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与预防策略
2023-08-30 08:25:23
论文总字数:9339字
摘 要
如今,社会发展十分快速,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涌现了出来,青少年犯罪正是最近几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避免或者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这三个问题为中心,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进行讨论。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成因,犯罪影响,犯罪预防
Abstract:Nowadays, social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 and more and more problems have emerged. Juvenile crime is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Internet, in the news, there are report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So, what exactly is caus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After the crime, how does it affect their body and mind? How to avoid or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se are important issues before u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se three issues and discuss the causes, effects and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Keywords:Juvenile Delinquency, Cause of Crime, Impact of Crime, Crime Preventio
目 录
1基本概念 3
2问题的提出 3
3原因分析 4
3.1自身因素 4
3.2家庭因素 6
3.3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7
3.4社会环境因素 7
4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8
4.1法律法规 8
4.2社会制度 8
4.3学校教育 9
4.4家庭环境与教育 9
4.5自身 10
5结语 10
致谢 12
1基本概念
青少年,是根据年龄特征来划分的,包含了青年与少年。青年是指15或16周岁到30左右的人群,而少年是10岁左右到15或16岁的人群。在我国的法律文献中,对“青少年”一词并没有明确的年龄规定,因此,就词意来说,广义的青少年是指6到25周岁的人群。而“青少年犯罪”则是指未成年或刚成年不久的人所作出的行为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2问题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犯罪越来越低龄化并且几率越来越高。青少年时期本是拼搏奋斗的时期,可是,因为犯罪断送自己前途的青少年却不在少数。同时,青少年犯罪对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会担忧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造成社会恐慌。
对被害人来说,对受害人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产生精神上的损伤。被害人会恐惧社会、恐惧与人接触、不安、自我封闭、产生极端恐惧的状态。部分被害人在受到伤害后,因无法调节无法接受而产生极端行为——自杀。而情节严重的,则会造成受害人的直接死亡,早早的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除了对被害人产生不可逆的极端伤害外,也会对被害人家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原本美满的家庭因受到犯罪行为而变得破碎,这样的打击很容易让人产生精神上的损害,痛苦不堪,精神上背负极大的压力,经济上也会因此承担巨大压力。情况严重的因无法承担如此之大的压力而选择逃离——自杀。如此反反复复,这个家庭便也就完全破碎。
同样,犯罪人的家庭也会因犯罪行为受到伤害。犯罪人的家庭需要对受害者付出巨大的经济赔偿。而在道德上,犯罪人的家庭心理会背负着巨大的愧疚感,遭到他人的指责,一辈子都生活在自责与压力中。且自己的家人被送到少管所或者监狱,家人心理与经济同时受到巨大的压力,信念一旦崩塌,便是与受害人家庭一样的“家破人亡”。
青少年犯罪,不止会影响他人,也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
被审判前,会产生深深的焦虑与不安。犯罪被捕后,犯罪者的身心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煎熬。他们从被捕时开始,就会被单独关押半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只能监狱里独自面对一切,每天都会接受质问,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直视自己内心的扭曲与犯罪时的残忍。在压抑的环境下,他们不知道自己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怎样的代价,又极度的渴望着自己能够得到宽恕重获自由。焦虑与不安每天都会折磨着他们的内心。这一过程是一种极其痛苦的对精神进行的折磨。高压之下,有人甚至会寻求自杀,以此求得解脱。
在审判后,犯罪少年将会开始长期的军事化生活,在这里没有情感的依赖、没有自由,与昔日的生活相差甚远。他们要在高墙中,用高强度的劳动、用自己的自由来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买单。有很多犯罪者因为平时的娇生惯养而无法面对这样的生活而选择自杀或逃跑的方式来逃避。
服刑结束后,青少年回归社会也面临着艰难困境,在生活与工作中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一,在服刑期间,社会知识信息在不断更新,而犯罪的青少年在监狱里接触不到新的东西,思想和知识的容量都处在刚服刑时的阶段。且长期的劳作和高压的军事化管理会让他们的记忆力和学习知识的能力都受到影响。第二,回到社会中,他们的知识水平无法适应当下的发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且许多行业类似于教师就规定,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在就业上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而犯罪代表着道德问题,会受到“异样”的目光,许多用人单位拒绝使用有犯罪史的人。这证明社会对青少年的刑事污点都做了否定性评价,严重影响了他们回归社会后的正常就业。第三,服刑后的青少年知识水平低、就业难、受歧视、无法保证经济稳定收入,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发生二次犯罪。本文着重对青少年进行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如何降低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率进行思考与讨论。
3原因分析
3.1自身因素
发展期的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发展处于不平衡阶段,情绪起伏大,容易激动,未形成成熟的人格。青少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分辨出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对自我控制语言行为以及思想控制的能力也比较薄弱。但青春期时又想做“特立独行”的个体,想追求个性,表现出自己与他人的与众不同。当自身发展水平跟不上自己想展现在别人面前的需求时,就非常容易形成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国内外青少年犯罪心理动机的比较》中指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动机还包括精神情感空虚[1],把犯罪看作是一种追求刺激与潮流的方式,他们把犯罪看作是一种“游戏”。例如新闻中曾报道的一位青少年因观看了某动画片后将伙伴绑在树上放火烧。还有的青少年,认为“帮派”“黑社会”代表着潮流、“很酷”,为了满足自己的“英雄主义”和表现出自己“够义气”而拉帮结派参与一系列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和“模仿”也有很大的关系。青少年犯罪往往是因为好奇,有时候可能只是想模仿他们看见的犯罪行为、电影里的部分画面、小说里的某些情节或游戏中的某些动作[2]。但由于自控力或自制力薄弱,而逾越了法律的界限,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放在第三层次,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能够得到满足,并且这种情感是相互的,也就是自己付出的情感希望能得到与之对等的回应。这种情感需要相对于物质需要来说更加的细腻。当自己的付出与自己所获得的不成正比或者付出的情感的不到回应的时候,便会产生消极心理和不满情绪。当情绪得不到控制的时候便会产生反社会的犯罪行为。
据美联社2009年2月3日对英国加的夫大学弗朗西斯·赖斯和安妮塔·撒帕尔等研究人员关于吸烟增加低体重新生儿比例及儿童反社会行为比例的研究报道称,他们跟踪调查了533名与孕妇有基因关系的儿童和研究了195名依靠捐卵受孕,对于反社会行为来说如果生身母亲曾经有过反社会的犯罪行为,那么她所生的孩子则有很大的可能性未来会产生与母亲相同的反社会性犯罪行为,而养母即使有过反社会的犯罪行为,因为与小孩没有基因关系,所以她的孩子极低的可能性会出现反社会的犯罪行为。这说明行为(包括犯罪行为)是可以遗传的。
类似于带有强烈刺激性的激素这类物质,明显的青少年的行为起着激发作用,尤其是神经传递素的分泌失衡,在喝酒和吸食毒品后,青少年的情绪不受控制,脾气会变得十分暴躁,很容易会被激怒,对自己的行为也无法清醒的进行控制,会非常的不理智、冲动。他们容易处在一个十分消极抑郁的状态下,对生活产生失望感,严重的会觉得生活不如意而产生报复社会的犯罪行为。
在《论饮食对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影响》中表明,饮食对青少年犯罪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外早期就有学者指出:饮食对青少年犯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3],只是这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没有那么明显与易于掌握。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都会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研究中指出,日本学者发现,过度的摄入糖分会导致青少年体内血糖水平的大起大落,引起身体的易疲劳和情绪上的易怒、多动不安、打人毁物更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指出,人的基因会随着睡眠时间是否充足而发生改变。在他们的研究中显示,一个正常人,若每晚睡眠时间不足六个小时,那么他体内的基因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会导致他的抵抗力下降、皮肤变得松弛、五官变形、对事情的反应程度会降低、更容易感到饥饿而暴饮暴食,无法专注的完成一件事情、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性生活质量会下降、无法正常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人体情绪管理的区域由于睡眠的缺乏会变得比睡眠充足时更加活跃,这个时候若受到外界给予的刺激时,容易情绪冲动,产生无法控制的反社会犯罪行为。
3.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使长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家是每个人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是不是和谐相处、家庭成员是否缺失、家庭有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家庭的生活氛围是否使孩子感受到压抑和紧张,这些大大小小的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上贫富差距太大,富裕的家庭对子女疼爱有加,总想给子女最好的而一直溺爱子女,不分对错只一味的满足子女的需求。而子女觉得自己备受宠爱,不管犯什么错都不会被责怪,于是变得任性、自私,在家里只要稍有不顺、不满意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一些偏激的想法从而导致犯罪。而另一种家庭,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或者父母离异,没有对子女给予关心和爱护,导致子女感受到孤独、没有安全感、缺爱等等,长久以来,为了寻找关爱和存在感,就会做出极端行为也就是犯罪,来引起家人的注意[5]。
童年期的家庭暴力,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之一[6]。曾有文献提到过:家庭暴力会导致青少年存在暴力倾向,诱发暴力犯罪行为。家庭暴力分为“动手型”的热暴力和冷暴力,是家庭成员在面对家庭矛盾或纠纷时采取的不正当处理方式。家庭暴力的形式多样,并且越来越普遍的存在着。在赫希的《少年犯罪原因探讨中》就指出:青少年如果和家庭父母的关系不和谐亲密,则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几率;如果和家庭父母的关系和谐亲密,则会降低青少年犯罪的额几率。青少年如果长期处在家庭暴力下,神经会紧绷,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和对父母行为的有意无意模仿,仇恨父母和社会,做出反家庭、反社会的犯罪行为。而长期经历家庭暴力的青少年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严重伤害。这些正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正常向父母寻求帮助,长久以来心理会变得脆弱、敏感孤僻、情绪容易激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障碍,更严重的还会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这些都会让青少年觉得很有挫败感,而“愤怒和挫折情绪可以使个人把犯罪合理化”。当内心的不良情绪越来越多,为了发泄便会转变为犯罪。
家庭是给予青少年影响最大的环境,父母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会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寻求家长的帮助与引导。三观错误的家长在此过程中会队能青少年起一个错误的指导,使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扭曲、错误,形成错误得思想理念。思想决定行为,当青少年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时便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3.3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教师教书育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重要。但不是每个教师都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一,青少年在受教育的时候受到老师错误教学方法如人格侮辱、体罚等的时候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对青少年产生深远影响,当自身控制力不够时便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其二,教师如果给年幼的学生传播了暴力极端等错误的信息,也易使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除了在家便是在学校的时间最多。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与行为。可是越来越多校园暴力的例子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这些受害的青少年在学校被同学或老师欺辱,胆小的不敢告知自己的监护人,加上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于是自己解决发泄。将自身受到的伤害,施加在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身上,从而从受害者变为犯罪者[7]。
3.4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生活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也在高速发展进步,到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城务工.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无法将老人和小孩带在身边,只能选择独自外出,留下家中老人和子女在老家单独生活。在这一情境下,部分老人只能解决留守儿童得衣食住行,而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心灵上得关爱,老人与留守儿童无法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8]。许多的留守儿童因为无法得到关心关爱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另一部分老人,为了弥补他们缺失得父爱和母爱,对留守儿童的爱变为溺爱,让他们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心理的畸形[9]。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欲望的发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自身条件无法支撑自己满足自身欲望的时候,就会投机取巧,想一些歪门邪道,逐渐走向犯罪的不归路。
许多青少年并没有完成学业,而是早早的辍学在家或者去社会上打工。这时,青少年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无法正确的辨别是非,再加上无人引导,无法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有甚者,可能会认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人士,在他们的错误诱导下产生错误的想法,从而产生犯罪行为。许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被他人诱导才误入歧途,可已追悔莫及。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不良社会信息。现在的青少年接收社会信息的方式分两种: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而这些媒介上有不少的暴力、色情、赌博……的信息无法被过滤拦截。不止社会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现在流行的许多游戏和低俗电影也以暴力色情为噱头,当青少年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时候,就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不知道行为产生后果的严重性,以此产生暴力犯罪、赌博、性犯罪等等犯罪行为。
我们国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但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罚和量刑力度上不够强,在青少年犯罪细节上的法律规定也不够完善,导致青少年在犯罪时并不认为后果会有多严重,或者因为年龄小,认为自己会受到法律的“偏爱”,觉得就算犯罪了,也会对自己从轻处理,从而进行犯罪行为[10]。
4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4.1法律法规
青少年犯罪频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家针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使青少年意识不到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带着侥幸心理进行犯罪。或认为自己还是未成年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而为所欲为。因此,国家要完善立法,加强或改善法律中存在的漏洞,在法律上加强对青少年行为的约束,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以行为定罪,而不是以年龄定罪。
4.2社会制度
社会是青少年所处的一个大环境,增强对社会的管理也是于方强青少年犯罪的重中之重。在特殊地点如学校附近对周边环境进行治理。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多和法律教育不普及的地区,对附近的网吧或娱乐场所严加管理,减少或消除青少年犯罪的环境消极影响。对已经辍学进入社会的闲散人员,所属社区更要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社区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对社会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有效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几率。要保证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当青少年受到伤害时能够有地方可以寻求帮助。积极的为他们提供帮助并能够合理积极的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问题以免他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怨恨对方怨恨社会而做出反社会的违法行为。建立青少年的权力保障、救济机制,就是直接从青少年群体的权利的维护和救济方面防止其由于社会的原因侵犯而导致其违法犯罪,也可以说是弥补防治控制体系结构化功能不足的灵便的救助机制。社会中传播信息的媒介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不良信息,不要传播色情、暴力、消极的信息[11]。
4.3学校教育
学校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新课改下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内心,不能言语侮辱和提法学生,避免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做出极端犯罪行为。且老师应为人师表,不要做出错误的行为,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还比较薄弱,而老师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会误导学生对老师的错误行为进行模仿,在他人指出时还不只悔改,长期以往则酿成大错。在适当的时间,学校应适当组织团体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团结的力量。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正常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为学生传授正确的三观和思想观念、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犯罪的严重后果。在校风建设上,也要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法律的强大,让学生“不做法盲,不知法犯法”。
4.4家庭环境与教育
家庭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教育中,若家长为孩子起了正确的引导、建立了正确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了正确的三观,那么青少年的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积极的成长。反之,若家庭关系不和谐,存在着家庭暴力的情况,青少年得不到正确得引导,生长在一个家庭关系极度紧张的氛围中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就有很大的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应当承担起首要责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为孩子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关系,在孩子面前家长不要出现语言冲突和肢体冲突,更不能出现单方面的家庭暴力现象。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起带头模范作用。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及时的引导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要及时指出并给予鼓励,不要一味的惩罚和批评。恰当的对孩子给予关爱,不要过度溺爱,对孩子要有耐心、关心、爱心,要使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爱,不要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和挫败感。要不断的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抗拒的时候要换位思考,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对孩子进行过度严苛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进行品德的教育,重视德育的作用,灌输法律信息,培养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
4.5自身
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要学会合理控制自己得情绪,不要长期压抑自己的内心,懂得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善于沟通交流。不吸食毒品、不酗酒、不结交不良人士,不出入环境混乱的娱乐场所。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合理的控制饮食,不要过度的高糖高热量大鱼大肉,也不要缺乏营养。要合理摄入各种食物,避免食物或营养的单一化摄取。要注意增强体育锻炼[12]。一个人长期不运动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何况是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心情愉悦,而避免因长期不运动而出现消极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5结语
青少年犯罪已经是社会上无法忽视的问题。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其带来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甚至于国家的未来,如何使青少年正常健康的成长使我们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培养一个“社会人”使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与帮助缺一不可。要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作用,帮助青少年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刘燕. 国内外青少年犯罪心理动机的比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3(02):180-181.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33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