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正文

试论明清淮北盐业发展对淮安经济的影响

 2024-02-03 15:51:23  

论文总字数:14088字

摘 要

:淮北盐业历史悠久,盐区从隋唐时期开始正式设场至清朝晚期淮安西坝盐运的衰落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始终设在淮安。淮安由于淮北食盐在此集散,经济快速发展,尤其在明清两代,食盐更是成为淮安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促使淮安城市长久繁荣。然而一旦盐去,淮安迅速衰落,失去昔日繁荣昌盛景象。本文主要探讨淮安城市繁荣与衰落和淮北盐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明清;淮北;盐业;淮安经济;影响

Abstract:Huaibei salt industr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salt area began formally set from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the decline of Huaian xiba salt transport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of time, Huaibei salt distribu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Huaian, Huaian due to Huaibei salt in the distribution,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alt as the main body of Hua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Huaian city complex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once the salt, Huaian rapid decline, lost its former prosper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uaian city prosperity and declin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aibei salt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words: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uaibei ;Salt industry ;Huaian economic;impact

目 录

引言 3

一、明清淮北盐业的发展 3

(一)明初涟水盐业的发展 3

(二)河下盐业的辉煌 5

(三)新一代的淮北食盐集散中心—西坝盐业的发展 7

二、明清淮北盐业发展对淮安经济的影响 8

(一)淮北盐业发展与促使大量劳动力聚集 8

(二)淮安城镇经济的发展 9

(三)盐商的聚集促进淮安经济的发展 10

(四)盐运发展促进淮安商贸服务业的发展 11

三、盐商与淮安近代化 11

四、结语 13

参 考 文 献 14

致谢 15

引言

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位于江苏北部的淮河下游,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境内河流纵横,湖面广阔,素有“五水之交,七省咽喉,京师门户”之称,明清时期为“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地,是苏北平原的心脏,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淮安优越的地理位置,早在两汉时代甚至更早,淮安涟水就有了盐业生产,大致到南北朝时期,涟水就已成为淮北食盐集散中心了;后虽因黄河决口,集散中心由涟水转移到河下;清道光十一年陶澍淮北废引改票,集散中心又转移到西坝,淮北食盐集散中心一直在淮安。因此淮安的经济发展、变化始终与淮北盐业紧紧相连。尤其是明清两代盐业成为淮安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带动了淮安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实力雄厚的淮北盐商更是为明清淮安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淮盐业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史学家关注的热点,与此相关的学术著作以及论文有很多。早在1905年,东亚同文书院的日野勉经过在中国的实地调查,之后就撰写了《清国盐政考》(东京东亚同文会1905年版),书中就提出了计算淮南等地盐商利润的问题。左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版)都有大篇幅论述两淮盐政特别是淮南。除此之外,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以及张小也《清代私盐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等书,都曾涉及过两淮盐政改革的问题。研究两淮盐业发展的相关文章,特别是两淮盐业发展与扬州城市发展的文章很多,如王振忠《两淮盐业与明清扬州城市文化》(《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3期),王振忠《明清两淮盐业与扬州城市人口数的再认识》(《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3期),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经济》(《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从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淮盐政以及淮南盐业发展,对于淮北盐业发展以及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淮安的相关研究很少。在明清两代,除了扬州以外,就数淮安在两淮盐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课题依据相关资料和一些淮北盐务的档案资料,研究明清两代淮北盐业对淮安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淮安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代新盐都—淮安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明清淮北盐业的发展

(一)明初涟水盐业的发展

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古人称之为“食肴之将”“国之大宝”。关于淮北盐业生产兴起的具体时间,在中国最早的区地理文献《尚书·禹贡》里有相关记载:“海岱惟青州,厥土白墳,海滨广斥,厥贡盐稀,海物维错。”分析一下《禹贡》里记述的关于当时九州的地理位置及物产,就可知道,这九州之中,除了青州,还有徐州、扬州其所包括的地域与海相关,与盐产、盐运、盐销相关。所以《两淮盐法志》的《历代淮鹾考略》根据《禹贡》的这一段记载明确地认定:“明不仅青州封内,实已括后世淮海之场,然则淮盐之原,当始于此。”不仅如此在今江苏省连云港的赣榆县境内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盐仓城遗址以及在青口盐场发现煮盐的遗迹,且都在西周时期齐国的南境,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了《两淮盐法志》所述的正确性,由此可见,淮北盐业历史悠久。

而涟水大致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为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了,梁高祖中大通元年(529)考鱼盐之利成为大富豪、时任青冀二州刺史的羊侃,“涟口置酒,有客张孺才者,醉于船中,失火延烧七十余艘,所燔金帛不可胜数,侃闻之,都不挂意,命酒不辍……”[3]卷38P345这七十余艘船,应多为盐船。由此看出,涟水最迟从这个时期开始,就已经是淮北盐的集散运销重地了。唐代淮北正式设场,元朝时期,两淮仍然是盐引数最多的盐场,朝廷设立两淮都转运使司以管理之[6]卷6P259。由此可知,明代之前,淮安在淮盐转运中早已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两淮盐业的发展,“太祖起初,即立盐法,置局设官,令商人贩鬻,二十取一,以资军饷。”[7]卷9P458在他还在和张士诚交战时中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己巳,就设置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长官为运使,从三品,驻扬州。明洪武初年,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创设泰州、通州、淮安3个司,淮安分司的驻地就在安东县(今涟水)。明代,淮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其在淮盐产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淮北与淮南的制盐方法不同,“淮南安丰诸场,盐出于煎烧”,而“淮北白驹诸场,盐出于摊晒”。淮安分司所属盐课司,原有十场,其中庙湾在山阳县,白驹、刘庄、伍祐、新兴在盐城县,板浦、莞渎、临洪在海州,徐渎浦、兴庄团在安东县,正德时将白驹场改属泰州分司,临洪则分为二场[9]卷32P131

正统年间,“令两淮运司所属盐场,以路途便利者为上场,窎远者为下场”,淮安分司所属白驹、刘庄、伍祐、新兴为上场,“凡支盐之时,上场派尽,方以下场辏数补派,以便盐商”;正德年间,又将盐场分为上、中、下三等,淮安分司新兴、庙湾、伍祐、刘庄、白驹为中场,莞渎、临洪、板浦、徐渎为下场[9]卷34P144。刘淼据明初和嘉靖年间的数据统计显示,淮安分司亭灶、卤池的发展幅度,要比泰州、通州二分司大得多:泰州分司亭灶数由5314 面增至7483 面,增长了40.82%,卤池数由3262 口增至6522口,增加了99.94%;通州分司亭灶数由5087 面增至5105 面,增加了0.35%,卤池数由1538 口增至4894 口,增加了218.21%;而淮安分司亭灶由2292 面增至8780面,增加了283.07%,卤池数由1015口增至5811口,增加了472.51%[10]P28。另据统计,嘉靖年间泰州分司的灶户和灶丁额分别为4712户、10314丁,通州分司分别为4634 户、13014 丁,淮安分司分别为6170 户、14722 丁[10]P128,亦以淮安分司最多。

(二)河下盐业的辉煌

明代中期黄河全面夺淮以后,涟水的盐运渠道被堵塞,淮北食盐逐渐全由淮河运到河下,然后再销往各引地。且在明初,淮北批验盐引所在山阳县,即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以北的河下镇,清初,淮安盐运分司也迁至这里,直至道光十三年(1833),共有四百多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与前者同时存在的淮北盐业集散中心。河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是它居于古淮河之滨,拥有内河航运和对外交往便利的优势,二是它通过支家河居于十场津要,可以将淮北、淮南盐场的盐管理起来;三是西边紧依大运河,可以与各销盐口岸密切相接。再者,明代淮安府辖十一州县,尽有淮北盐场和淮安部分盐场,府治就设在这里,是淮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都是河下成为淮北盐业集散中心的重要因素。明前期淮安分司辖管有十个盐场。经过撤并和重组,到了正德年间还有七个。乾隆元年是两淮盐务机构大变动的一年,对所属盐场作了很大的调整,裁撤、合并、拆分和改变隶属关系,淮安分司还剩下3个盐场。其变动情况如下表:

明初

正德至雍正

乾隆元年以后

所在州县

备注

庙湾

庙湾

山阳

乾隆元年归淮南

天赐

成化七年设,弘治间归倂庙湾场,然明会典弘治十六年仍有其名,正德七年仍将其列为中场

白驹

当先划淮南,正德府志起淮北7场中已无刘庄场名

刘庄

乾隆元年归淮南

伍祐

伍祐

盐城

乾隆元年归淮南

新兴

新兴

盐城

乾隆前已并入板浦场

徐渎浦

徐渎

板浦

安东

乾隆二十四年淮安分司移驻板浦,二十八年改名海州分司

板浦

板浦

海州

乾隆元年由板浦场分出

莞渎

莞渎

中正

海州

乾隆元年并入中正场

临洪

临洪

临洪

海州

雍正六年合并为临兴场,十年建署在赣榆小河口镇

兴庄团

七场

安东

十场

资料来源:正德《淮安府志》卷6,万历《淮安府志》卷3《建置》,万历《淮安府志》卷4《田赋志》后“论曰”,光绪《重修两淮盐法志》。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08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