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养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研究
2024-01-23 09:03:35
论文总字数:8005字
摘 要
父亲教养行为是父亲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本文对父亲教养行为的内涵与现状进行分析,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究父亲教养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父亲正确的教养行为提出了教育对策。关键词:父亲,教养行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关系研究
Abstract:Father"s parenting behavior is a kind of relatively stable behavior tendency ,shown in the course of father’s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ather"s parenting behavior has been analyzed.Meanwhile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is point,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behavior and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n to put forward th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on proper parenting behavior father .
Keywords:paternal,behavior in child rearing,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relationship research
目 录
1 前言 4
2 父亲教养行为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4
2.1 父亲教养行为的定义 4
2.2 父亲教养行为的现状分析 4
3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特点 5
3.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5
3.2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6
4 父亲教养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研究 7
4.1 父亲教养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7
4.1.1 指引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8
4.1.2 提供幼儿社会行为的榜样 8
4.1.3 促进幼儿保护性因素行为的发展 8
4.1.4 减少幼儿问题行为的出现 9
4.1.5 父亲不适当的行为对幼儿性格、人生观的影响 9
4.2 父亲教养行为的策略 9
4.2.1 树立正确教育观 9
4.2.2 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10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1 前言
父亲的教养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深,甚至超过母亲对其的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尤其是男孩的性别角色发展的不利因素大多来自父亲教养行为的缺失。在缺乏父亲的教养,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中,幼儿在性别角色上难以形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更容易形成性格自卑、畏缩,趋于女性化的发展,幼儿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不利于其以后的社会性的发展。父亲的责任是更好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引导幼儿从家庭的小环境走向社会的大环境。由于父亲教养行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独特且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正确建构父亲角色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2 父亲教养行为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2.1 父亲教养行为的定义
父亲教养行为是父亲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1]
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合理教养,父亲与幼儿之间经常性的沟通、父亲与幼儿之间感情的表达、父亲对幼儿行为的引导、管教和支持都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性行为发展,并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2 父亲教养行为的现状分析
2.2.1 教育观念不正确
很多父亲借口工作忙推卸作为父亲的教育责任,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指出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2] 一个合格的父亲对孩子不应该只有生养的义务,也应该有教育孩子的义务。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有些国家为了让婴儿从出生时就能享受到父亲的关爱和照顾从而实行“陪产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一个不同于母亲的成人形象,父亲对子女教育的参与不仅能影响孩子的交往意识,更能促进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这一方面,对女孩的影响则更深。
2.2.2 教育方法不得当
2.2.2.1 溺爱、迁就和放任
在如今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社会,很多家长只是单纯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而不管这么做是否正确。事实上,这不是爱,而是对孩子的伤害。在家长所谓的无微不至的“爱”的关怀下,容易使孩子形成骄横自私的性格,做事无法无章,不讲道理,没有教养,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等。
2.2.2.2 过多的干预
专制型的父母给自己的定义是绝对的权威,不顾子女的意愿强加干涉子女的一切,不让子女自己去感知、体验、判断和选择,甚至越位包办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父母的过多干预使孩子缺失了独立思考、学习、生活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是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指导、干预,这也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如果指导、干预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2.2.2.3 批评、责罚和打骂
有的父母认为人才都是通过严厉的教育产生的,对孩子的错误和过失,即使是无心和微小的,也横加指责,辱骂。即使孩子没有过失,仅仅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不够突出,达不到父母制定的标准,就加以斥责。事实上,这种偏激的教育方法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学会撒谎,个性偏激的孩子还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变得更加倔强、暴躁、不听话。因此,打骂、体罚、斥责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会给孩子带来的严重的身心伤害。
3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特点
3.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通过社会知觉,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性行为的学习,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3] 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行为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两个方面。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4] 社会认知主要包括情绪情感认知能力、他人整体认知、社会关系认知、社会规则认知等,其核心体现是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0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