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精神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3-08-29 09:30:26
论文总字数:12581字
摘 要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在如此背景下,政府和学界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老年人的物质赡养上。但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相比过去得到了极大改善,不用再担心基本的温饱问题,老年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然而由于整个社会养老观念片面,精神养老服务不足,以及老年人自身因素等导致老年人在精神需求的满足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经成为老龄工作所必需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运用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随机发放了96份问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反映出老年人在精神需求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大部分老年人生活愉快,较少感到孤单寂寞;亲情需求被放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首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社会服务相对落后;养老方式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然后从社会、家庭、老年人自身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应对对策,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老年人精神需求这一问题的重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心、和谐的社会环境。关键词:精神需求,需求理论,社会支持
ABSTRACT:As human life expectancy has increased and birth rate has declined, population ageing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Unlike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s aging is not rich first old. In this contex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ve focused on the material support of the elderl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the e material lif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began to pursue the spiritual needs of satisfaction. Some problems of their spiritual needs have become a new subject that must be studied in the work of the aged. Through reading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using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 96 questionnaire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and analyzed with spss software,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Most older people live happily and are less lonely. Family affection needs are put in the first place of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elderly is monotonous; Social service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ndowment style and loneliness.And from the society, family, the elderly themselves from three aspects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hoping to cause the communi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is problem, to create a comfortable,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Keywords:Spiritual needs,Demand theory,Social support
目录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3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3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4
2.1 相关概念界定 4
2.2 理论依据 5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7
3.1 研究对象 7
3.2 研究方法 7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8
4.1 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分析 8
4.2 小结 11
5 完善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对策 13
5.1 老年人自身树立积极养老观 13
5.2 家庭成员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13
5.3 健全社区老年人服务机构和设施 14
6 总结与展望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就可以视为进入老龄社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7.0%,基本进入老龄化阶段。21世纪以来,老龄化速度加快,根据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有2409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7.3%,65岁及以上老人口有15831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4%。人口普查结果的调查表明,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老龄问题的内容, 一般包括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和老年人自身问题,前者是从社会层面,后者是从个体层面。从社会层面来讲,人口老龄化浪潮快速度、猛势头、大基数地汹涌而来,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个体层面来讲,老龄问题的实质就是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问题,老年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所以社会各界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老年人的物质赡养上。而事实上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不再担心温饱问题,开始对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上发生的退行性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使老年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容易产生孤独、失落等消极情绪,带来抑郁、消沉等不良反应。因此,在老龄化问题突出以及老年人精神需求缺乏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情感需求问题更加值得探讨。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胡兰德在《人生长寿法》中指出: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1]。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应该为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尽管新时代的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养老观念片面,社会服务落后,精神需求的满足难度大等。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浙江、贵州等八个省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进行现状分析,并就关于如何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出对策建议。
1.2.2 研究意义
现代文明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出改善,不仅要强调对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做出保障,更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因此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该成为养老保障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养老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物质保障和社会工作等方面,而对于精神慰籍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各种文献和资料,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角度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为弥补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的不足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另外从实践意义而言,老年人的幸福不仅涉及个人、家庭的幸福,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慰藉比物质供养更能体现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与真谛。通过调查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现状,能够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发展的老年观,同时引导社会成员正确对待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生活,促进和谐老龄社会的建立。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精神需求
按指向对象的不同,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精神需求指向精神产品,是人类特有的需求。所谓精神需求,是人对通过物质所派生出来的精神东西的直接依赖而产生的需求,是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而形成的情感、友谊或某种心理状态来满足的需求[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精神需求是人们因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对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安全等等有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所产生的精神方面的强烈要求[3]。从精神需求的形成机制出发,将精神需求概括为主体由于主观心态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渴求状态[4]。
2.1.2 老年人精神需求
老年人精神需求作为精神需求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既具有精神需求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其特殊的内涵。从需求满足的角度看老年精神需求是指老年人为派遣消极情绪感受,实现欢乐、充实、乐观和尊严而产生的需求,它包括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5]。而根据系统理论“个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和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理论,认为老年人精神需求,是指老年人源于自身衰老和身心变化而与其所生活系统之间形成的精神互动状态[1]。从内容纬度上看,老年精神需求包括了三个维度的“需求”即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满足”是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安心和情感的慰藉[6]。
2.2 理论依据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五个层次依次由高层次到低层次依次排列,马斯洛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被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7]。生理需求是指人对食物、空气、水份、睡眠、性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是个体所有需要中最为重要,最有力量的,(除性以外)任何一项需要得不到满足,都将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需求是指个体希望生存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个体不用饱受战争的威胁,有稳定的工作,生命安全和生活都可以得到基本保障。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基本需求,是一个人可以存活下来的基本条件。而后三者需求属于更高级别的需求,即精神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是指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一定的情感连接,参加某一团体并在其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如追求爱情,建立家庭。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他人尊重。自尊是指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认同自己的价值,除此之外个体还希望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能够被社会成员认可,得到他人的尊重,即外部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个体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个体努力生活,充分发挥对工作的热情和个体潜能,都有可能在某个瞬间达到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还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今天的中国,社会安定,物质资料极其丰富,社会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这给老年人基本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知觉等发生退行性变化、心理状态随之发生改变以及社会角色参与度下降等因素,使老年人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马斯洛认为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例如婴儿时期,生理需要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人到老年逐步脱离了工作环境,社交活动也不断减少,老年人的内心更加孤独,需要来自家人、朋友的关怀与尊重,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是本文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积极活动理论
积极活动理论又称为连续理论,积极活动理论认为个体延续性的行为模式更有利于老年人进入新的社会角色,是老年人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人到老年期同样需要活动,适应老化的基本的原则是积极的与社会保持接触,继续以往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充实感与幸福感。积极活动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老年观点,传统的老年观认为人到老年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理机能都呈衰退趋势,老年人应该终止原来的各种活动,静享晚年。而积极活动理论大力提倡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余热,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工作,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积极活动理论对研究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重要意义,提示我们不仅要注意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帮助老年人树立自信,积极寻求与外界的接触,与时俱进,满足老年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推进健康老龄化社会。
2.2.3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一般是指家人、朋友、亲戚、社区、政府等对个体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关心,并给予尊重和帮助。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支持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8]。家庭、同事、邻居、朋友或一些暂时性的社会交往都属于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统,政府、社会团体、社区或养老机构正式服务的使用则属于老年人的正式支持系统。精神层面讲,家庭、邻居、朋友等非正式支持系统主要提供陪伴、满足其交流的需要,尊重老年人的意愿与想法等。正式服务主要来自于社区和政府,社区要健全其养老福利机构,多多组织活动发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的护理服务和心里指导等,政府的支持主要是从法制层面健全法律法规,对不承担赡养义务的子女或机构进行惩罚,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可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年人自身、子女和家庭、社区、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应对对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课题分别从上海、江苏、浙江、贵州等八个省市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96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60-90岁之间,能用语言表达其感受,且同意受访。
表1老年人基本信息表
基本信息 | 人数 | |
年龄 | 第三年龄段(60-85) | 92 |
第四年龄段(85以上) | 4 | |
是否有生理疾病 | 是(未注明什么病因) | 16 |
心血管疾病 | 10 | |
呼吸疾病 | 3 | |
肌肉骨骼 | 1 | |
视觉 | 1 | |
否 | 65 | |
养老类型 | 居家 | 72 |
养老机构 | 7 | |
独居 | 17 | |
是否企事业员工 | 是 | 34 |
否 | 62 | |
是否精神障碍 | 是 | 3 |
否 | 93 | |
经济来源 | 退休金 | 40 |
社保 | 22 | |
养老保险 | 17 | |
无经济来源 | 17 |
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运用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社区老年人精神生活自我满足的方式以及对于社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真实感受。问卷内容大体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部分,涉及到被调查的空巢老人的年龄、职业、经济状况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等。第二部分是对精神需求情况的调查,包括娱乐活动方式、生活满意度、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等。通过对被调查者所选的选项进行整理统计,为后续的分析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分析
4.1.1 精神生活方式
表2 您觉得老年人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是什么
N | 百分比 | |
读书看报看新闻 | 35 | 36 |
与家人联络感情 | 79 | 82 |
与朋友联络感情 | 46 | 47 |
玩棋牌等游戏 | 23 | 23 |
其他 | 14 | 14 |
表2总结了老年人主要的精神生活,根据频次分析进行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与家人联络感情、与朋友联络感情、读书看报看新闻、玩棋牌游戏、其他。也就是说老年人认为在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与家人和朋友沟通感情,与他人的交往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这可能与老年人退休后,与外界的联系减少有关,此时的老年人需要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往来弥补这种空虚感。
4.1.2 情感交流
表3 当您有心事选择向谁诉说
N | 百分比 | |
家人 | 65 | 68 |
朋友 | 41 | 42 |
亲戚 | 22 | 22 |
老年玩伴 | 37 | 38 |
其他 | 17 | 17 |
情感沟通,对于老年人而言,是一种普遍且强烈的情感需求,是老年人摆脱孤独、解决苦闷的良方。表3说明了家人和朋友是老年人进行精神交流的主要对象,当有心事需要诉说时选择求助家人的老年人占了绝大部分,大约有68%的老年人选择家人,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支持及交际网络较为简单,多数老年人在为儿女提供物质、生活照料和情感等支持的同时,最希望从儿女那得到的是情感慰藉,与儿女交流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获得慰藉的方式。除了选择和家人交流外,42%的老年人选择了与朋友进行交流,与朋友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交的需求、强烈的情感需求、也是老年人精神情感得以宣泄的重要形式。
4.1.3 精神状态
表4 您觉得自己最近的精神状态如何
N | 百分比 | 累加百分比 | |
很充实,很愉快 | 59 | 62 | 62 |
无事可做,寂寞无聊 | 22 | 23 | 85 |
烦心事多,无处可说 | 7 | 7 | 92 |
其他 | 8 | 8 | 100 |
表5 您是否感到过孤单
N | 百分比 | 累加百分比 | |
常年如此 | 9 | 9 | 9 |
一段时间如此 | 23 | 24 | 33 |
偶尔如此 | 51 | 53 | 86 |
从来没有 | 13 | 14 | 100 |
表4和表5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约6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充实愉快,少数老年人感到生活寂寞有些许无聊。说明老年人陷入孤独情绪的频率不高,有53%的老年人表示自己只有在偶尔某一天,某一个时等短时间内感到孤单,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个体,偶尔感到孤单都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数据表明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生活满意度较高,很少感到孤单寂寞,有事可做,对生活仍旧抱有期待,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4.1.4 精神困扰
表6 您周围的老年人常见的精神困扰有哪些
N | 百分比 | |
缺少子女陪伴 | 68 | 70 |
没有兴趣爱好 | 45 | 47 |
晚年生活没有寄托 | 31 | 32 |
缺少社会关心 | 18 | 19 |
其他 | 16 | 17 |
上表的数据表明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困扰是缺乏子女的陪伴与关心。老年人把子女的关爱放在精神需求的第一位,而大多数子女由于忙于工作无法照顾父母,导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使老年人产生精神困扰。47%的老年人认为缺乏兴趣爱好也是常见的精神困扰之一,随着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长时间无事可做,老年人感到生活空虚寂寞,由此产生精神困扰。此外一小部分老年人由于没有子女或者养老保险产生由经济所引发的精神焦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不到位,缺乏来自社会的关怀与尊重同样使老年人产生精神困扰。
4.1.5 社会服务现状
表7 您所在的社区或者养老机构举办过哪些活动
N | 百分比 | |
各种比赛 | 10 | 11 |
体育锻炼 | 16 | 17 |
公益活动 | 32 | 33 |
其他 | 63 | 66 |
表8 您希望社会服务机构为您提供哪些公益帮助
N | 百分比 | |
心理疏导 | 24 | 25 |
生活服务 | 18 | 19 |
户外陪同 | 30 | 31 |
多举办活动 | 70 | 73 |
其他 | 19 | 20 |
表7和表8表明现阶段我们社区等老年人社会服务机构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只有部分老年人所在的社区举办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在其他这一选项中,大部分老年人反映所在的社区并未举办过任何活动,而73%的老年人希望社区等老年人服务机构能够多多举办活动。这种反差表明了社会服务机构的薄弱,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足等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老年人对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都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要求,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
4.1.6 养老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表9 老年人养老方式对孤独感影响的列联分析
养老方式 | 孤独感 | 合计 | df | 2 | |||
常年如此 | 一段时间如此 | 偶尔如此 | 从未如此 | ||||
居家养老 | 4 | 15 | 43 | 9 | 71 | 6 | 12.222* |
养老机构 | 2 | 3 | 0 | 2 | 7 | ||
独居 | 3 | 5 | 8 | 2 | 18 | ||
合计 | 9 | 23 | 51 | 13 | 96 |
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其孤独感的体验有所不同。对养老方式与孤独感进行卡方检验得出,P值为0.013,小于0.05,说明养老方式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偶尔有孤单体验或从未感到过孤单的老年人占据了绝大多数,说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于与子女共同居住,在情感上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怀,其孤独感较弱。在养老机构居住和独居的老年人中,选择一段时间感到孤单的老年人占据绝大多数,其孤独感强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这组数据也能够说明,老年人需要来自子女和家庭的慰藉,与子女共同居住能够有效避免老年人产生孤单感。
4.2 小结
通过本次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调查,发现老年人在精神需求方面存在的一些特点: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认为生活充实愉快,偶尔感到孤单寂寞,家人在老年人精神需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4.2.1 生活愉快,较少感到孤单寂寞
我国当代老年人见证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老年人经历过时局的动乱和生活的苦难。到了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局稳定,社会进步,物质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老年人拥有了健康和尊严,偶尔还可以外出旅游,丰富眼界。今天的变化是过去老年人梦寐以求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物质上的满足极大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此外大部分与时俱进的老年人希望在思想和生活上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学会通过网络阅读新闻、浏览视频、了解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充实了精神生活。科技的发展也使得老年人得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与相距较远的儿女、朋友交流沟通感情,满足了老年人与他人交流的需要。因此相比于以往,大多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高,生活充实愉快。
4.2.2 亲情需求是首要需求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之后主要的生活场所,更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儿女在老年人心目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儿女的出生,个体几乎所有的感情和精力都投入到父母这一新的角色,在长达几十年对儿女的付出与关怀之下,父母在年老之后希望能够依旧继续参与子女的生活,彼此陪伴。但是大多数子女由于工作繁忙或者是养老观念片面等原因,只注重老人的物质赡养而忽视了精神赡养,不注重与老人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得老人的某些情感无法得以宣泄。老人空闲时间多,需要子女的陪伴,而儿女无暇陪伴的现状比比皆是,从而造成了老人最大的精神困扰。
4.2.3 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老年人退休以后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变多,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发展自身兴趣爱好,丰富晚年生活。但是由于社区服务建设落后、家庭支持力度不够、老年人自身因素等导致生活极为单调,消遣方式单一。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老年人主要的精神活动就是与家人、朋友聊天,其次就是看电视看报等,小部分老年人选择棋牌等娱乐方式。除了这些简单日常活动,像人文艺术、花鸟鱼虫、学习交流等高品味的文化活动较少,无法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因此总体来讲,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4.2.4 社区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社区是老年人主要的娱乐活动场所,社区文化建设是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举措。但是社区文化建设目前只是一句口号,大部分地区并未落到实处,作为老年人娱乐活动主要阵地的社区文化建设十分落后。社区文化的建设跟不上老年人精神需求增长的速度,社区、养老院等老年人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活动设施简陋,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化程度低等各种问题,导致对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不够,使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受到了限制。
5 完善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对策
5.1 老年人自身树立积极养老观
社会支持是外部因素,老年人自身精神状态的构建是内部因素。只有把内外因素统筹起来考虑,才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虽然老年期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个体依旧在发展,只不过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不同,老年人自身要养成健康乐观型心理,用积极发展的心态看待问题,避免衰老悲观型心理。首先处理好与子女后代的关系,需要老年人适当的放权,转变老套的家长式的观念,与子女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与时俱进。其次,要正确的对待退休后的生活,努力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中,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起与他人的感情和纽带,满足自己交友、沟通交流的需要。最后老年人可以充分利用退休后的空余时间,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弥补早期的遗憾,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老年生活。
5.2 家庭成员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孝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对个体道德的基本要求。子女对老年人的孝顺是老年人社会支持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养儿防老是我国最古老的养老观念,几千年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这种家庭沟通方式不能被社区或养老机构服务所取代,更何况在我国当前的社区服务建设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发现,亲情需求是老年人排在首位的精神需求。老年人渴望子女的关怀与问候,家庭成员作为提供亲情需求的主体,可以通过电话、探访、共同居住等多种方式来满足老年人的亲情需求。除此之外家庭成员还应该关注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尽最大努力去理解老人、尊重老人的爱好,体贴老人,让他们从繁琐的家庭事物中脱离出来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实现他们的自我理想。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内向、孤单的老年人,要鼓励他们踏出家门,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使其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价值,给他们带来新的成就感和快乐心情。
5.3 健全社区老年人服务机构和设施
社会要充分关注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社区养老功能和为老年人服务功能,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首先政府应该以促进老年人心身健康为目的,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社工队伍,积极开展具有高质量的文娱活动,不断满足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乐、求美的需求,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此外,社区要注重培养社区文化骨干,既可以扩大老年文体队伍的发展,也可以满足部分老年人发光发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对社区、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的需求和依赖也就越强,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给老年人提供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渠道,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6 总结与展望
当代文明的进步演化对老年人的赡养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要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要求我们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研究要更加深刻和全面。回顾以往的研究,我们已经清晰的认识到精神健康对于老年健康的重要性,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不仅对老年人自身生活品质造成影响,同时还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精神福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然而,当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内涵尚未统一,阻碍了后续的研究,如量表及问卷维度等量化方面的研究。其次,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研究存在着研究视角单一,研究内容宽泛等问题,大多数研究都是单一从社会学、人口学角度出发研究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而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涉及多个方面。总之,关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大量问题需要专家学者从专业角度给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芳. 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网的构建[J]. 学术交流, 2012(08):116-11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58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