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开题报告
2020-06-12 20:22:3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
||||||||||||||||||||||||||||||||||||||||||||||||||||||||||||||||||||||||||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 ||||||||||||||||||||||||||||||||||||||||||||||||
1 研究背景 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具有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特点,主要在于处理规模小,水量变化大,维护管理专业人员较缺乏。当前,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刚刚起步,已建项目多集中在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沿线或其它重点流域,大部分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均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在对已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调查中发现,以上常规处理工艺并不适用于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问题在于建设投资高、运行电耗高、处理成本高、管理复杂等方面。因此,规模不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工艺选择上应注意符合小城镇的技术经济特点,处理工艺稳定性高,且易于维护管理。 北方某小城镇,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目前,由于城区内没有系统的污水处理设施及排水管道系统,生活污水直接就近排入河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镇人口的不断集中,污水排放量成倍增长,生活污水已成为当地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因此,污水处理设施的修建十分迫切而且极为重要。 因此本课题的任务是为该地设计一座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 4000 t/d)。根据当地环保及水务部门提供的资料,并参考相近地区的数据,拟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的污水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进水水质
污水厂出水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执行,其污水排放控制标准指标见下表2: 表2 出水水质
2 方案设计 2.1 设计任务 1) 通过方案比选,选出最佳的废水处理工艺;选择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 2) 计算出处理工艺各构筑物的基本尺寸; 对处理工艺各构筑物(包括附属构筑物)进行平面和高程布置;对该处理工艺进行初步成本估算。 2.2 工艺的选择 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选择适于小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的工艺技术。参考已有的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以预处理 人工强化自然处理工艺在处理以生活污水为主的乡镇生活污水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技术优势,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小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其主要特点是: 1) 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与采用常规处理工艺的传统二级污水处理厂相比,通常可以节省较大的投资。 2) 整个处理工艺流程简单,便于操作,易于维护管理。 3) 可有限去除氮和磷,出水水质稳定。 4)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5) 不产生剩余污泥,避免了二次污染。 2.2.1 预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 在采用人工强化自然处理工艺时,为减少占地、保证出水水质和避免系统堵塞, 需在前段设置预处理单元,预处理方式采用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方式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 表3 各生物处理方式特点比较
通过对各生物处理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对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膜生物反应器以及曝气生物滤池具有:抗冲击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污泥产生量小,出水水质好,系统稳定等优势;同时考虑到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方面的限制,运行方式较为复杂,需要反冲洗的膜反应器和生物滤池无法满足要求。比较之下,具有较低基础投资,运行费用低,管理运行较为简单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更适合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因此,选择主要的预处理工艺为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可降低后续处理负荷、减少自然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并且可有效的去除氨氮。 2.2.2 人工强化自然处理工艺选择 目前人工强化自然处理常用的工艺有两类: 1)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即以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地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填料层,种植芦苇一类的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的一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的植物根区接触而获得净化。人工湿地分为表面径流人工湿地和人工潜流湿地。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属于一种生态治理污水的方法,它根据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再生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是一种较好的生态废水处理方式。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湿地植物还起着维持湿地的过滤条件,防止淤塞的作用;系统可以实现连续进水。管理上应注意防治湿地植物病虫害,残体需要及时收割,并补种。 其主要污染物的去除原理为: BOD5的去除:包括过滤、吸附和生物氧化作用。 SS的去除:通过预处理和土壤(或填料层)的过滤作用。 N的去除:主要包括植物吸收、生物脱氮以及挥发。其中植物直接吸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主要的去除途径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完成的。 P的去除:通过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积累及湿地床的物理化学作用等几个方面共同完成。污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下,被合成为ATP、DNA和RNA等有机成分,通过对植物的收割而将磷从系统中去除。近年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较广泛,但由于人工湿地对植物适应性要求较高,受温度、季节影响较大、占地面积大、后期处理效果不明显,因此该工艺未能广泛推广。 2)人工快渗处理技术 人工快渗处理技术(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简称CRI),是开发的新型污水 土地处理技术。人工快渗处理技术既能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也能应用于受污染河流水质的净化改善。该系统采用渗透性能良好的天然介质作为主要渗滤材料代替天然土层。采用人工填充的天然河砂(天然河砂选用一定的颗粒级配),并掺入一定量的特殊填料,以保证既有较高的水力负荷,又能满足出水的处理目标。 CRI系统采用干湿交替的运转方式,即在各快渗池里淹水和落干相互交替。通 常间歇进水,一次进水后待全部渗出才再次进水,干湿交替运行。可采用自动控制和人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并定期进行翻耕。CRI系统净化机理包括过滤、生物膜作用以及吸附三个过程。BOD5的去除主要由过滤截留、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共同完成;SS通过预处理和过滤作用去除;氨氮通过硝化(落干)和反硝化作用(淹水)脱氮;磷则与渗滤池内的特殊填料形成磷酸钙沉淀而去除。CRI系统对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效果良好,配合行之有效的预处理工艺,人工快渗技术在乡镇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设计拟采取的工艺如下图所示:
图1 本设计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