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土木工程 > 正文

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学院楼方案一文献综述

 2020-04-07 15:25:37  

目的意义: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完成在校全部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后,所进行的最后学习和实践性综合训练阶段。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所学知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在工程制图、理论分析、熟悉规范、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本设计是通过一个具体工程的结构方案设计,使我们能比较全面的把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熟悉有关规范、规程、手册和相应的应用软件。通过毕业设计,要求我们了解并且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收集查阅资料及阅读中、外文献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中新建、改建、加建的学校设施逐步增多。然而,在学校设施的大量建设,空间布局灵活多样的同时,空间品质能否满足教师、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要求,成为学校研究中有待探索的课题。教学楼是现代教育的服务设施,像其它社会产品一样,它不可能不经过历史更新与换代过程。教育建筑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建筑。它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应坚持典雅、庄重、自然又具人性化才是其本质特征。 近些年,人类社会迎来了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的又一个新时代#8212;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智力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知识的生产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幅度不断加大,各种民间实体也把投资目标转向高等院校。这使得高校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型学校的兴建和现有学校的改造和建设的新形势,学校的管理者和设计师对我国学校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反思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有许多学校均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多数校园的建筑布局按学科、院系”小而全”的封闭体系设置,建筑的密度较大而容积率低,教室和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工程技术管网设施复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空间上的割裂和孤立,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不利于现代学校强调人际交往、学科交流的发展模式。而在这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学校有限的土地资源日益显其珍贵。教育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新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满足这些变化和要求,是摆在教育决策者和设计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任务。所以,学校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应朝集约化方向发展,使有限的资源,如资料、信息、设施等,为全校所共用这符合市场经济简约、高效和便捷的要求。校园集约化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密度规划。包括校园整体高密度和教学区建筑的局部高密度;第二,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校园建筑按功能类型进行重组,促使具有公共性质的使用空间为全校所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及浪费。密度的提高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必然使校园建筑的功能向综合性、复合化发展。因此,教育建筑综合体的模式将成为新世纪我国中学建筑发展的趋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混凝土结构使用历史较长,它在性能及材料来源等方面有许多自身优点,发展速度很快,应用也十分广泛。我国应用混凝土的时间比较短,但目前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好,所以深入了解混凝土的性能非常有必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其主要形式。虽说它的钢筋及水泥用量都比较大,造价也比混合结构高,但它具有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房间布置比较灵活,门窗开置的大小、形状都较为自由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利用其使用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同要求。因此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出现较早但直到钢和钢筋混凝土出现后才得以迅速发展。根据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及纵横双向布置三种。横向布置是主梁沿建筑的横向布置楼板和连系梁沿纵向布置具有结构横向刚度好的优点,实际采用较多。纵向布置同横向布置相反,横向刚度较差,应用较少。纵横双向布置是建筑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建筑的整体刚度好,是地震设防区采用的主要方案之一。根据此次的毕业设计题目,以及结合任务书所给定的各项条件,选择了框架结构比较合理并且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1]丁大钧主编,混凝土结构学(上册),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2]丁大钧主编,混凝土结构学(下册),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3]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混凝土结构(上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