既定的解释,不断寻求新的变化,要求其思路灵敏、迅速、流畅、开阔。如果一个设计思路不能得出满意的方案,就必须要开辟一个思路。此时,要注意摆脱常规思维定势所造成的习惯思维的束缚,要让既有的知识、经验进入新的问题中,设法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多的发散出自由的设计灵感。
4.3.1.2收敛思维与综合设计
设计过程中,收敛思维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将设计思路指向这个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收敛思维是在对发散结果的对比中完成的,它通盘考虑了所有的可能,在完整掌握所有情况的基础上,集中导向的搜索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筑师在多个方案平行设计之后,最终的方案必然要综合所有问题解决的方法,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筛选出最佳的方案。因此收敛思维在综合设计中尤为重要。
4.3.1.3反向思维与构成对立
反向思维的特点就是“从反面考虑”。在设计过程中,当对一个问题的解决陷入困境时,不妨放弃常规方向的思路,尝试着从反面思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种正面走不通,从反面找出路的思维方法,往往会使我们在陷入问题困境时,想出通常情况下想不出来的新办法、新思想,使原来停滞不前的思路开通,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4.3.1.4联想思维与象征意义
创造性联想是一种事物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灵活转换,通常联想思维的创造物具有象征意义。
4.3.1.5想象思维与空间重组
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联系方式进行新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的、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方法。
4.3.1.6直觉思维与知识结构
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方法。它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的直觉印象,跳过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也是一种浓缩或省略的思维方法。我们在设计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即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往往是凭借“感觉”开始的。这种潜意识的思维就是直觉。
4.3.1.7灵感思维与认知方式
灵感思维也称作顿悟。它是人们借助对事物新的认知与启示,所碎然迸发的一种领域或理解的思维方法。在设计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进入死胡同,虽然绞尽脑汁,研究了很长时间,但仍然一无所获时,不得不暂时放弃。忽然又在某一时刻,一个想法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忽然闪过,闭塞许久的思路顿时贯通,缠绕多日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了。这种突然迸发的想法就是灵感。
5具身设计----一种身体角度的建筑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