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明代周忱赋役改革
2023-07-28 09:54:48
论文总字数:16236字
摘 要
明太祖确立苏松重赋之制,以粮长制保证税赋征收的稳定。吴淞江日渐淤塞,而夏原吉治水失败,高乡粮户改种木棉,勉力纳粮;同时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重开大运河,独行河运,漕耗剧增。不法粮长从中渔利,肆意摊派漕耗,粮户无力完粮,逋赋愈重。明成祖多次蠲免也无法遏制逋赋增长,明宣宗被迫降低苏松重赋,并选调周忱治理苏松逋赋问题。周忱采取了平米法、削弱粮长、济农仓、兑运法等改革措施,削减漕耗,减轻官佃粮户的税赋负担,一度保证了苏松地区的税赋正常征收。关键词:明代;逋赋;周忱;改革
Abstract:Zhu Yuanzhang established Susong heavy tax system, tax collection system to ensure grain. But in southern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River blockage can not be stopped; at the same time Zhu Di moved the capital to Beijing, reopening the canal, waterway shipping, shipping consumption increase. So the deterio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tax growth makes taxable farmers went bankrupt, the rapid growth of tax. The exempt system can not solve the Yongle period of rapid growth of the arrears of tax.Zhu Zhanji was forced to reduce the tax of Su Song, and sent Zhou Che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song‘s arreas of tax. Zhou Chen taked the ping mi fa, against the transport method, break syndrome, economic barn and other reform measures, cut shipping consumption, reduce the tax burden on farmers.
Key words: Ming dynasty;Arrears of taxes;Zhou Chen; Reform
目 录
一、周忱赋役改革原因分析 4
(一) 吴淞江淤塞的环境恶化 5
(二) 漕运加耗的经济负担 6
(三) 粮长劣化的制度衰败 7
(四) 宣宗减赋的中央让利 8
二、周忱赋役改革过程及主要举措 8
(一)以规范漕耗为中心的漕政改革 8
(二)以管理耗米为中心的征纳改革 9
(三)以均平漕耗为中心的田赋改革 10
三、周忱赋役改革评析 11
(一)周忱改革的实质 11
(二)周忱改革的成效 12
(三)周忱改革的历史影响 14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明代江南赋税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明代税源枯竭、江南市镇兴起都直接与此相关,相关的研究领域已然非常成熟。范金民在《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苏松重赋的成因与状况[1]。明代赋税一直以实物形式征收,明成祖迁都漕耗大增,在宣宗在位时,产生了超额的逋赋问题。学界对于逋赋问题主要集中于清代时期,对于明代前中期的逋赋任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胡克诚的《明代江南逋赋治理研究》主要致力于研究逋赋的解决措施,对其成因不够重视[2]。
对于治理逋赋而上任的周忱所进行的一系列赋役改革,学界依然对其不够重视,关注度不及其属下况钟。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分析了周忱实行的平米法对于调节税粮负担的效用[3]。伍丹戈在《明代周忱赋役改革的作用和影响》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周忱改革的历史社会矛盾根源,并指出周忱改革在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着眼于改革缓和了原本尖锐社会矛盾[4]。而周志斌在《明代周忱苏松赋役改革述略》中,仔细考证了周忱就任江南巡抚后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缺乏对于改革目的与措施成效的分析[5]。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周忱改革还没有进行非常充分的研究,这一题目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与研究价值,可以从改革的历史地理与经济动因方面进行探索,分析改革措施的实质成效,观察在改革过程中朝廷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博弈。
- 周忱赋役改革原因分析
明代苏松税赋重于全国,仅占百分之二的耕地,却承担了八分之一的税赋。明朝财政长期依赖于苏松地区的超额税粮,一旦苏松税粮出现逋欠,全国财政便陷入赤字窘境。宣德三年,户部上疏称“苏州自永乐二十年至洪熙元年,欠粮三百九十二万石有奇”[6]63,宣德元年到宣德四年间,总共“该粮七百六十余万石”[6]63,必须严格征收秋粮,填补财政坏账,才能维持国家财政稳定。明初订立的“西北甲兵、东南财赋”的既定国策依赖于苏松重赋的持续供给,苏松逋赋的增加直接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安全。而中央也意识到苏松重赋不可持续,但不愿宽免过多的苏松税赋。周忱赋役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发生,有其复杂的历史动因,下面将从历史地理变化、漕运经济负担、粮长制度腐败与中央减赋让利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 吴淞江淤塞的环境恶化
明代苏松地区是全国稻米生产的中心,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古代水稻的种植长期使用淹水栽培法,这就对上游河道的来水量产生了依赖。吴淞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苏松地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吴淞江的给水。一旦吴淞江河道发生淤塞,沿河田地的土质也将随之变化。从元代开始,浏河水系逐渐扩大。明人周文英记述称刘家港“水深港阔”[7]232,归有光也有记录“刘家港,元时海运千艘所聚,至今为入海大道”[8]398,海瑞在治理吴淞江时提到“刘河通达无滞”[9]2167。浏河的扩大分流了原本吴淞江的水量,吴淞江河道日渐淤积,以致吴淞江“故道淤塞,遇霖丽潦水,涨溢不能通泄”[8]398。
明代吴淞江的淤塞日益严重,明初开始就不断发生水灾,明廷兴办大量水利工程治理吴淞江。永乐二年,夏原吉受命疏浚吴淞江,采取导淞入浏,分流水量。原本就因来水量不足而淤塞的吴淞江虽然短期内恢复了畅通,但在长期来看加重了河流的淤塞。明人李充嗣指出“夏驾浦与吴淞江交会之处,横引江水,以至吴淞水弱,不能冲激淤泥;抑且通引浑潮,倒流入江,日相抵撞,易成淤”[10]241。导淞入浏不仅减弱了河流的冲刷能力,而且引发了潮水倒灌,吴淞江淤塞加剧。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23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