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雨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方案设计(02)文献综述

 2020-06-22 22:59:10  

社区服务中心,与大众日常生活、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背景下,政府机构相关职能发生转变,政府部门一些行政性服务正逐步面向社区方向转移,打造形成了”小政府结合大社区”的全新发展格局。徐永祥1认为,社区服务是社区社会服务的简称,它是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维护社区服务的福利性与公益性,是中国今后发展社区服务的根本之所在。王华指出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本质是相互作用而不是地域,而居民交往和互动是社区的立足基础2。而在现代社会中,邻里关系淡漠成为普遍现象,居住环境的营造普遍在强调隔离而非开放,这种邻里间长期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情况造成了社会居民彼此间普遍的不信任感.(王艳华,吴利辉,李新玉 ,2017)3。鉴于本项目的社会性特点,拟从建筑功能布局、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处理、老年视角下社区服务设施布局适宜性研究、场所与空间的营造等四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1)建筑功能布局

胡志华4提出一般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功能布局,地上1层为社区服务中心建筑各功能区域出入口;地上2层功能分区以社区医疗为主,主要功能配置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活动室、康复室以及计生服务站等;地上3层功能分区则以社区行政中心为主,主要供社区服务中心内部工作人员使用;地上4层功能分区则以多功能厅为主,可灵活应用多功能厅空间,为社区居民演出、聚会等提供场所支持。

2)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处理

相较于单体建筑本身的高度、造型等,崔恺5提出,更值得关注的是街区的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建筑之间被道路和停车场分割,缺乏供人步行和休闲的空间,沿街没有商业店面,绿化成了装饰性的隔离带。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RTPI)前任主席F.梯勃兹(F.Tibbalds)6给威尔士王子提出的城市设计十戒律很大程度上关注着场所和场所的空间和人文特征:”考虑场所优先于考虑建筑;谦虚地向过去学习并尊重文脉;鼓励城镇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进行设计;鼓励步行的自由;满足社区所有层次的需求并和他们协商;建设易读的环境建设能够持久和适应的环境;避免太大规模地区同时变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进建成环境的复杂性、愉悦和视觉快乐。”(刘宛,2001)7。在城市设计中,应重视街道空间,特别是行人导向的街道,而不是大广场和道路;城市设计应突出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蔼可亲的地方,着重于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集体回忆的重要性(Zhou Yinan,Li Baowei,Qian Fang, 2017)8

3)老年视角下社区服务设施布局适宜性研究

刘慧9指出,社区服务中心是老年人的首选,他们可以下棋、遛鸟、看书等,多数时间都会在服务中心出现;中年人多为上班族,他们去服务中心多是去图书馆;对青少年来说,大多在节假日、周末或者寒暑假去服务中心。所以社区服务中心需要从老年视角进行考虑。传统的国内研究以自上而下的配置指标和标准规范为主,重视设施供给。成果主要集中在专门的老年服务设施配置类型标准、原则、策略等方面。总体而言,并没有摆脱空间、数量、配置指标、服务半径等的窠臼(沈山,胡庭浩,等,2014)10。黄建中、胡刚钰、李敏11在基于步行指数的社区设施布局适应性研究中,研究视角逐渐转向重视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配置绩效的评价,侣导”自下而上”的配置方式,强调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居民对设施的满意程度。从案例社区来看,设施布局上以适当分散为宜,建议沿街分散布局,或者构建小范围内的社区中心,尽量保证服务范围内的老年人可以在l0分钟内到达社区中心。另外由于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时间敏感度较高,应尽量保证老年人可以在5分钟内到达。除了以上所述的一些功能,唐钧12在《将老年服务运营打造成”街坊生意”》中指出了老年服务社区化的一种模式,就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中国常常被称为”托老所”,主要针对部分失能的老人。服务的方式其实是”半机构,半居家”#8212;#8212;白天家人出去工作时,将老人送到中心,全天都在中心活动和休息,晚上则由家人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社区中心还可提供”喘息式”服务,当家人有事脱不开身,譬如要外出公差或旅游时,可以将老人短期托付给服务机构。

4)场所与空间的营造

社区中心需要很多室内空间,也需要很多半室外空间和室外空间,应该在封闭和开放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祝晓峰,2015)13。场所要有一定的封闭性,让这里成为大家喜欢停留一段时间的地方;场所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把社区中心的庭院景观渗透到自身的公共活动空间中,同时也吸引周围小区的居民来到这里(戴春,2017)14。老社区原来没有专门的晾晒设施,居民自己制作三角形撑杆,形成了房前空地上的晾晒空间,这个空间也逐渐成为了邻里交往最频繁的区域之一。这些空间是半公共的、亲密熟悉的,在方便居民互相了解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外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及居民集体的责任感15。社区在近些年改造过程中应保留了这些空间,让以晾晒竿为中心的交往活动仍保持着活力(顾萌,2013)16。在设计过程中,室外空间要适当与室内空间结合,避免孤立。室外场所还应根据村民需求,设置多层次空间环境(刘骜; 薛浩; 冯静,2013)17

由于行为活动参与者的生活方式、行为特点、兴趣爱好,老社区内的活动透露出大众、通俗的特点。交往、交谈等行为明显要多于新建住区(王华,2004)18。其邻里间不时透出”大家庭”的氛围和世俗生活化的气息。虽然其环境无法满足现代人越来越高的标准与需求,但是其内里蕴含的许多历史沧桑、集体记忆与场所的特征和精神,也是无法忽视和不能抹去的(扬#183;盖尔,1992)19。在老社区建造社区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应该保留、提取建筑原有邻里空间组织、材质使用等方面的元素,同时通过内部公共活动空间等的塑造,沿袭老住区中和谐的邻里关系,避免粗暴的拆除、新建后,由完全陌生的场所感和冷漠的邻里关系所带来的”公寓病”(杨雨璇,杨洁,2012)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