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25 20:23:04
我这一学年的所有设计均是围绕着克罗伊登(Croydon)展开。
克罗伊登(Croydon)是南伦敦的一个镇,位于克罗伊登区内,地处查令十字以南9.5英里,它是大伦敦的11个大都会中心之一。中世纪时,它是一个集木炭,皮革与酿酒中心于一体的城镇,而它交通的便利使得它成为伦敦市及周边区域的通勤镇。至20世纪初,它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工业中心,以汽车制造,金属行业及其机场闻名。至20世纪中叶,这些工业逐渐被零售业与服务业替代。
我的第一个项目主要是研究位于老城区的一个社区地带Mattew's Yard。 其特点是包含一个教堂外形的历史建筑泵站,是老城区的一个著名观光点。而其周边建筑较为封闭,整个地势呈下坡状,因而有非常多的层次变化。而周边建筑里,原本位于一楼的零售空间现在多为废弃。为了填补空间的空白,并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活力,我们引入了一个组合装置,使得这个公共空间联通了前后街道及围堵的周边建筑,并强调了空间的层次感。我们对于废弃的泵站的利用也能吸引更多观光者的前来。
显而易见,克罗伊登事实上存在着十分大面积的空白的,废弃的未使用空间,他们广泛存在于原本的高楼里,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老城区,也在城市的繁华地带出现。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历史原因,由曾经繁华的重工业城市逐渐转型为如今的零售业为重的服务型城市,大量的工业建筑如今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用途。而作为大伦敦地区的一个附属城镇,克罗伊登虽然有着便利的交通,但仍未使其拥有足够的吸引力。
为了再次为城市带来活力,我认为应该更加关注于改善已有的环境,但这并不是彻底的拆毁与重建,而是填补与修缮。这意味着,如同前面设计的项一样,在已有的建筑上搭建新的结构,或者设计新的结构嵌入已有的建筑,这些手段不仅改变了原来的dead space的可利用性,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城市的个性。因此,我的哲理是,治愈修理城市,而非摧毁重建。这也是克罗伊登市建设的理念。克罗伊登市政厅对于发展的探讨中,设计师多次提到了"Croydonness",这便是未来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需要一直秉持的核心----城市的个性。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在我的毕业设计中,即第三个项目中,我把目光转向了城市中的绿色区域。克罗伊登的绿色走廊建设的较为合理,但同样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距离市中心并不远的公园并没有拥有与期待相符合的活力。为了再次填补空白,并尽可能得给当地居民带来一个能融入公园的新的休闲场所,我决定设计一个现代的"疗养院",这是一个更像是苏维埃式的疗养院,是一个拥有部分治疗功能的度假村。经过对比,我讲选择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公园,park hill park,而我的选址在公园最高点的区域。这里有一个已废弃的水塔,这个水塔在克罗伊登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曾数次拯救这个城市。而这一次,我希望能解决克罗伊登空而焦虑的现状,这个水塔将再次起到精神上的催化作用。
我希望这个项目具有治愈的功能,给城市带来更好的连接性,如同一块钢铁之城里的绿洲一般,给人们带来新鲜的呼吸与休憩。这个项目因为包含对历史建筑的利用,我希望它能成为历史与当今的连接点,保留人们对城市文化与记忆的同时,使人们有对这片区域,乃至这个城市新的期待。
设计的重点研究内容:
-1- 建筑选址在公园的最高点,且为坡地。我希望新建的内容尽可能的融入环境,如同peter zumthor的瓦尔斯温泉项目一般,可以利用绿色屋顶和嵌入结构,使得建筑在公园地带也不会显得突兀。与此同时,弱化建筑存在感的同时,我希望能强调原有的水塔的体量。
-2- 历史水塔的利用。我已经对水塔作了一些调研,它是一个listed-II的建筑,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对它做太大的改变,这也符合我的初衷,由于它的位于正片区域的高点,我希望它带着它的历史,再次转型,成为城市新的灯塔。
-3- 因为项目是一个现代的'疗养院',并有着历史水塔,我讲引用大量的水元素。在功能上,一个露天游泳池会给来公园健身锻炼的人带来新的活动,而水疗spa等对于治疗功能有所加成。并且,水的利用会给水塔这一标志带来新的生命。于是水和坡地与建筑的平衡将是一个设计重点。
-4- 在选材上,建筑不仅要表达设计概念里的融入环境且体量轻的特点,也要具备防水防风等特性。我还会引入水下窗户以及水下空间的设计,因此材料的密封性能也是必须的。
-5- 总体上,建筑功能分为健康中心与户外活动区域与居住区域三个部分,如何自然划分功能区域并使其彼此联系将会是一个重点。
-6- 建筑周边已经有两个医疗养老型建筑,我希望自己的建筑补足它们的功能,并可以连通它们,使得整块区域有更好的连接性。
1.Structural Engineer's Pocket Book: Eurocodes, Third Edition
by Fiona Cobb
2.Constructing Architecture
by Andrea Deplaz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