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与东汉衰亡
2023-05-14 18:07:12
论文总字数:12853字
摘 要
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与东汉政权衰败密切联系。儒学主流价值观的崩溃引发儒学认同危机;经学教育的衰微降低了东汉社会对儒学的关注度;以经学为指导思想的察举制的衰败,使儒学教化难以实施;对异端学说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儒学社会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系列因素最终致使东汉末年政权走向末路。关键词:东汉;儒学政治社会化;社会教化;社会整合
Abstract:Confucianism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crisi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Eastern Han regime are closely linked. Confucianism mainstream values collapse triggered Confucianism identity crisis; been declining school education reduces the Han community attention on Confucianism; with classic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Election system decline, so Confucianism in difficult to implement; against heresy lack of strong control Confucianism socializatio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is series of factors that ultimately result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regime towards end.
Keywords:The eastern han dynasty;Confucianism Political Socialization;Social enlightenment;Social integration
目录
引言······················································5
一、儒学主流价值观崩溃引发儒学认同危机····················5
(一) 儒学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及其作用······················6
(二) 东汉儒学主流价值观崩溃的表现······················7
(三) 儒学主流价值观的崩溃对东汉王朝衰亡的影响··········8
二、经学教育的衰微降低了东汉社会对儒学的关注度············9
(一) 经学教育对政治社会化的作用························9
(二) 东汉经学教育衰落的表现···························10
(三) 经学教育的衰落对东汉王朝衰亡的影响···············10
三、以经学为指导思想的察举制衰败,使儒学教化难以实施·····11
(一) 察举制对儒学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1
(二) 察举制衰败的表现·································11
(三) 察举制的衰败对东汉王朝衰亡的影响·················12
四、对异端学说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儒学社会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12
(一) 对异端思想控制的重要性···························12
(二) 儒学腐败与异端思想的出现·························13
(三) 对异端思想失去控制,东汉政权受到全面挑战·········13
结语·····················································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引言
关于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学术界聚讼纷纭。美国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1]对于政治社会化对王朝稳固的作用,学者李元书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2]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通过传播政治文化,能够保持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行。近年来,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学术界,用来研究儒学与社会的关系,即儒学政治社会化。儒学政治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和推动下,将儒学理念灌输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使之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认同。”[3]
儒学自汉武帝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以来,就开始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经过儒者的传播、推广,儒学逐渐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和认同,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儒学社会化为汉代君主的政治统治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整合工具。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满足了汉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繁荣的经学教育提高了社会对儒学的关注度,它广泛渗透到政治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社会秩序得到整合,加强了思想统治;作为政治社会化媒介之一的人才选拔制度通过向君主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官员,巩固了统治基础,保证了人才素质,扩大了用人渠道,形成了一个名士众多、人才济济的局面。这一系列因素保障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但是,东汉后期的儒学逐渐发展为近乎神学的宗教体系,儒学面临挑战,政治社会化陷入危机,整个社会的整合机制也日益崩溃,儒学社会化危机带来东汉政权衰败,使其一步步没落下去。
本文拟从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视角,试析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 儒学主流价值观崩溃引发儒学认同危机
(一)儒学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及其作用
儒学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在后人的努力下,影响不断扩大,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发展为汉代的正统思想。儒学价值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实与完善,衍生为一套主流价值体系。
孔子继承周礼,强调尊卑等级秩序,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其后的荀子发展孔子“礼”的思想,在《礼论篇》中曾这样说明“礼”的起因,他认为人天生就有欲望,有欲望而不得必然会发生争乱,国家一旦陷入混乱就会招致贫穷。因此为了避免混乱,君主就要制定礼义秩序来满足人之所欲求,所以说礼是用来规范社会秩序,以实现人的欲望与供给之间的平衡。他强调“礼”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礼治也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促进了儒学的兴起。贾谊在《过秦论》中深刻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他提出治理国必须注重礼制,行仁政。为了强化等级制度,贾谊提出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包括对太子实行胎教、保傅等措施。他在《新书·礼》中认为道德教化的形成、君臣家族关系的和谐都要靠礼义来维持,他希望继承荀子的衣钵,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等级分明的礼治社会。后来提倡“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引入阴阳学说,把这一等级制度进一步具体化,提出君臣、父子及夫妇之间的关系都源于阴阳之道,他认为君主为阳,臣子为阴,相对应的阐述了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三纲”,其后又提出“五常”。“三纲五常”思想是董仲舒礼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这一思想以求巩固统治。其后的《白虎通义》虽然以学术形式出现,但它的政治性质是鲜明而强烈的,它将“三纲五常”思想确定下来,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4]其基本内容都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阐释和规定,目的是强化宗法统治以及为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85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