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文学教育类 > 正文

冒犯者的自恋对道歉动机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2023-03-19 10:55:21  

冒犯者的自恋对道歉动机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共进行了四项研究以检验冒犯者的自恋和道歉动机间的关系,受害者的报复和宽恕对此相关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冒犯者的内疚和羞愧在此关系中是否具有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恋与道歉呈负相关,与不道歉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受到受害者的反馈的调节,得到报复性反馈的自恋程度较高的人,与得到宽恕性反馈的人相比,对受害者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不道歉倾向和攻击性。羞耻不能解释反馈与攻击性的相关关系,而内疚感的作用是不确定的。

关键词:自恋,宽恕,报复,道歉,攻击性

1.引言

发展和维持持久的关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Baumeister amp; Leary, 1995; Berscheid amp; Reis, 1998; Myers, 2000; Ryan amp; Deci, 2000);但在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同时,个人的冒犯行为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威胁。道歉是人际间冒犯之后恢复关系的最基本方式之一(Adams, Zou, Inesi, amp; Pillutla, 2015; Eaton amp; Struthers, 2006; Fehr, Gelfand, amp; Nag, 2010)。一般来说,道歉包括承认自己的冒犯行为和责任,说对不起,表达悔恨,保证不再冒犯,并对受害者进行赔偿((Lazare, 2004; Tavuchis, 1991; Weiner, 2006)。尽管有好处(Fehr et al.,2010),但一般来说,自恋型的冒犯者在道歉时会更挣扎,因为这样做可能会遭到拒绝、审判和报复(Okimoto, Wenzel, amp; Hedrick, 2013; Schumann amp; Dweck, 2014; Shnabel amp; Nadler, 2008; Woodyatt amp; Wenzel, 2013)。在本研究中,我们检验了一个人际关系模型,该模型结合了冒犯者的自恋和受害者的报复性或宽恕性反应,来解释冒犯者不愿意道歉的原因(Howell, Dopko, Turowski, amp; Buro, 2011; Leunissen et al., 2017; Morf amp; Rhodewalt, 2001)。

2.自恋,道歉,宽恕

自恋的特征通常表现为权利、优越感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感觉;是一个自我欣赏、自负但又脆弱,主张自我奉承的概念。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自恋定义为浮夸的自恋;这是在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普遍运用的一种建构,有别于脆弱的自恋和表现。自恋的人不关心他人的需求,认为他人的需求是低下的、且容易被利用的。所以我们推断,有自恋倾向的人会更关注自己,并倾向于通过操纵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关注受害者的需求。因为道歉涉及到承认错误,这是自恋者对自我肯定的挑战,所以自恋应该与道歉的动机呈负相关。而不带歉意的反应(例如受害者责备),可以使自恋的人通过不承认错误来强化自己的自我形象。因此,自恋应该与不道歉的动机呈正相关。虽然很少有人关注冒犯者的自恋与道歉和不道歉之间的关系,但有小部分研究表明,较强的自恋与较低的道歉动机有关。本研究测量的是包括道歉动机在内的一般的亲社会行为,这表明受害者在冒犯情景的反应,可能对于高自恋水平的个体什么时候更愿意或更不愿意道歉有重要作用。

自恋者习惯性地肯定和捍卫自我形象,因此,积极的人际反馈是调节与受害者的人际互动的核心(Morf amp; Rhodewalt, 2001)。道歉可以使他们得到想要的积极反馈,同时消除他们想要避免的消极反馈。但讽刺的是,专注于自我形象可能会增强自恋者在特定的冒犯行为后不愿道歉的程度,从而给受害者留下充足的时间,以损害自恋者脆弱的自我概念的方式做出反应(Okimoto, Wenzel, amp; Hedrick, 2013;Schumann amp; Dweck, 2014;Struthers等人,2008;Woodyatt amp; Wenzel, 2013)。

由于自恋者对于批判和负面的反馈具有防御性和攻击性,会通过转移责备把矛头指向受害者(Bushman amp; Baumeister, 1998;Kernis amp; Sun, 1994),我们推断,受害者的不宽恕行为,如批判、报复,会使自恋者更可能在特定的冒犯行为后选择不道歉。相反,因为自我肯定会减少这种反应(thomas, Bushman, Orobio de Castro, Cohen, amp; Dennisen, 2009),而宽恕可以通过暗示冒犯者,被受害者重视和接受而提供积极的肯定(Schnabel amp; Nadler, 2008)。所以我们推断,自恋的人在得到原谅时,攻击性较弱,也不太可能做出不道歉的反应。关于道歉的反馈,研究表明,当收到积极反馈时,更多的自恋者将成功归因于他们自己的能力,甚至将群体的成功归于自己(Farwell amp; Wohlwend-Lloyd, 1998;Rhodewalt amp; Morf, 1998;Campbell, Reeder, Sedikides,amp; Elliot, 2000),被原谅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没有必要道歉。虽然已经有研究检验了反馈是如何影响自恋个体的归因和攻击性的(Bushman amp; Baumeister, 1998;Rhodewalt amp; Morf, 1998),以及受害者的报复和宽恕反应与冒犯者的道歉动机之间的联系,但冒犯者的自恋、受害者的报复和宽恕反应,以及冒犯者的道歉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是未知的。

对这些影响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消极的人际反馈会引发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和内疚(Tangney, 1995);这既会影响自恋者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也会影响他们的道歉程度(Howell, Turowski amp; Buro, 2012)。羞耻感与对自己的负性评价有关,包括谴责、厌恶和自卑等(Keltner amp; Harker, 1998;Lewis, 1971),而内疚与特定的不良行为有关。在冒犯的情况下,羞耻感会引发冒犯者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担忧,尤其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或没有能力,并引起指责受害者等不含歉意的防御性反应。相反,内疚会使人们关注冒犯行为如何影响他人,特别是某人受到了伤害,就会引起例如道歉的补偿性行为 (Howell et al., 2012;Tangney amp; Dearing, 2002)。与这一理论相一致的是,有研究表明,当冒犯者感到羞愧时,他们会更少地道歉(Howell et al., 2012),而当他们感到内疚时,他们会更有歉意。

重要的是,自恋与羞耻感和负罪感呈负相关关系(Giammarco amp; Vernon, 2015;Gramzow amp; Tangney, 1992;Leunissen,2017),表明了自恋者道歉动机的内在冲突。但我们推断,是否被原谅会影响自恋的冒犯者是否感到内疚或羞愧,这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道歉反应。具体来说,因为负罪感与人际环境有关,而不是与自我概念有关,我们预测自恋的冒犯者在受到报复时负罪感会更少。但因为羞耻感与自我概念中不受欢迎的方面有关,而不是与环境有关,自恋的冒犯者可能试图掩盖和否认自己的羞耻感,或将其隐藏在一种隐性水平,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Montebarocci, Surcinelli, Baldaro, Trombini, amp; Rossi, 2004, Tracy et al., 2011)。因此,自恋的冒犯者在报告羞愧感时可能没有负罪感更坦诚,所以也很难预测羞愧感会如何影响他们的道歉反应。

3.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冒犯者的自恋如何、何时以及为何影响他们的道歉反应。

自恋的冒犯者特别不愿意道歉,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威胁到自我形象的情景中。相反,他们会通过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来操控冒犯后的情况,以满足自我需要。鉴于在特定情况下自恋和亲社会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无法对自恋和特定冒犯行为后的道歉动机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预测。但自恋者倾向于寻求积极反馈,避免威胁性的负面反馈。因此做出假设:

假设1:自恋程度越高,道歉的动机越低,不道歉的动机越高。

假设2:受害者的报复性反应会增强自恋冒犯者的不道歉动机。

假设3:内疚感(而非羞耻感)更能解释受害者的反馈和冒犯者的自恋对道歉动机的影响机制。

4.研究方法

4.1 研究1

使用了一个非实验设计来检验冒犯者的自恋水平和道歉倾向,以及他们在实际冒犯后的道歉和不道歉的反应之间的基本关系。被试的任务是在线完成所有材料,并在数据收集完成后书面汇报。

4.1.1被试

选取来自社区的228名成年人(123名女性,105名男性),平均年龄为40岁。

4.1.2测量工具

自恋人格量表(NPI-13):该量表由三个分量表组成:领导力/权威(4个题目);浮夸表现欲(5个题目);权利性(4个题目)。 例如,“如果我有炫耀的机会,我就会这么做。”采用7分量表(1 =非常同意到7 =非常不同意)进行评分,

不道歉倾向:采用道歉倾向量表(PAM;Howell et al.,2011),包括8个表达道歉倾向的陈述句,例如“我倾向于对自己的错误轻描淡写,而不是道歉”。采用7分制量表,范围从1 =非常同意到7 =非常不同意。

道歉倾向:使用一个积极效价的题目来测量被试的道歉倾向,“我有道歉倾向”。采用 7分量表进行评分,(1=非常同意,7=非常不同意)。

冒犯特征:包含4个对冒犯行为特征的评估的题目 (例如,冒犯有多严重?),采用7分量表,1 =完全没有,7 =非常严重。要求被试评估了犯罪发生的时间、与受害者的关系以及受害者的性别、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

道歉反应:包含14个题目来评估冒犯者在冒犯行为之后的状态,例如 “你向他人道歉到何种程度?”、“你对别人说了多少对不起?”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尝试过改善和对方的关系?”同样采用7分制量表进行评分(1=完全没有,7=最大程度)

不道歉反应:采用12个项目来评估冒犯者的不道歉行为。例如,“你在多大程度上为你的行为辩护?”,“你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他人?”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否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采用7分制量表”。

注意检测:在问卷中随机插入5个题目,要求被试回答一个特定的问题(例如,请选择数字7、“非常不同意”)。对5个项目中的2个以上的回答不正确,这些被试的问卷被排除在样本之外。

4.1.3指导语

要求被试回忆并写下他们过去犯过的错误。

“请花点时间想想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你和另一个人之间发生过什么负面事件,在这个事件中你伤害了另一个人。如果你想不起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请想一下最近发生的负面事件。这个人可以是朋友、家庭成员、恋人、同事、熟人、陌生人或其他人。自恋和道歉的负面事件可能是由于你做了或没做的事情,但它必须对他人产生中度到重度的影响。请在下面的空白处描述发生了什么和你做了什么。”

4.2结果

4.2.1自恋与道歉倾向

将道歉倾向和不道歉倾向与自恋量表得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假设的一样,自恋与道歉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不道歉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自恋程度较高的人不太有歉意,而更大程度上没有歉意。这些结果重复了Howell等人(2011)和Leunissen等人(2017)的研究结果,这也证明了冒犯者的自恋和他们是否道歉的倾向之间的相关关系。

4.2.2自恋与道歉反应

将道歉和不道歉反应与被试的自恋得分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恋并不能预测道歉反应,但它确实能预测非道歉反应,如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否认自己的行为、指责受害者等。

尽管道歉有好处,但是当受害者有报复心理时,冒犯者通常不愿意道歉。我们认为,自恋的人更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有权利感和对权力的关注,以及膨胀但脆弱的自我概念(Rhodewalt amp; Peterson, 2009)。这些因素使他们倾向于从他人那里寻求积极的反馈(Morf amp; Rhodewalt, 2001),表明宽恕可能会促进自恋的冒犯者的道歉反应。在被原谅之后,自恋的冒犯者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道歉。相比之下,自恋者在收到他人的负面反馈时,如报复性反应,会贬低他人并对他人采取攻击性行为(Bushman amp; Baumeister, 1998;Kernis amp; Sun, 1994;Morf amp; Rhodewalt, 2001)报复可能会阻碍自恋者的道歉反应。因此,受害者的宽恕和报复性反馈可以调节自恋者的道歉动机。在研究1中,我们没有评估受害者的反馈,因此我们在研究2中加入假设并进行检验。

4.3研究2

在研究2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准实验设计来系统地检验被原谅与否是否会影响自恋型冒犯者的道歉反应。当被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英语原文共 73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594757],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