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麒麟初级中学规划设计09文献综述
2020-05-10 02:38:49
文献综述
一、 中学教育空间发展状况
中小学校作为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的场所,是儿童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场所,是未成年人进行社会独立生活的开始。通过中小学教育,未成年人开始逐步获得人类社会活动基本知识与得到各项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小学阶段对人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足以影响人类一生。然而,目前我国虽然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改革焦点多集中在了政策制度的调整、师资力量的增强、教材编制的更新上。教学空间环境制约了新教学理念的开展与实施,限制了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从整体来看,中小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构思手法单一,创作构思、设计思路大多沿用传统思维模式,缺少与新时期新教育理念相匹配新时期中小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构思手法研究的构思手法。未能对校园建筑布局、平面功能空间、立面形态进行有效设计,缺乏在中小学校校园建筑持续发展等建筑领域上的理论指导,同时缺少对未成年人群的特殊考虑与尊重。传统的校园建筑、设施环境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新需求。我国中小学校校园建筑的新建与更新改造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但目前我们的中学教育空间似乎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多半还是从前延续下来的、带有浓重应试教育痕迹的空间模式;而随着中学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势必会与旧有的教育空间存在矛盾,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等各方面需求可能已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探索新的、合适的中学教育空间模式将显得必要和有意义。由于西方的教育理念发展比我国要超前,因此对教育空间模式的探索也早于我国,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成熟的应用模式。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上世纪年代末,英国已开始探索以”家”为单元的学习集团,并以此为依据在空间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年代开始,北美地区也为研究与个性化教育相契合的教育空间,对”开放式教学空间”进行了持续探索并付诸实践;年代末,新加坡学校也在传统教室模式中提出”灵活教室”概念,并进行了实践。进入新世纪,随着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的革新,国外建筑师就新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空间做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并出版了一些对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
2000年末,美国建筑师学会启动了”建筑设计奖”及”经典学习环境工程”的评选,并将该次活动成果编制成了《Educational facilities》一书,收集了近个北美地区从幼儿园到社区大学的各类最具创新性的学校建筑项目案例和新样式,展示了未来教育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其风貌。
Bradford Perkins于2001年出版的《Building Tybe Basic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剖析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校设计原则方针,并通过大量工程照片、图表、平立面和细部详图,涵盖了与学校建筑特定需要有关的结构、设备、音响、交通和安全等方面的实用信息,成为了当时中小学校的设计导则和理论支持。2002年在我国出版的由罗伯特鲍威尔所著的《学校建筑一一新一代校园》中介绍了世纪末新加坡新一代校园建筑,论述了校园建筑的发展、设计背景、设计理念、建筑元素设计等,同时结合教学改革、信息革命的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善,探讨新式学校的发展。
Michael J .Crosbie就于2006年出版的《Class Architecture》介绍了来自美国的多个学校设计项目,展示了不断演变的、灵活适应的、满足下一代教师和学生需求的中小学设计,并就学校安全性、新技术和节能的方便进行了探讨。
荷兰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Herman Hertzberger于2008年出版的《Space and Learning》一书中阐述了学校建筑是建筑学领域中少有的、至今建筑师仍可定义并且影响人们生活条件的建筑类型;此书对学习空间做了理论性研究,并提出”学校本身就是一座微观城市”的概念。
而亚洲在开放性学校领域研究走在前列并且已取得系列成果的代表是日本学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鉴于英美对”开放性教室”在使用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日本学者结合日本教育国情对开放性教育空间进行了改良,提出了”不完全开放教室”和”多目的性空间”的想法,其中日本建筑师仓康彦、长泽悟、中村勉、船越彻和上野淳具有一定代表性。此外,这些日本研究学者还发表了相关著作,包括《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教育设施》、《建筑设计资料学校》、《学校建筑设计计划与实例》、《学校建筑空间设计的演变》、《未来的学校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