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原因及对策研究
2023-11-07 09:36:14
论文总字数:10689字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性的发展,而在社会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社会退缩行为的出现。社会退缩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尤其在幼儿社会化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幼儿社会退缩是幼儿独处,脱离群体的行为,表现为害怕交际,处于自己的世界里。为了更好地解决幼儿退缩行为,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针对已有现状,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概念、现状、原因、教育对策等方面加以论述,进一步促进对幼儿退缩行为的研究,使相关建议落于实处,从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关键词:幼儿社会退缩,现状,建议对策
Abstract:As society develops, social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here is also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namely the occurrence of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Social retre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development,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ization.The social withdrawal of children is the loneliness of a child, the act of the group, the fear of communication, in their own world.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child out of behavi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though the literature and observation, discusses the concept, current situation, reasons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of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and further promotes the exit behavior research, so that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can be played into practice,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children.
Keywords:Child social withdrawal,present situation,suggested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1问题提出 3
2文献综述 3
2.1社会退缩行为定义 3
2.2社会退缩行为分类 3
2.3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 4
3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现状分析 6
3.1活跃孤独型幼儿 6
3.2安静孤独型幼儿 7
3.3沉默寡言型幼儿 8
4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教育对策 9
4.1加强自我认知,勇于面对挫折 9
4.2提高交往技能,改善同伴关系 9
4.3促进家园合作,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10
4.4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加强社会关注 10
总 结 11
参 考 文 献 12
1 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退缩则阻碍了社会化的发展。幼儿天性活泼好动、积极主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有些幼儿表现出胆小、回避、焦虑、害羞,不愿与同伴交往,同时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这类幼儿由于在社交情境中交往能力的缺失,影响了日常生活活动,在集体中存在感较低,导致了自我认知、社会性发展较缓慢,从而形成一种孤立状态。根据已有研究显示,社会退缩是一种独处行为,一种内在的问题行为,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很大影响。若不加以改善,会影响幼儿当前与未来的社会化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已有研究,通过现状观察,对不同社会退缩类型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寻求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正确对待社会退缩幼儿,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地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退缩行为定义
社会退缩的定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指个体的独处行为,另一种指薄弱的同伴关系,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前者的形成,但不是绝对的,因此社会退缩更偏向于独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鲁宾和爱森道夫将社会退缩界定为在社会情境中不与他人交往的跨时间的独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问题行为[1]。我国学者叶平枝等人将其定义为在任何社会情境下的独处行为。抑制和害羞属于社交退缩的表现,是一种社会退缩行为,是个体本身的逃避行为。然而孤立是一种被忽视和被拒绝状态,是来自于他人而不是出于本意,也是形成社会退缩行为的一个成因。
2.2社会退缩行为分类
最早鲁宾采用二分法,从同伴角度将其分为“活跃孤独”和“安静孤独”两种;随后爱森道夫根据社会退缩行为来自不同趋避动机,在鲁宾研究基础上增加了“沉默寡言”,形成三分法,之后也有研究提出了第四种“悲伤/抑郁”,未得到证实。在国外研究者分类基础上,我国学者叶平枝将社会退缩行为分为沉默寡言、主动退缩、被动退缩;郑淑杰根据同伴关系和交往动机,划分为弱社交型、被拒绝型、矛盾型[2]。目前公认的类型为三分法,即活跃孤独、安静孤独、沉默寡言。根据鲁宾、爱森道夫、叶平枝、郑淑杰等人从同伴关系、交往趋避动机角度的定义分类,三种类型的社会退缩解释为:
活跃孤独也称为被动退缩、被拒绝型退缩。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独自频繁的运动和游戏[3]。表现为有强烈的社交动机,但可能因为表达或行为不当而被拒绝,反映了渴望交际,却因被拒绝而不得不独自活动的心理。
安静孤独也称为主动退缩、安静退缩。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独自探索和建构的行为,表现为较低的社交动机,对物体的兴趣远大于与人的交往。这类幼儿有交往的能力,却不愿与外界交往。
沉默寡言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无所事事、观望和等待的矛盾行为[3]。至始至终都在趋近和回避中徘徊,容易被忽视和被拒绝。这样的幼儿表现出胆小、拘谨,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矛盾心理。
2.3 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
2.3.1 内部因素
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将气质分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4],幼儿表现出退缩、胆怯的行为属于抑制行为,这种抑制行为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机警和自我保护,以一种羞怯的形式呈现。我国学者叶平枝认为,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基础上发展的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幼儿易出现退缩行为,他们忍让克制、孤僻、不合群,安静地做自己的事,交流极少,被动地参与却不受关注,会因为过度自控而放弃交往。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68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