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正文

“大四空巢”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23-05-19 08:23:43  

论文总字数:10710字

摘 要

近几年来,“大四空巢”现象愈演愈烈。“大四空巢”是指大学四年级学生因逃课或变相逃课,以及消极对待选修课与专业课等课程而造成听课人数骤减,并且大四宿舍楼出现“人去楼空”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目前应试教育影响的蔓延以及地方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滞后。本文以高校自身的改革为突破口,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措施、制度,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寻找解决“大四空巢”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大四空巢,原因,学生管理,课堂教学,课程设置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Fourth year empty nest" phenomenon intensified. "Fourth year empty nest" refers to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who were skipping college or disguised truancy and negatively treat the courses such as elective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which result the number of attending the class is smaller, and the senior dormitory appears "empty" phenomenon too. The main reason are the lagged impact of the spread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he poor teaching quality of local colleges and the lagged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I will try to reform university itself as a breakthrough, from the ideas, measures and systems of student management to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find a solution of "Fourth year empty nest" phenomenon.

Keywords: fourth year empty nest, causes, student management, classroom teaching, curriculum arrangement

目录

1 引言 4

2 “大四空巢”的基本内涵 4

3 “大四空巢”的原因分析 5

3.1 应试教育影响的蔓延 5

3.2 目前就业压力的影响 5

3.3 课程设置的问题 5

3.4 学生管理体制的僵化 6

4 “大四空巢”的对策 7

4.1 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制度、措施等的转变与创新 7

4.2 课程设置的改革 7

4.2.1 大一大二加大通识必修课程的比例 8

4.2.2 改革通识选修课程,完善通识选修的体系 8

4.2.3 对大四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9

4.3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1 引言

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人生定位的重要一年,是总结大学成果的一年。而当前大四出现空巢现象,由原来的四年实际缩水成三年,课堂教学时间下降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也受到了影响。本文以高校自身的改革为突破口,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措施、制度,大学期间通识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数量的调整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措施出发,从高校实际出发,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大四空巢”的基本内涵

“大四空巢”现象是目前正在研究的“大四现象”的其中之一。“大四现象”指目前由于一系列的招生、就业制度等等设计的缺陷,致使大学四年级学生忙于考研、考证、考“铁饭碗”、找工作而选择逃课、怠课、抄袭等手段应付学业。[1,2]而“大四空巢”是指大学四年级学生因逃课或变相逃课,以及消极对待选修课与专业课等课程而造成听课人数骤减,并且大四宿舍楼出现“人去楼空”的现象。大学四年级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人生定位的重要一年。而现如今,大四出现的“空巢”现象导致高等教育严重缩水,由原来的四年变为三年,这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一生。更值得忧虑的是,笔者发现,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对“大四空巢”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必要的改革,反而将之视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听之任之。与此同时,走出大学校门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发现,自己由“天子骄子”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媒体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农民工工资”的字样,进而引发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热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除去基本理论知识的优势外,大学生“低能化”也确实是当前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诟病的主要证据。因此,本文借“大学空巢”现象,从高校自身改变入手,从实际层面出发提出缓解“大四空巢”现象的对策。

3 “大四空巢”的原因分析

3.1 应试教育影响的蔓延

教育界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一直根深蒂固。目前,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也有向高等教育蔓延的趋势,如许多高校目前将各院系的“考研率”纳入年度工作的评比的重点项目之中。此外,高校中出现的“考公务员热”、“考证热”、“出国热”等也都深受其影响。学生们忙着各种考试,参加各类的辅导班,想为自己的将来提供各种保障,因此都无暇顾及学校的课程,更不用说到班上课,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任务了。不少高校甚至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向其询问是否有考研意向,对学生进行分流教学:考研和不考研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培养方案,教材和课时安排都不相同。这种以考取研究生为导向的分流教学,加大了非考研生对课堂让、对老师的不满,降低了学生的到课率。不仅如此,学校对考研进行专项资金资助和奖励,大四考研生可以接受多种优惠政策,如对上课、实习也没有硬性规定,采取特殊的管理制度,这无疑助长了考研学生之间的不良风气。所以不少高校考研生将逃课公开化,至于不少考村官、考公务员、出国的学生即使规定不得缺课,大都也在课堂上看些其他的书,正如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是出现学生找人代课的怪象。由此,笔者认为,应试教育是造成“大四空巢”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目前就业压力的影响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也由定向分配转向自主择业与市场双向选择,加重了社会与学生的就业负担。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人,而国家可提供岗位只有其总数的一半,进入“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人,进入“更难就业季”。这对于部分抱着“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能有一份好工作”心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尽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大学生就业,如设置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新农村,鼓励广大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去支教,又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考公务员等等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面临如此残酷的就业竞争,一部分高校学生早早地投入人才市场,寻找合适的岗位,另一部分大学生则会选取考研这条道路避免直接进入就业市场,逃避就业压力。这无疑是造成“大学空巢”现象加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有人指出,“大四现象”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四学生大量逃课,导致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环节难以保证质量的非正常现象。[2]据笔者调查得知,该情况在地方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四这一学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3 课程设置的问题

地方高校的课程不仅在设置上脱离了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且在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上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病,如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与静态考试,而几乎完全排斥了知识的实践与动态控制。[3]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即使在校大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业上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很难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顺利就业。因此,那些急于寻找工作的人也就难以保证到堂听课了,更不用说像大学前三年那样专注于学业了。此外,还有部分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大量的专业课程,如某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大四上学期2个月内就设置了《教育社会学》、《基础教育热点透视》、《教育哲学》、《中外教育热点赏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五门课程,每星期各三课时,这样更加大了大四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曾对该班的学生进行过访谈,考研的学生说有些课程对考研有帮助,但是上课太耗时间了,而不考研的学生则说这些课都是些理论课,不如实习学到的东西多。另外,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也纳入大四课程之中,专门辟出时间来让学生写论文。当然,这样做是为了能让学生有时间安心进行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作为大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考察学生能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考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和规格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认真的准备。我国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者,即能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均可授予学士学位。”从这一段规定中可以看出,得到学士学位不仅需要成绩优良,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有工作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大多数本科院校实行严进宽出的策略,笔者发现很少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未能顺利毕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因此,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很少有人能认真的做研究,有人东拼西凑、复制粘贴、马马虎虎地完成,甚至有人学术造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用这种态度对待毕业论文。在写毕业论文这一期间,也就很少有人安心呆在学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另外,笔者调查得知,部分地方院校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进行学术研究,只能“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因此,“大学空巢”现象愈演愈烈,据全国36所重点高校不完全统计,大四在读生有46.7%逃课超过其课时量一半,其中67.5%的人认为大四的课程没必要,只有8.3%的人认为大四的课程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4]由此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大四的对自身的发展无益,所以改变大四课程设置也是举足轻重的。

3.4 学生管理体制的僵化

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逃课,与学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无关系。尽管有人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模式(见物不见人),外空性管理模式(人的物化)、人本化管理模式(以人为本)[5]但事实求是地说,长期以来大多数地方高校往往把主要的管理放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6],缺少真正为学生所需要的服务。其次,任课教师只需要完成教务处和学院交托的教学任务,并不太关心大四学生的出勤率,而考察学生上课情况与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教务处也只是随机抽取几个班级,然后派出考察小组查看情况,完成任务而已。这种一层一层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虽然易于集中管理,但是缺乏相应的监督与惩罚措施,难以真正得遏制“大四空巢”现象。此外,我国高校尤其是许多地方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大多是临时任命,且流动性很大,缺少对学生管理工作真正了解的专业人员。

4 “大四空巢”的对策

解决日益严重的“大四空巢”现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打“组合拳”,如改革高校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公务员、村官、选调生等考试制度,改革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等等。但笔者认为,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因此先从高校自身入手,着眼于教育教学与工作管理,简要分析“大四空巢”的对策。

4.1 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制度、措施等的转变与创新

将工作理念由“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倡导“正确认识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以人为本的前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一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7]的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才能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措施。在制度设计上,可以采取众多措施,如对于考研、考公务员、考村官等不得放弃大四课程的学生可以开设专门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进行辅导,对于找工作的学生可以开设实践类的课程帮助提升自身的能力。此外,高校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从思想政治转向学生的就业、创业、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上,美国的举措可以值得现今的高校借鉴,他们把大四学生看成是重要的资源加以经营,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相应的管理与个性化服务,并且还为学校的可持续化发展赢得了重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校友基金”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国内各大高校抱怨学生为母校贡献不多,反而将资金贡献给国外的知名高校时,高校本身就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另外,在实施措施上,高校可以将级别分明的行政管理改为专门的学生的自我管理。成立学生小组来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管理,可以更加清晰得看出大四学生的出勤率与课堂的表现,并对之加以分析、反馈,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自愿前来上课。

4.2 课程设置的改革

通识教育是现如今高校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的非专业教育部分,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和谐发展。[8]其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对于“大学空巢”现象,通识教育的实行也显得尤为重要。

4.2.1 大一大二加大通识必修课程的比例

“大学空巢”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四学生纷纷放弃大四课程,离开学校寻找合适的工作。而笔者曾经去人才市场时发现,众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最后确定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大一大二通识必修课程比例就可以拓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选择的宽度,缓解部分的就业压力。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目前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占据了很大比例,而学校自己设置的必修课则较少,并且必修课的种类略显简单,如笔者所在学校只有政治、军事理论、英语、体育、计算机,学校则没有设置自己的必修课。应对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高校应改变策略,提供给学生整全性的知识,可适当加入如法律、文献检索、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社会科学等的一些简单基础的知识,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语言表的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的现代人。

4.2.2 改革通识选修课程,完善通识选修的体系

关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内容,黄坤锦教授认为可以规划为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或人文、艺术、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五大类[9];王义遒教授提出可以按照教育功能的需要分成思想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生理心理、交叉学科知识、文化工具等若干模块[10];熊贤君、金宝华认为可以包括国家的历史与问题的知识,哲学、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介绍科学发展、方法与精神的课程[11];张寿松认为应该包含基础技能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化研究类、自然科学类五个方面[12]。尽管划分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大家的出发点都相同,希望学生受到均衡的教育,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正如哈佛大学采用的模块课程一样,它将课程分为八大模块,即审美与诠释的理解(共34门)、文化与信仰(共38门)、实证与数学推理(共9门)、伦理推理(共20门)、生命系统的科学(共12门)、物理宇宙的科学(共17门)、世界中的诸社会(共34门)、置身世界的美国(共4门),模块内课程相关性强,模块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要求八个模块中各选择一门修习达到规定要求,因此接受的是教育是非常均衡的。但是,现如今各大高校尤其是普通地方院校很难构建完整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于选修课并没有太多要求,除了规定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必须修完10个学分(即选择5门课程)之外,就只有笼统规定理工科学生需修3门艺术类课程,文史类学生需修3门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这一要求了。并且在学生选课期间,网上公布的选修课程只有课程的名称、上课的时间、地点以及上课的教师,很多学生对一些课程了解很少,显示出了选修课的松散性与破碎性。因此,部分院校的通识选修的课程体系需加以完善,如普通的地方院校可以将所有的选修课程分为几大种类或模块,学生在选课期间,对每个种类或模块下的课程附以简要说明,便于学生进行理智的选择,有效避免盲目选课。此外,可以根据每年学生选课的情况决定各个种类或模块下的课程的数量,进行必要的增添或删减。另外,对不同种类的学生也应该有明确规定,理工科、文史科、师范类应该必须修哪些种类的课程,全校学生对于不同种类的课程有什么要求。其次,选修课程的质量也不容忽视,优秀的选修课程可以更多的吸引学生到堂上课。可以集中全校优秀的教师开展“优秀课程”的活动,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每人至少开设一门通识选修课,以保证通识选修课程的质量,促进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提升通识选修课程的质量,推进通识教育。

4.2.3 对大四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出现“大四空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就业压力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四上学期就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理解目前就业市场的情况。笔者了解到许多地方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大多数都成为了变相的招聘,比如笔者曾去某学院上就业指导课,该课是招生与就业处开设的,但是实际上却是某公司主管进课堂来讲该公司的具体情况,劝说学生进该公司就业。学生本是怀着希望而来,最后却是失望而归,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基本来齐,但是慢慢的人数开始减少,其原因是“这种课上了也是无益”。此外,笔者曾去南京的某大型招聘会现场,发现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投简历时竟然不清楚有些岗位的含义,不清楚该工作的工作内容就投了简历。笔者对其中一名求职者小王进行了访谈,他说:“招聘会上各个公司提供的岗位实在太多了,有些岗位我根本不清楚它们是干什么的,只是看了上面的薪水还不错,专业也不限就投了简历。我准备了很多份简历,四面撒网机会多。”并且小王坦言像他这样的求职者不在少数。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就业指导课或者班主任以班会的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向学生说明本专业适合的工作岗位,向学生解释目前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岗位的含义,提醒学生目前有哪些招工骗局,这样学生去招聘会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像小王这样的“病急乱投医”的现象,真正让就业指导落到实处。因此,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院校要提高课堂的质量,开课前可以询问学生目前的意见与需求,而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院校也应开设,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减少就业阻力。

4.3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教学方法大多比较陈旧,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中间的互动往往较少,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大四这一学年里,学生的压力大,事情多,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听老师上课,来上课的学生有些会拿出其他的书籍学习。在当前基础教育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如哈佛大学的大卫·威兹教授执教的科学与烹饪-高级烹饪到软物质科学课程,在该课程上,威兹教授系着围裙在摆放锅碗、面粉、黄油等工具的试验台前侃侃而谈,而每一节课上,他都会请来一名世界主厨为学生展示烹饪,在烹饪的同时,威兹教授进行讲解,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科学奥秘。网易视频的用户评论道:“这些学校的学生们越来越爱上课爱学习,收获也多。这些教授们讲课都很有意思啊!”“真的很神奇,感觉他们的想法太不可思议,深度挖掘烹饪中的科学内涵。”[13]再如这两年热议的桑德尔教授的正义课,他用苏格拉底方法,即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的方法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找出不足的地方,促进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与伦理推理的能力。在课堂上,他不停地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的想法以及为什么你这样想等等这些问题,而不是当前部分高校出现的老师不停地讲课,学生在下面各干各事的奇怪现象。桑德尔教授能将学生对平等、人权与财产权、收入分布、同性婚姻、政治义务与社会需求等社会事务的想法和道德与政治哲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虽然他的课在小剧院举行,通常有上千人前来听课,但是他仍然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照顾好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这样轻松而又愉快的课堂上学到深刻的哲理。笔者认为哈佛大学这两位教授的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国内的课堂上,改变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使其变得生动活波。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授课,实行教学互动,即教师将部分需要进行讲课的内容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授课。这种方法在师范班中普遍运用,既可以让学生好好准备上课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分工能力,为学生将来做好教师打基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缺点,有部分考研学生和考证学生等在老师上课阶段虽然能按时到课,但是在课堂上通常看考研书和其他无关课堂的书籍,并不认真听讲,对待作业也是应付了之甚至抄袭。在学生上课期间,已经完成任务的考研生出现了消极怠课的现象。应对这种问题,可以用随机指定的方法加以解决,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四空巢”现象。同样除了教学互动之外,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如辩论、演讲等。另外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现场授课的方法。如对于机械制作类课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应的工厂现场讲解,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对于实验类的课程,则可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等。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难以分散注意力于其他事情上。当然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种,笔者只列举其中几种较简便的方法以缓解“大四空巢”现象。

综上可以看出,哈佛大学的桑德尔教授和大卫·威兹教授的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可以安排现场教学,学生进入实践现场,就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到课难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真正的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感到学习这些课程的意义,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空巢”问题。

结 论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应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气质和纯粹学术的强烈要求,而不是考虑社会经济、职业等种种实际需要,应该是一座孤芳自赏但不闭门造车的象牙塔,不应该承诺太多的经济功能与政治功能。”而现今,“大学空巢”现象愈演愈烈,俨然成为一道“顽疾”,似乎与“贵族的气质”、“纯粹的学术”渐行渐远。实际上,“大四空巢”虽是一个教育现象,但是背后所折射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忧思。从高校自身来说,教育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的变革尤为重要,只有从高校自身开始重视,社会才开始慢慢探讨解决之策。

参 考 文 献

[1]杨远芬,郭晓峰.“大四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170-171.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71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