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文学教育类 > 广告学 > 正文

碎片化时代背景下“共鸣”创意理论的发展文献综述

 2020-04-23 19:56:03  

1.目的及意义
1.1目的及研究现状分析

现代社会伴随不同的物质载体,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的经济状态,不同的传播愿望,不同的用户需求的变化,在传播与沟通的平台上,共同推动着媒体和社会形态的向前发展。如果我们将历史上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化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次进步,那么今天正在出现的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则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传统的大众媒体影响力日渐式微,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等新媒体层出不穷,使得大众传播逐步让位于分众传播、小众传播乃至个性化传播,社会已经进入后大众传播的新媒体信息化时代。

相比于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多点对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性。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的主要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虽然大众传播还没有完全退出舞台,但是分众传播已经成为了媒体生态和传播环境的主流趋势。

分众传播的概念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不同的媒体形态,不同的传播内容,不同的受众需求,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决定了分众传播具有最佳的传播效果。

早在199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 Alvin Tofler)在其著作《权利的转移》中就曾预测:当代新闻传播的个发展趋势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倍增,而传播媒体的服务对象逐步从广泛的整体大众,分化为各具特殊兴趣和利益的群体,“分众传播”十几年前,还仅仅是个名词,而今已成为时代的标志。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尤其是极大的促进了分众传播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受众不断细分,日益呈现“碎片化”趋势。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据郑莞雨在《社会化媒体浪潮下的碎片传播分析》中描述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的用户消费行为模式探析》中,陈道志将“碎片化时代”进一步阐释为受众碎片化、媒介碎片化、内容碎片化、时空碎片化、行为碎片化等五个维度。

受众的碎片化。网络的出现打破了大众媒体的权威,以其去中心化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传统的话语权威被解构,进而崩塌,新的草根势力崛起,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