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土木建筑类 > 土木工程 > 正文

连云港某科技创业楼设计(方案一)开题报告

 2020-04-29 19:05:3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安全、质量和审 美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变革,促使建筑技术日趋 完善。按照一般定义,框架结构是指在工程项目中能够承受承重体系的结构,根据力 的传递机理,由梁和柱组成的承重体系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外荷载所施加的竖向荷 载和水平荷载,从而达到力的平衡。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于多层框架结构体系,较低层的框架结构受到的重力荷载会非常大,所以,越到下层建筑框架结构的安全性要 求就越高,对于下层建筑框架结构的技术要求也就越高,在实际建筑过程中甚至会出 现下层建筑与上层建筑的框架结构尺寸大小会不一样的情况。另外,框架结构具有较 好的结构刚度、抗震能力、整体性能和耐用性能,节省材料,自重轻,其空间分隔灵 活,能够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在建筑功能上,有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 筑功能要求。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是框架结构构件节点应力相对较集中,其侧向刚度 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 非结构性破坏,吊装次数多,工序多,浪费人力,施工受季节、环境影响较大。近年 来,由于城市化与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多层建筑越来越多,多层框架结构是多层 建筑的一种常用结构形式,理应对其建筑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本工程在确定建筑方案、进行建筑设计后,要绘制总平面图并标注施工说明,绘

制底层、标准层、屋顶平面图,绘制立面图、剖面图,并绘制部分节点详图。进行结 构分析与设计工作,完成结构设计书和结构施工图绘制。

在建筑方面,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类型,主要需考虑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实用 性和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根据《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67-2016》的相关要求解决 该工程的建筑设计要求,该房地产公司办公楼建筑平面长约为 52 米,宽约为 30米,为保证设计合理性,采用设计一层至六层为办公用房,一层至六层层高为 3.6 米,室内外高差为 0.45 米,房屋的总高度为 21.6 米,办公楼两侧设楼梯。

在结构方面,采用手工计算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以手算为主,配

合适当的电算。通过手算的各个步骤掌握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截面估算、刚度计算、协同分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内力组合和截面设计。由于计算机在建筑结 构的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施工图要求采用电脑建筑设计软件 绘制,设计图纸采用中国建研院编制的 PK-PM 系列设计软件并结合 CAD 绘制完成。 结构施工图的表达一律采用国标 11G101-1 的平面整体表达方法。本课题结构设计主 要要求有:首先进行结构框架布置,完成 PKPM 电算,验算结构布置是否合理可行, 然后分别对一榀框架完成荷载计算(包括地震作用)、内力分析、内力组合与截面设 计,对现浇板设计任选一层手算,对楼梯设计任选一层楼梯手算,对基础设计完成基 础选型、平面布置、基础设计计算,最后绘制建筑设计施工图,编写计算说明书,详细说明建筑结构设计的依据,设计计算过程。 在施工方面,对框架结构中的混凝土工程质量要严格把关,并关注梁柱节点施工的严谨性。应对混凝土的强度、硬度进行质量检测,完全按照框架结构施工设计的标 准来确定混凝土的选择,对于所浇灌的混凝土应该进行早期养护,在节点处进行混凝 土浇筑施工时,应将混凝土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振捣结实,保证施工质量。


3.参考文献

[1] 龙驭球、包世华主编. 结构力学Ⅰ- 基本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龙驭球、包世华主编. 结构力学Ⅱ- 专题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徐秀丽主编.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叶献国、徐秀丽主编.建筑结构CAD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 董军、张伟郁、顾建平编著.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房屋建筑分册[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3月

[10]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11]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编. 建筑设计资料集(8)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2]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编. 建筑设计资料集(9)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3] 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编委会编. 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上、下)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 Wang T, Kang G. A Mechanics Model of Shear Strength of Concrete Member in Japan Aseismic Guide[J]. Building Structure, 2000.

[15] Hidalgo P A, Jordan R M, Martinez M P. An analytical model to predict the inelastic seismic behavior of shear-wall,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2, 24(1):85-98.

[16] Tang Y, Zhang J. Probabilistic seismic demand analysis of a slender RC shear wall considering soil#8211;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1, 33(1):218-229.

[17] 叶列平, 陆新征, 赵世春,等. 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9, 30(6):67-76.

[18] 焦双健, 冯启民, 付长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的计算机模拟方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2, 22(2):54-59.

[19] 唐代远, 陆新征, 叶列平,等. 柱轴压比对我国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 32(5):26-35.

[20] Bilow D N, Kamara M. 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progressive collapse design guidelines applied to concrete moment-resisting frame buildings[J].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14:1-27.

[21] Bilow D N, Kamara M. 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Progressive Collapse Design Guidelines Applied to Concrete Moment-Resisting Frame Buildings[C]// Structures Congress. 2004:1-27.

[22] 赵凤新, 韦韬, 张郁山. 近断层速度脉冲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 工程力学, 2008(10):180-186.

[23] Mayengbam S S, Choudhury S. Determination of column size for 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buildings[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mp; Structural Dynamics, 2013, 43(8):1149-1172.

[24] Li B, Rong H C, Pan T C. Drift-controlled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under distant blast conditions#8212;Part I: Theoretical ba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7, 34(4):743-754.

[25] Li B, Rong H C, Pan T C. Drift-controlled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under distant blast conditions#8212;Part II: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7, 34(4):755-770.

[26] Kaveh A, Zakian P. Optimal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frame structures[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4, 18(7):2181-2190.

[27] Deierlein G G, Noguchi H. Overview of U.S.#8211;Japan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Design of Composit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Steel Moment Fram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4, 130(2):361-36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