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23-11-23 09:04:43
论文总字数:9506字
摘 要
建构主义反对“知识”的强加,主张学习者要挣脱知识的桎梏,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正有力的推动着课程教学的创新行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小学语文教学,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善以及教学理论的创新等方面开拓出新的局面。关键词:建构主义,对话,情境,学习共同体
Abstract:Constructivism opposed to impose "knowledge" on learners. They advocated that the learner should struggle themselves from the shackles of the knowledg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initiative,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Constructivist view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s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eaching innovation.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hinese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theory, will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in areas as the setting of teaching goal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theory.
Keywords:constructivism, dialogue, situation, learning, community
目录
1 前言 3
2 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构建优质语文课堂 3
3 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4
3.1 倡导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交往 4
3.2 注重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 6
3.3 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1 前言
建构性对于知识和学习来说,是一个已经并且长久存在的事实。建构主义思想的建构者们“发现”了这一事实而不是“发明”了这一事实。建构主义理论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理念也为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但自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冗杂,教学方法单一等。“语文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仍是每位教师需要想清楚并落实于实践的问题。
2 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构建优质语文课堂
语文“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这就需要考虑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内容的选择。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制定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和研究学生,研读文本以及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人类是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和传承知识的。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获得新经验来不断的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问题的发现者与探究者。事实上,只有教师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才有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每个学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建议。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这一要求表明语文课不仅要立足于学情,还要关注文本。这也启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能够弄清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揣摩每一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其次还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使其立足但又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符合以上两点要求的教学目标,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充分的可行性。和新教师相比,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斟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设计精良的教学活动是使教学目标真正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一环,教师也必须紧扣核心目标,整合教学活动,让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如何从课文中选择、确定乃至开发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避免从“教语文”变成“教课文”的尴尬,是许多语文教师颇感棘手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遵循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基于以上的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要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此外,教学时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反对学生被动地进行机械复杂的语文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3 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争论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在学科、教师和学生这三点之间不必要刻意找到一个中心点,因为无论以哪点为中心,课堂都会走向失衡。所以当前人们的焦点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纯粹的“学科中心”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学科、学生”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对立走向了统一。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科的地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的对话交往,情境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必将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
3.1 倡导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交往
“对话教学”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体现了“对话”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体现了“对话精神”对于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1]。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手段,以“对话精神”为内涵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对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进、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拓展与深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1.1 对话教学使得教学目的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以接受知识取代建构知识,以关注书本取代在实践中学习。这一认识成为以填鸭式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使得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被长期忽视。而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2]。这就启示我们,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不应只是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更应该关注人的发展。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既不是相互独立的,也不是对等的。对话教学是指向人的教学而不是指向知识的教学,它是“诱导”、“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的一种有效形式,这避免了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使教师更加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对话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眼神、温情的关怀而受到激励。这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是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表现。
3.1.2 对话教学使得教学方式从灌输走向沟通与互动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50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